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8-02-03修文乔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培养途径

【摘 要】 本文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这一问题,从分析思辨能力的概念入手,阐释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对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探讨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总结了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途径

一、思辨能力:内涵及作用

思辨能力又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个人为了获知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能力(Paul & Elder, 2006: 20)。思辨能力的核心是思考和辨析,所谓思考即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即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英语专业多年来的培养目标专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而忽视培养通识人才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英语专业大部分课程旨在提高语言技能,而缺乏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在教学方法上,重背诵、记忆、模仿、复述等机械脑力劳动,轻视或忽略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鼓励独立思考的讨论与争辩,学者黄源深将此现象称为“思辨缺席”,“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综合素质发展,影响人的素质”(2010: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思辨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中也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

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這说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

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进行了一些列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外语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造就外语人才,如果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当前外语界的基本共识。

二、英语报刊阅读与思辨能力培养:意义与途径

阅读需要运用经验知识和心智理解对内容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阅读和理解两个方面。其中阅读是知识和信息输入过程,是学生进行思辨活动的基础。如果这一阶段的信息输入量不足,就容易导致读者片面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或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而经过阅读之后,读者会对阅读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对比、分析、判断,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而这一理解的过程正是思辨能力的体现。英语专业阅读课程除了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还需要学生分析作者表达这种感情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进行意义建构。

英语报刊阅读的学习内容涵盖英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作者对不同事件所持的态度,需要学习者能动地、批判地理解与吸收,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课程,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着力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授课内容而言,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新闻主题进行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关于英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时政热点和新闻写作特征;就讲授方式而言,教师可在课上对教学材料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相关主题收集材料、分析事件,并邀请1-2组学生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而其他小组的成员则可对汇报内容进行讨论、评论或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考核方式而言,传统的笔试试卷仅占成绩构成的40%,平时成绩占40%,另外20%来自学期末的新闻展示,学生可任选主题和新闻事件,展示形式可以是新闻访谈、事件发布、议会辩论等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阐释观点、分析内容、评判事件,这正是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过程。

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实践与效果

任课教师在学期初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报刊新闻综述、报刊词汇和文体特征和新闻态度解读方法,然后按照新闻主题和类型进行划分,将主体内容分为政治、教育、经济、科技、法律、灾难、特写和评论等几大方面,采用经典篇目和时政篇目双层阅读内容,教师讲授和学生汇报双线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分为5-6个小组,针对每次课程的不同主题轮流进行新闻材料的收集、分析、PPT制作和课堂汇报。

为了让学生对“新闻态度”有更加直接生动的理解,教师让各小组在学期伊始找出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采取不同态度的例子,以此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新闻的“客观性”。针对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一组学生摘录了来自美联社、中国政府网、澳大利亚媒体,以及马来西亚的官方声明,以此展示不同媒体的不同立场。其他小组学生分别针对习近平访美、斯诺登事件、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朝鲜加强核武力、叙利亚内战等政治事件搜集不同渠道的新闻,并就各媒体的态度进行剖析。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而且开始对热点事件产生兴趣,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批判,为后面的主题事件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以新闻主题进行划分的授课阶段,教师主要围绕教材阅读篇目进行讲解,除了讲授背景知识、专题词汇、新闻结构之外,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事实(facts)、数字(figures)、引用(quotations)等材料辨别新闻作者相对“客观”的态度,但作为社会人的作者难以脱离自身的感情和立场,因此难以做到绝对客观。作者的态度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教师的任务便是启发学生对此进行辨别,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理据,由此实现“思辨”的教学目标。而在小组汇报阶段,学生首先需要根据新闻主题选择一个新闻事件,然后从不同的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力争还原一个相对完整、客观的新闻原貌,同时利用支撑材料,对多个媒体的态度进行辨析,并最终形成本组的立场和结论。endprint

以政治新闻为例,2016年正值美国第58届总统大选之际,教师在课上分析了总统选举的语篇,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准备汇报。第一组学生首先介绍了美国总统大选的起源,包括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制衡(restrictions and equilibrium)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及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的权力构成情况,美国两大政党和美国总统竞选流程,然后对六位总统候选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小组汇报的亮点在最后:作为美国民主制度最有利的象征,美国总统选举制亦引发了很多争议,包括相对多数选举制(relative majority voting system)、选举团制度(electoral college institution)、胜者得全票制度(winner takes all principle)和大选背后的金钱政治。

第二组学生侧重分析总统大选演讲,并分别选择了奥巴马2012年、罗姆尼2012年和希拉里2015年的演讲片段进行详细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学生主要从内容、修辞、语气和细节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就内容而言,奥巴马分别从参加选举的原因、对竞争对手进行还击、当选之后的计划,以及与美国民众休戚与共的决心等四方面进行阐述;就修辞而言,作者主要使用了排比和美式讽刺,学生分别列举了相关例句进行佐证;从基调(tone)来说,整个演讲体现出演讲人昂扬的斗志,通过频繁使用can/will/must,作者的自信溢于言表;在细节分析部分,奥巴马首先从民政、国防和外教三方面对罗姆尼的观点进行攻击,然后细数自己在上一个任期所做的工作:结束伊拉克战争、致力于反恐斗争、关注国民教育和健康,以此希望得到大家的选票,最后他从经济、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上任计划。学生还对罗姆尼和希拉里的演讲进行了简略分析,并对三段演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综观两组学生的汇报,从内容编排方面一个侧重概括介绍,一个侧重细节剖析,但都对所谈问题进行了深入、独立的思考,并依据材料进行归纳、辨析,最后得出自己富有创新性的结论。

以教育新闻为例,教师拟定的主题是校园的志愿活动(volunteering on compus)。除了学习新闻语篇之外,授课教师还以微课形式为学生讲解有关志愿行为的相关知识,并以校园第六届志愿者文化周为契机,進行现场采访并录制视频在课上播放。在小组汇报阶段,学生从志愿服务的历史开始讲起,介绍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国际志愿者组织(IVHQ),接着讲述了歌星韩红的慈善基金和慈善项目,并以采访的形式介绍了我校的志愿者项目和班级优秀志愿者的经历、收获,最后讲解了申请志愿项目的流程,并介绍了国内外几大志愿者网站,让同学们对志愿活动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在经济新闻主题之下,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术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用生活实例进行辅助说明。在法律新闻主题环节,学生在小组汇报环节详细剖析了三种法律:美国枪支法(American gun law)、未成年人保护法(Law for Protection of Minors)和婚姻法(Marriage Law)。针对美国枪支法,学生以多起案例对此法提出质疑;针对未成年保护法,学生将美国的法律与中国的法律进行了对比;针对婚姻法,学生首先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然后介绍了两种非主流的法律:同性恋婚姻法和一夫多妻制。而在灾难新闻的小组汇报中,学生首先对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责任主体和事件经过进行介绍,然后选取不同国际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评析,包括《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路透社、CNN、《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并从版面设计、标题、语言等方面将国内外媒体的态度进行比较,最后分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经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在小组汇报中的表现越来越出彩,很多内容无都渗透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此门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40%(出勤、课堂表现、小组汇报)+期末卷面成绩*50%+期末小组专题汇报成绩*10%。在期末小组专题汇报单元,老师要求学生采用多模态手段,可以以视频、辩论、新闻直播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该小组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思考,老师和学生将从主题、语言、语态和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现场打分。有的小组以新闻直播的形式聚焦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其中一名男学生担任直播间主持人,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相关视频片段,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判定书对事件进行回溯,而另一名女主持人则担任外场主持人,对犯罪人的“母亲”和“室友”进行采访,表演非常生动,对问题的剖析也比较深入。有的小组模拟联合国,就反恐问题和惩治雾霾问题进行辩论,还有的小组就科比退役事件对校园大学生进行采访。其中有一组学生表现尤其精彩,她们首先模拟电视直播间场景,由一位电视主持人和手语主持人引出话题——学校禁止周围餐饮店工作人员进入学生公寓使用洗手间,这一做法是否正确?然后播放小组成员采访学生公寓周围小吃街工作人员及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及学生辅导员意见的视频,并用IMOVIE视频软件进行制作和英语配音,并在节目最后对整个事件进行总结和评论。

四、总结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较为薄弱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报刊阅读的授课过程中,本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教材方面不拘泥于课本,采取经典材料+时政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授课方式方面不限于教师单向讲授,采用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不囿于单纯的语言学习,鼓励思辨讨论,着力培养批判精神,在成绩评价方面不以期末卷面成绩作为唯一的考察依据,在平时授课中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养成思辨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课堂氛围也更加浓厚热烈,学生在期末评教主观评价中对课程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这些做法不仅适用于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一样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战场和舞台。

【参考文献】

[1] 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Learning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20.

[2] 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修文乔(1981-)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翻译研究,英语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培养途径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