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理念引领 努力提高课改实效
2018-02-03王淑君
摘 要:生本教育和高效课堂在本质上都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实效。最主要的问题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必须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在实践中去反思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生本教育;新课改;高效课堂;理念引领;寓德于教;实践创新能力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实质是通过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建立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评价体系。随着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三维目标得到充分关注,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效率提高了。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实效。最主要的问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讲”的时间远远大于学的时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时间和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间;有的重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重高考指标而忽视了对德育的渗透。这些现象都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高效课堂必须践行生本理念。总结才是经验的源泉,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在实践中去反思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 理念引领,切实转变观念肩负担当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无论是生本教育理念还是高效课堂理念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实际行动。为此,我们必须回头看课改,俯下身子认真学习课改相关理念和生本理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要敢于把课堂放开,把学習活动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交流、合作、探究,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要善于把控课堂,充分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和谐关系。让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投入到课改,扎扎实实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改实效。
二、 寓德于教,切实落实新课改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新课改的宗旨所在。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堂是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并有时间保障它有效运行。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了基本的育人功能,这与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结合各学科不同特点,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多样化地运用情景展示、角色扮演、演示、学生参与体验,从而增强德育活动的趣味性、思辨性和感染力,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索、体验、感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实现教学教育效益的双突破。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充满思想和智慧,我们的课堂就充满人性的光辉!
三、 学用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提出:“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育人者“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应有之题。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关注师生的“学问思辨行”。“学问思辨行”五位一体,“学问思辨”的境界须体现在“行”上,这个“行”就是实践。学生在修习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不外乎学会“做人”“处事”和“待物”。学习并学会“做人、处事、待物”就是实践。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就应是学生行为的“学、问、思、辨、行”。要培养人、发展人,须做到“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真正的学习不是“玄想”与“坐而论道”,也不是“纯粹的思辨”,把学生本有的“才情、智慧”导引出外化于行为中,教育才有了意义。
四、 创新教育,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基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技术与创新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要经常思考学科的核心价值,思考如何守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思考如何在新的教育生态下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教育的灵气和底蕴。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创造需要激情,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下才能产生创新的激情和灵感。首先,要借助现代科技和大数据、多媒体平台助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让创新的种子发芽,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学科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创造和创新的勇气和胆识。第三,要重视实验教学,提升科学思维品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教育,使我们的课堂有趣、有用、有思想、有内涵、有生成、有出彩,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创新的目的。
“坚持必能自强,厚德可以载学”。我们的课堂既要与传统同行,又要与时代同步。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们需要理念引领、主动提升、适时反思、乐于分享,最终成为一个自觉自为、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淑君,甘肃省金昌市,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