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值函数的支点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2018-02-03王玉磊李彩娟张瑶
王玉磊+李彩娟+张瑶
【摘要】初等多值函数是复变函数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想要分出它的单值解析分支,就必须找到它的所有支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多值函数的多值性原因出发,给出了判断支点的具体步骤,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关键词】多值函数;辐角;支点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7-JSJYZD-068).
一、引 言
初等多值函数是复变函数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只有单个有限支点的多值函数,利用限制辐角的方法就可以分出它的单值解析分支,但对于有多个有限支点的多值函数就不能使用该方法.需要我们先求出它所有的支点,然后适当连接支点以割破平面就能分出它的单值解析分支.如何找到它的支点就变成了首要问题.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普遍感觉比较难,尤其是文献[1]中的具有多个有限支点的多值函数,其支点的判断更加復杂.在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这一环节,会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欠缺,难以接受.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如何找多值函数的支点这部分内容,以f(z)=nP(z)为例,提出一些教学思路以供参考.
二、定义和引理
定义1[1] 一般地,具有这种性质的点,使得当变点z绕这点一整周回转至原来位置时,函数值与原来的值相异,则称此点为多值函数的支点.
定义2[2] 设C是z平面内一条不经过原点的简单曲线,z1是起点,z2是终点.当变点z沿C从z1连续变动到z2时,oz所旋转的角称为辐角函数argz沿C的连读改变量,简称为辐角改变量,记为ΔCargz.显然,ΔCargz=argz2-argz1.
引理1[1] 设有非零复数z1,z2,则arg(z1z2)=argz1+argz2.
利用上述引理可得下面结论:
推论1 设有有限个非零复数z1,z2,…,zn,则
arg(z1z2…zn)=argz1+argz2+…+argzn.
特别地,argzn=nargz,argz1n=1narg(z1n)n=1nargz,其中n为正整数.
三、f(z)=nP(z)的支点判断
设f(z)=nP(z),其中P(z)是N次多项式,
P(z)=A(z-a1)α1(z-a2)α2·…·(z-am)αm,
a1,a2,…,am是P(z)的一切相异零点,α1,α2,…,αm分别是它们的重数,满足α1+α2+…+αm=N.
对于这类问题,首先,要帮学生分析它产生多值的原因;其次,分析函数f(z)的终值较初值发生改变的因子是什么,并且是怎么样得到的;再次,如何求这个因子;最后,用支点定义来判断是否为支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难点.下面就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第一步 从恒等式f(z)=|f(z)|ei·argf(z)出发,可以看出它产生多值的原因是f(z)的辐角的多值性导致的.
第二步 在z平面上任取一点z0,以z0为圆心作一个充分小的圆周C,当动点z绕C一整周时,考察函数f(z)的辐角变化.不妨在C上任取一点作为起点,记此时f(z)的辐角为arg1f(z),函数值为f1(z);当动点z绕C一整周又回到起点位置时,记f(z)的辐角为arg2f(z),函数值为f2(z).不难得出,ΔCargf(z)=arg2f(z)-arg1f(z).由于同一点处函数值的模相等,所以
f2(z)=|f2(z)|ei·arg2f(z)=|f1(z)|ei·[arg1f(z)+ΔCargf(z)]
=|f1(z)|ei·arg1f(z)ei·ΔCargf(z)=f1(z)·ei·ΔCargf(z).
从上面式子中可以发现,函数值有没有发生改变取决于因子ei·ΔCargf(z).
第三步 把求f(z)的辐角改变量转化为求关于自变量的辐角改变量.利用推论1可以得到
ΔCargf(z)=arg2f(z)-arg1f(z)
=1n[arg2A+α1arg2(z-a1)+…+αmarg2(z-am)]-1n[arg1A+α1arg1(z-a1)+…+αmarg1(z-am)]
=1n[α1ΔCarg(z-a1)+…+αmΔCarg(z-am)].
这里A为常数与z无关,所以arg1A=arg2A.
第四步 利用支点的定义可得,若ei·ΔCargf(z)≠1,则z0是函数f(z)的支点;若ei·ΔCargf(z)=1,则z0不是函数f(z)的支点.
四、小 结
上述方法对于判断其他多值函数的支点同样可行,比如,w=lnf(z)的支点即可按照此法求得,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基础、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复变函数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0-86.
[2]钮宏霞.改革的初等多值函数单值分支理论——基于教学型高等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J].潍坊学院学报,2008(6):96-100.
[3]陈先琦,宋忠生.关于初等多值解析函数支点与支割线的探讨[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2):66-69.
[4]韩仲明.复变初等多值函数教学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2):84-86.
[5]张旭辉.多值解析函数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怀化师专自然科学学报,1989(5):80-82.
[6]陈寿元.关于复变函数“初等多值函数”讲授的一点建议[J].玉溪师专学报,1991(3):34-35.
[7]马维军.对于初等多值函数问题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4):8-11.
[8]伍代勇.复变函数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