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校科技发展史看科技创新

2018-02-03孙颜红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

本文为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

【摘 要】 文章叙述了高校研究科技发展史的意义,介绍了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发展简况:科研成果斐然;研究团队强大,“胡杨”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西科教职工。从中得出启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

【关键词】 高校科技发展史;西安科技大学;创新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深度解析高校自身科技发展史,梳理高校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人物以及政策体系,以宣传学校科技成果,健全科研管理政策体系,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上水平、上层次均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科技发展史的意义

一所高校的科技发展史展现了其学科、研究团队、研究应用领域的发展过程,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学习,可以传承历史,回顾历程、总结经验、记录史资、发扬光大、开创未来。

1、研究高校科技发展史可以梳理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高校多起源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高等学校,百余年来,分分合合,南迁北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乱,办学史料存在遗失现象。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已不够清晰。开展高校科技史研究,可以梳理脉络,描绘出每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一流学科建设提出建设性方案。

2、研究高校科技发展史得以传承科学精神,开拓眼界

科技发展史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科技进步发展图,将一所高校从建校初期,科研人员艰苦攻关,勇于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向我们展示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学习研究科技史不仅是对科学成就的崇敬和对科学精神的思考,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创新的深入理解。

3、研究科技史有利于增强集体主义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在过去动荡、条件艰苦的年代,一代代科学家、科研人员不畏艰辛,为学校、国家科研事业发展付出了青春,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他们的成就让人自豪。科学发展是一项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需要多个时代人同心协力,世代相传、前赴后继、共同合作方可完成。研究科技发展史,让我们回望科学发展史,敬仰前辈的开拓创新精神,增强自信,继往开来,带动科研工作再攀高峰。

二、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发展简况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58年9月以西安交通大学部分系部为基础成立了西安矿业学院,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60年来,学校虽屡经变迁,但几代西科人始终发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科研成果斐然

在学校历史上,累计获国家、省部千余项。早期如《光面爆破》、《0.5m3内涨式靶斗机》、《锚喷支护技术及材料》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快硬水泥卷锚杆》、《无煤柱开采研究及推广》以及学院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参加者的《斜井机械化配套作业线及施工工艺新纪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陕西紫阳弓笔石的发现》、《锚喷支护理论》分别获陕西省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螺旋齿轮研究》、《岩石力学平面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及程序》获陕西省优秀科研成果奖;《论螺旋笔石的形态特征及其亲缘关系并论地质意义》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煤田预测》、《河南米村矿技术改造》获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学校的科研成果有些已属国内领先地位,有的填补了国家科研的空白,不少科研成果已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学校研究的无煤柱开采技术、锚喷技术及材料、快硬水泥卷锚杆、控制爆破、模拟材料研究及微电脑自动控制系统、D级矿用圆环链、浅井平衡提升系统、可控硅串级调速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及企业诊断咨询、煤炭运输最优化方案、激光测量等在煤炭、水电、交通、军工等行业得到应用推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型弓笔石聚群的发现》1981年、1985年在英国和丹麦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1985年5月,学院有18项科研成果或产品参加了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交易会。科研成果“快硬水泥卷锚杆”、“DZ—200型多点转换器”应邀参加国际煤炭技术及设备展览会,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兴趣。

近几年以来,西安科技大学通过机制创新,大力加强人材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科研集成化建设,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实现局部分工、整体集成,进一步提高了人材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学校目前在煤田与矿井火灾防治、现代采煤技术、围岩灾祸防治、巷道支护与岩土加固技术、岩体损伤理论、煤矿机电设备研收、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地质灾祸防治、硅镁材料制備、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煤化工、能源经济与管理等范畴形成了明显的上风与特色。2003年,徐精彩等人完成的《煤自燃火灾预测及防灭火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邓军等人完成的《高瓦斯大倾角煤层开采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研究》;2011年,黄庆享等人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回护关头技术》;2012年,伍永平等人完成的《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和装备》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45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达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0余项;获准专利2400余项。endprint

2、研究团队强大,“胡杨”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西科教职工

“胡杨”精神彰显的是“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是对“不做亡国奴”的爱国奉献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艰苦创业精神的凝聚与提炼,与“公诚勇毅”、“团结献身”一脉相承。“胡杨”精神是学校精神的形象化标识,象征着西科在前进道路上坚忍不拔、不断超越、团结奋斗、全面创新的精神风貌。这一精神是西科人立足陕西,献身西部矿业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过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淀,“胡杨”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西科教职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群不愿作亡国奴的人们,汇聚到了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成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1938年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由北洋、焦作矿冶系合并,汇集组成了阵容较强的师资队伍,有教授8人;到1946年6月,有任殿元、张伯声、李余庆、马载之、石心圃、关绍宗教授6人;1948年5月27日统计,有任殿元、张伯声、李余庆、石心圃教授4人,副教授袁耀庭、侯运广2人。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成立后,谭宗尧、侯运广、袁耀庭、李启东等多位教授引领学校科技发展。“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曾长期为祖国的煤炭高等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现仍在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培育英才。他们坚忍不拔、勇于创新,不断发扬和光大“胡杨”精神,熏陶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走向广袤的西部,走向艰苦的煤炭行业第一线。建校以来,3万余名毕业生,多数都选择了西部,选择了基层。他们像一棵棵胡杨,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生生不息,聚集成林,撑起了西部矿业的希望。目前,学校形成了十多个省部科研创新团队、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领军人才组建的科研群体,复杂难采煤层开采、灾害防治与救援、柔模混凝土锚碹联合支护、控制爆破、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智能控制等多项持术处于领先地位。

三、科技发展启示

“我国科学事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校科技的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但也必须适应时代潮流。高校发展依托优势资源不断开拓进取,如何更好将“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如何才能将西安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双一流”大学,如何更好的服务学生与服务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科技呢?应该采取哪些对策?这就是我们要着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促进科技的创新,最为紧迫的是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十八大以后,国家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水平也从过去的“跟跑”状态,发展为“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举,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研发活动中心,中国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国际科技论文占全球比重均位居全球第二。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要紧跟国家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点,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尤其是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改革,以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热情,促进其精力投入。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到了新高度。面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因此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及时适应时代和市场的急速变化。高校的科技创新长期处于引领国家科技发展的地位,原创性成果和基础研究是高校的强项。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布局和发展,凝聚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改革教师考核和考评机制,是高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

3、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

国家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创了新局面。文件指出“高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强化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自主权,但高校要用好此权。高校依托科研优势,产生了大量超前性成果,但过去成果转化异常艰辛,收益分配不明确、不规范让很多科研人员却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趋势下,成果转化将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践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根本。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规范成果转化程序,尤其是成果定价规则,规范转化收益分配,防范道德风险、廉政风险和法律风险,让科研人员规规矩矩作事,高高兴兴转化,推动科技創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西安科技大学校史.

[2] 鞠喜,佟江英.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j].中国市场,1996.6.P62.

[3]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发展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1.P107-115.

[4] 刘凤芝,解建国.关于人类科技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8.6.P100-103.

[5] 谢如谦.福建省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史[j].能源与环境,2005.1.P1-14.

【作者简介】

孙颜红(1968.7-)女,汉族,任职于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处,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管理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