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故事:最好的校本德育
2018-02-03吴志健
吴志健
当前,许多学校除了开设国家德育课程、地方德育课程外,还花大力气开发了校本德育课程。毋庸置疑,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过,什么才是最好的校本德育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暖心故事是彰显校本德育力量的最优载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姜勇、郑楚楚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绝非是一个固定起点与终点的直线之路,它是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复杂的、不可预期的、生成机变的、热情洋溢的‘境遇的人生旅程。德国存在主义教育学家博尔诺夫则进一步指出,‘境遇才是真正造就学生‘心灵转向的重要契机[1]。”事实上,学生在学校里念书,首先是一个精神洗礼的过程,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念书与没念书的本质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多与少、能力的强与弱,而在于精神的丰富与贫瘠、思想的纯粹与杂乱。笔者认为,学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各个场所、各个角落,找寻快乐,遇见本真,感悟自由,发现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校本德育离不开“境遇”,而最美的“境遇”之一就是暖心故事。
所谓暖心故事,它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在空间上,它在学校里发生、发展。二是在时间上,它停留在一个人的求学阶段。三是在性质上,它是学校求真的校园文化、教师向善的教育信仰、学生尚美的个人追求的统一体,具有校本性。四是在本质上,它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德性,不是虚构的故事,也没有什么悬念,仅仅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最平常不过的“小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历久弥香的往事,成为最喜欢诉说的故事。五是在形式上,它可能是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也可能是学生的一趣事,更可能是经历的一场景,等等。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生命中至少有10年与学校有关。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见证生命成长的乐园。当学生离开学校后,回忆起学校的那段生活,能被暖心的往事再次包围。“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附中)念书时,曾整天待在图书馆里看书;科学巨匠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念书时,放了学在学校里玩,天黑了才回家;出版家范用读小学五年级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编手抄刊物《牧园》,在《江苏日报》副刊上发表散文……这些生动的事例无不昭示着多年以后,能够让学生汲取正能量的仍然是学校的暖心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暖心故事是彰显校本德育力量的最优载体。
二、暖心故事是解决校本德育问题的最佳方案
从校本德育现状来看,部分学校最大的问题是缺失儿童视角,“无视孩子具体的成长环境和他们的需求与感受”,背离他们的天性[2]。而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部分学校最为严重的问题是“逼”字当头,表现为编写几套校本德育教材,逼着学生多学点、快点学。
能逼学生多学点吗?据《扬子晚报》刊载,某小学要求一年级学生回家背《论语》,致使一位女生只要一听“背”,就眼泪汪汪。看来,“多学点”不行!庄周在《养生主》中曾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是从养生之道的角度来谈人的生命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虽然这种“保身”看似消极,但是道理很明显——知识是无限的,不可能样样都去学;在德育知识的学习上,需要让学生在最美的“境遇”中增长知识。
能逼学生快点学吗?国外专家罗伯茨(Jennifer L.Roberts)认为,在高速发展、技术先进的数字时代中,让学生尝试放慢速度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学校和教师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减速、忍耐以及浸入性关注,给予他们慢下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3]。看来,“快点学”也不行!笔者亦认为,学生的品德行为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绝不能三下五除二速成。缘由最简单不过,念的是书,悟的是理,做的是人,哪一点能用高速度去衡量、去相逼呢?而且,悟理最深,做人最真,莫过于暖心故事。可见,暖心故事是溶化由“逼”字凝聚而成的巨大冰山的最佳方案。
三、自觉书写暖心故事的两大原则
1.坚持正确的质量观念
众所周知,念书是自己的事,书是给自己念的。念着念着,兴趣增加了,才能念得更好,这时念的书,才谈得上高质量。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指出:“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但是,一些人就不信这个理,他们把教学质量瘦身成“学质量”,再把“学质量”进化成“数”——分数及名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质量观被扭曲,怎么能“偷闲”去书寫暖心故事呢?其实,“人”才是教育固有的永恒的追求目标,也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社会人”。这里,首先是社会对“人”的诠释,其次是教师关于“人”的理解,然后是学生针对“人”的叩问。如果三方中任何一方对“人”的认识出现危机与偏差,或者三方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那么就会使“暖心故事”成为空中楼阁。
2.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式
《三字经》中有“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子一次逃学,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教育他: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是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成功。如此看来,孟母用的是启发式,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用名利、地位等去诱逼。东汉王充在《论衡·讲瑞》中写道:“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意思是少正卯讲学,孔子的学生,除颜渊外,都去“蹭课”了。但对于学生们的“逃学”行为,孔子没有用师道尊严来威吓,没有板起脸来高声训斥 “你看看你们,还是我的学生吗?谁再去听少正卯的课,就别回来”。由此看来,孔子在育人方面非常讲究宽容,还学生以自由。试想,在没有宽容、不讲自由、不见启发的情况下,能正确地自觉书写暖心故事吗?
综上所述,暖心故事是最好的校本德育。教师要将注意力放在质量观念与育人方式上,着眼于教育的本真,去思考如何为学生书写暖心故事。
参考文献
[1]姜勇,郑楚楚.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从“哲学史上的暗流”来看教育的“不可测度性”[J].基础教育,2016(3):5-12.
[2]石军.现代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科学论坛,2015(22):4-9.
[3]钟志贤.数字阅读的陷阱与规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2):15-25.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