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庸》的诚信观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2018-02-03高瑜
高瑜
【摘 要】 文章解读了《中庸》中关于诚信的观念,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认为重树诚信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治理当下社会的诚信缺失,需要标本兼治:加强对公民的诚信和礼仪廉耻教育,政府官员要在诚信建设过程中以身作则,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敬畏意识”与“耻感文化”的建设,重新确立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重视法制建设,需要法制来做后盾。
【关键词】 《中庸》;诚信;和谐社会;标本兼治
党的十八大把“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条件,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在于“诚信”,正是“诚”的内在机制与“信”的外在标准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一、解读《中庸》的诚信观念
诚信是人类最悠久的道德观念之一,在最初的人类交往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信守诺言、不说谎的交往规则。这一观念在《中庸》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庸》的“诚”被看作自然的本体和万物运行的法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说文解字》对诚、信做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与信互训,诚即信,信即诚。深入考察之,诚与信又略有侧重之异。诚是对自己诚,是“本”;信是对别人要信,是“用”。相对于诚的内敛,信具有相对外显性。诚于内,意在重视对内心的治理。二者后来逐渐融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
《中庸》和《大学》都是我国文化史上集中讨论诚信问题的作品,两书思想差不多都诞生于战国初期,诸侯争霸成为了时代主旋律的年代中,《中庸》花了较大的篇幅来阐述“诚”。经历战乱和焚书的劫难,这两部著作尚存,这说明当时社会诚信缺失和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关注。
1、做到“诚”的前提
在《中庸》第二十章有提到“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意思是说选择美好的目标而执著追求。想把诚体现出来的人,就要选择善而坚持不怠地努力实行,才能有诚。普通人如何做到诚 ,《中庸》中如是说“其次致曲,曲能有诚”,意思是说,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换句话,只要足够勤奋,通过后天教育学习,最终也能达到诚。
2、至诚可以先知
《中庸》中第二十四章有明确表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就是说,人达到至诚的境界,就能够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就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
3、达到“诚”的途径
如何达到“诚”,《中庸》中也做出相应的阐述,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达到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层次探索,即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踏实地行动,才是至诚的正确路径。
4、诚的最大功用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下至诚之人,不仅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要教化天下之人,使他人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们只有努力践行诚了。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下转型时期的现代化中国,社会诚信缺失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多种多样:如背信违约、求职履历弄虚作假、食品安全事件、染色馒头、注水猪肉、黑心棉、毒奶粉、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善款使用遭质疑等现象都存在着大量失信问题。出现这些诚信危机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
《中庸》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周天子大一统的稳定局面被诸侯争霸所替代,诸侯彼此争霸,攻伐不休,一片混乱的割据局面,也就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之际。再看当下,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人们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让世人惊叹,市场中的个人或企业都会倾向于以失信行为追求更大的利益,诚信这一重要的品质被人们所疏忽,在市场经济下出现很多失信事件。
2、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物质文明
诚信观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既是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要求,又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这句话可以看出,诚信只是个道德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融入全球化,进入现代化社会,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精神文明并没有出现与经济速度相适应的高速发展,外来的文化冲击,利益驱动等等多种周围诱惑,相对于古时失信动机已不是那么单纯,相对复杂,有的人迷茫了,迷失了,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不诚信现象,同时不用承担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
三、诚信观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诚信社会道德风尚,有效遏制、防范、惩戒社会失信行为,我们要善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思想,在继承中发展。治理当下社会的诚信缺失,需要标本兼治,先治标,后治本。
1、治标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公民的诚信教育,从主观上恢复中國传统文化给予中国人的道德感;二是寻找诚信的“种子”,大面积地“播种”诚信,用诚信“繁殖”诚信,可以采取商鞅“立木为信”的方法,使个体恢复对诚信的正确认知和行动信心;三是开设社区道德法庭,用舆论力量导人向善,批评、惩罚缺乏诚信个体,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宣讲诚信、践行诚信的向善社会氛围;四是对公民进行诚信和礼仪廉耻教育,使其知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理;五是政府官员要在诚信建设过程中以身作则,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治本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敬畏意识”与“耻感文化”的建设,重新确立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公民如果缺乏“敬畏意识”则无所畏惧;缺乏“羞耻感”则无所顾忌。由于信仰的缺失而导致经济主义价值导向占了上风,正如卢风的《论当代中国的诚信危机》中有言:“我们只有逐渐克服经济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弱化拜金主义的影响。弱化了拜金主义的影响,才能较好地培养人们的精神信仰,有了精神信仰,才能培养诚信美德,克服诚信危机”。二是重视法制建设。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有效途径,除了加强诚信观念、加强道德建设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从法制建设入手,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诚信毕竟只是个道德范畴,扎根在人们内心观念和意识,没有强制力,需要法制来做后盾,我们期待能有更健全的法制,需要依靠法制的武器,为我国的诚信保驾护航。
加强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全员动员,共同参与;需要立足传统,着眼于现实,我们要善于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规范和强化诚信制度法规建设,才能构筑起中华民族“诚信”的万里长城。
【参考文献】
[1] 思履.四书五经全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 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宋希仁.论信用和诚信[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作者简介】
高 瑜,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