认知距离造就小说的艺术审美
2018-02-03何晶
何晶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许多小说,每一篇都是经典之作。小说利用其情节设置的巧妙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为什么小说在大众中极受欢迎,我想它是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的,用情节叙述造就了认知距离。所谓的距离其实就是心理落差,读者的心理落差越大,心理距离越远,情节就显得越跌宕起伏。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规,强化变异感知,拉开距离,是小说艺术审美的奥秘所在。
在赏析经典作品《西游记》时,我感同身受。我认为《西游记》中的角色设置最能让人感受到心理认知的落差。我们一般的审美认知是神是完美的,而人是有缺点的。当我们在赞美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时,我们往往会说你都成神了!但《西游记》里的神却都有显而易见的缺点。尤其是猪八戒,大家对天蓬元帅这个词原本是抱有极大幻想的,即便是他变成了一头猪,对他的人品长相再不报有幻想,但对武力值还是抱有期望的。但小说却一再让人失望,小说中情节往往都在他身上反转,促使读者认知距离的拉大。但网络评选《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时,猪八戒又排名第一,这就显示出作品赋予了这个人物的感染力、亲和力。
同样,网络票选《西游记》中哪个环节最精彩时,拔得头筹的竟是孙悟空打不过的妖精。孙悟空打得过任何妖魔鬼怪是一般认知,打不过就大跌眼镜了,认知距离就拉大了,促使情节更精彩了。
《西游记》取经路上八十一难,共遇到妖怪二十八路,大怪五十二名。而绝大多数都被神仙收服,被孙悟空杀死的屈指可数。
不用法宝,用自身技能,悟空打不过的妖怪有:
(1)黄风怪
这个老鼠精,用一招三昧神风,吹得天昏地暗,上至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下至18层地狱,都收神风影响。孙悟空也被吹瞎了眼。要不是借助“定风珠”,孙悟空铁定打不过黄风怪。
(2)红孩儿
红孩儿一口三昧真火,喷得孙悟空差点丢了三魂七窍。孙悟奎怕烟,红孩儿一口烟就能喷死孙悟空。
(3)琵琶精
这个女妖精在昴日星官面前毫无败绩,是用毒高手。如来被蛰的生疼,观音也不敢露面,孙悟空、猪八戒更是给蛰的差点死过去。
(4)金光道长蜈蚣精
蜈蚣精武功平平,但胸口万道金光,弄的孙悟空不敢正视,仓皇逃窜。
(5)九头狮子
太乙天尊门下九头狮子,用嘴一咬就把孙悟空收走了。孙悟空只好求助太乙真人,要不凭猴子自己是不行的。
(6)金翅大鹏雕
论武功,二者相当,但金翅大鹏有势力,有自己的狮驼国,吓的孙悟空都爬不起来,有兄弟(比猴子的兄弟强),飞得比猴子快,后台比猴子硬(如来佛娘舅),最后孙悟空没办法,哭着去找如来。
本身武功不差,且拥有王牌法宝,叫悟空无可奈何的妖怪:
(1)青牛精
青牛精一个圈子,就叫猴子四处奔走。就算不用法宝,孙悟空跟它单打独斗也是不分胜负。
(2)黄梅老佛
一个大跋,一下子罩住了悟空,后来又用袋子装了孙悟空好几次。就武功而言,二人也差不多。
单论武功,跟悟空不相上下的妖怪:
(1)六耳猕猴
假悟空,没得说,二人旗鼓相当。
(2)牛魔王
要不是有猪八戒、哪吒、李天王、四大金刚等在旁捣乱,想抓住老牛,估计猴子一个人够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500年前孙悟空能够大闹天宫,打遍天下无敌手,500年后就不行了呢?为什么红孩儿连观音都看不起,被观音降服后最后一跃做了善财童子,不降反升,列入仙班?为什么各路神仙管不好自己人,导致他们频频下凡作乱?为什么他们不在天界好好待着享福,而是争先恐后的來做妖怪?白龙马的地位为什么这么低?只能做马,不能幻化人形?龙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为什么在《西游记》中地位不高呢?
所有和我们认知心理背道而驰的问题都直指现实,一个残酷的答案呼之欲出,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大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现实,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这就是认知距离造就的审美艺术。
当我们深入探究《西游记》时,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我们的认知截然不同的现象?
这个团队中为什么神妖都听命于最弱小的唐僧?
为什么菩萨不给唐僧三个紧箍咒?
为什么取经之时阿傩和伽叶向唐僧要钱,佛祖知道后表示同意,对唐僧说“佛经不可轻传?”
为什么孙悟空刚开始打妖怪时神仙喊手下留情,他还要举着棍子追着打,但后面就打了?
沙僧为什么从一个吃人的恶魔迅速转变成一个老实肯干的取经人?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要懂得宽容,要学会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教的三权合一等观点。这些都是一些佛家哲理与人生追求,但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却不够充分与全面,从而导致了认知的距离。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取经人选结果已经内定,为何还要用八十一难为难唐僧。
唐僧不断遇险,却永远都没有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的人能成佛吗?
孙悟空为何不载着唐僧飞去西天取经?
女儿国国王说:“若有来生。”唐僧对女儿国国王是否产生了真情?
真假美猴王到底孰真孰假?打死了谁?
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暗含了“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这部小说宣扬了一种精神境界,要求人们摆脱外物的迷惑,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不靠外物历经包括情劫的各种灾难,所谓九九八十一难,魔生魔灭,不过是表达了“魔由心生,亦以心摄”的艰苦“修心”过程。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吗?人的一生中,不是都有欲取之经,都有一条西天之路吗?当人们在这目迷五色的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本心,也不知道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时候,《西游记》是否能给你一些启示?这就是作品与认知的矛盾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艺术审美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