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与接受在中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03纪丽蕊

考试周刊 2017年93期
关键词:接受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按照教育部对于思政课的整体要求,对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驾驭思政课堂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探究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探究;接受;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同时信息化、高科技迅猛发展,创新创造层出不穷,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碰撞,这样的趋势对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今,青年学生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特点,比如对信息化和高科技的依赖,标新立异等。对此,要理智接受,客观对待,思政教学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有效性,才能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接轨,为学生成长铺路。

教育部2015年9月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按照教育部对于思政课的整体要求,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和改革的新阶段。

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自己大胆课改的勇气和驾驭思政课堂的能力,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探究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什么是探究?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式教学法也称发现法、研究法。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因此,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了课堂教学的全新教学方式,使得原本平静的课堂呈现出了异常活跃的景象。但是,思政课堂不比数学课、物理课等,会通过具体问题的实践操作而得出结论,思政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探究的运用则要精准把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探究的部分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设计,精心备课,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合理分配探究的课题的占比。思政课堂的探究教学方法,理论是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主动性,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外因起作用,内因是根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发挥重要作用,探究格外必要,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它的价值。以探究的任务,探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在探究学习时间上满足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课堂气氛和形式的一种调剂,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其次,巧妙建立起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联系,重视探究前后的指导。因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就是书本和学生,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联系,运用探究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将思政课堂的素质目标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价值观念。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学生对于一些政治理论和品德教育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现阶段学习时,是怀着对知识学习中是否有创新点,是否感兴趣而充满期待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这种心理,在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上突破以往。探究的方式有:自主展示、动手实践、外出实践、竞争合作等。这些方法在课堂上分别使用,选择使用,根据教学的内容而确定。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或者网络等媒体的帮助,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进行探究式学习。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是教师必须熟知教材并拥有大量丰富理论知识,能够联系实际,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很多章节中就可以运用到这种教学方法,讲改革开放理论时,需要教师对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近代史和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储备,从而给学生就此问题提前布置探究的形式和方法,针对这个章节的特点,可用搜集改革开放成就制作成PPT课堂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就某一具体知识点,让学生去探寻知识点背后的大量背景,比如就中英香港问题的22轮谈判,学生会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在好奇心驱使下探寻为什么中英会有22轮谈判,而谈判的过程发展又是怎样的。再比如,就改革开放成就这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找出中国几十年发展的各方面的数据,诸如此类,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又不会偏离教材主旨。学生课前做足功课,课上就会充满自信,争相表现,并且在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

最后,还要注意,教师驾驭课堂,除了适时引导,在有些问题上,还需要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达成共识,才能保证课堂上能够呈现出精彩。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由于学生的个性偏差、认识偏差等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学生的思维活跃,加之思政课与现实社会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驾驭思政课堂的能力,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一些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方向,做到讲课时心中有数。在坚定把握大政方针的同时,对各种社会现象要有分析辨别的能力,教师是正能量的传播者,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做好引导教育,在课内外做好表率,让学生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政课上不断地有获得感。

什么是接受?作为心理学名词,接受是因喜爱而接纳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种行为心理。实现的手段多是信息堆积的结果。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都可以进行探究,有时还是需要直接告诉学生,就要求学生接受,教师该讲的要讲,且要大胆自信地讲,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是必需的。比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点内容的时候,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可能是碎片化的,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这样的理论就要求直接接受,然后慢慢消化吸收,学生只有接受了,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领悟,才会在日常的行动中自觉践行。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教学时通过现实引入、案例分析等具体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知识接受起来比较顺利。

在中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何时用、怎么用,才会使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成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中高职人才思政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裴嵘军.对接受式学习的再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 张玉军,王晓惠.新课改下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J].科学教育,2011,01.

作者简介:

纪丽蕊,讲师,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受教学方法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