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
2018-02-03吕慧
吕慧
说到磨课,真的是让很多教师又爱又恨.一次的磨课,一次的痛苦;一次的磨课,也是一次的收获;一次的磨课,更是一次的快乐.
我以四年级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简单阐述下磨课的经历.
拉开帷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选好了课题后,我便开始钻研教材,看各种优秀教案以及相关视频来找灵感.静下心来研究一番后,我定下了初稿.我把“亮点”放在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任意”这个关键词上.一开始的设想是这样的,在课堂一开始的活动中给学生两根小棒:5厘米和8厘米.在学生猜测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后,让学生说一说第三边可以取哪些整数边,从而引出7,6,5,4,3,2,1等整厘米数,再通过检验看看第三根小棒是否可以取到这些整厘米数,从而引出“任意”.
但是我们数学组整体讨论后,认为这个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过多,需要给每名学生准备9根小棒,而公开课的时间迫在眉睫,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于是我的初稿被迫要改.经过整体讨论,我们提出一个新思想:加入自主导学单.在上课之前将导学单发给学生们自己自学.
第一次试上
然而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慌了,学生们并没有几个能提前完成导学单的,就算完成了,也几乎没有学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在一开始,这节课就和我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虽然在我的强行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规律,但是这堂课我整个人都不在状态,我很清楚,这堂课上的失败了.
我深深地自责,由于没有好好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导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变得无力、失控.这一次的教学失误,让我彻底觉悟了:教学一定要先扎实,再想着出彩,出奇.而且课前研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也同样重要,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面对课堂.
进行曲:山重水复疑无路
要想上出一节好课,无数次的试上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一次次的试上,才可以让我面对不同的课堂生成情况,而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想象来研究,只有不断的试上,才能一次次的发现自己在教学修行中的不足与苍白……
第一次失败的试上后,我告诉自己要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再来进行课堂的设计.与其想着怎样出彩、出奇,不如上一节踏踏实实的数学课.
于是我把教参拿出来反复的研究,发现教材的安排是有它的道理的,它更能顺应学生们的认知发现规律,于是我决定这次来一次“保守”的数学课,基本上按照教材的步骤来上,就只是在开头的引入上有一些改变,为了能引出矛盾,把一开始的给四根小棒换成了给一个信封,每个信封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在这一点下了些功夫.但这个决定其实让我觉得很不安心,县级的公开课上成这样能行吗?
第二次试上
怀着一颗不知道是踏实,还是不甘的心,我又一次走进了课堂,用着我轻车熟路的教材思路,我很顺利的把这节课上完了.学生很配合,配合的太过于“默契”,以至于这节课还没有到规定的四十分钟就已经完成了.
上完这节课后,数学教师坐在一起为我评课,我的心是悬着的.大家也都表示,这样上比之前是好多了,似乎有些平淡了,像一杯白开水,放在常态课这样上没问题,可是拿去上县级的公开课,是不是总觉得力度是不够的?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感觉有一些距离感,总觉得学生就是按着教师埋好线一步步走下去的,比如,“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这句话能不能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嘴来说出这句话.我自己也觉得整节课推理的过程虽然出来了,但是的确是不够自然.
开课那天:灵机一动
课堂一开始,为了和陌生的学生们熟悉一下彼此,拉近与他们的关系,我便询问他们:“你们以后想干什么呢?”学生们给了我各种各样的回答:警察、科学家、教师……当我听到“警察”这个词的时候,我灵机一动,说:“孩子,要想当个好警察必須要会破案的,破案就需要推理.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怎么推理好不好?”学生们的兴趣一下被我吸引过来了,因此,这节课我和学生们的互动进行得无比顺利.
因为磨课磨得次数多了,学生们可能出现什么情况都基本掌握了,所以中间的教学环节也进行到很顺利.
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询问学生们:“同学们,我们来看这里(黑板),这是我们刚才学习留下的痕迹,我觉得很重要,大家一起静静的想一想,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的?”然后进一步启发他们:“就像警察破案一样,第一步先干什么?”
生:去现场收集材料
师:哎哟!说得真好.收集到材料以后呢?是不是就该猜一猜谁是凶手了?所以是下一步是……?
生:猜.
师:对,猜想,就像警察那样猜一猜谁是凶手.那猜这个人是凶手就可以抓了吗?
生:不行!得验证!
师:说得真好,找到证据,验证就是他了,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生:是的.
用学生想当警察的愿望开始,并由这个美好的愿望结束,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我也上得很开心,这时我意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这节课,才能把握住课堂.
完美收尾:守得云开见月明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的确如此,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学生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虽然课堂需要预设,但是绝对不能依赖于预设.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吃透教材,研究透学生,审时度势,这样才能够做到跟着课堂的变化而变化,才能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们在这样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些名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够如此的精彩,那都是千锤百炼磨出来!一节课,从定课题,到备课初稿的出炉,再到一遍又一遍的失败和修改,这其中所经历的满满的都是压力,烦躁和痛苦,但是一路走来,收获是很多的,更多的还有千锤百炼后的快乐和满足!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一节课,想要上出精彩,也要经过无数次的磨课.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准备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向往的目标,不经过磨炼甚至失败,一帆风顺的只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时成功,也不会坚持长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