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018-02-03陈德
陈德,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副校长,海淀区优秀教师,北京市語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重点关注课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研究者;“语文之美——课堂生长”教育的实验者,“三主体”学科教学的践行者。
为更好地在中小学生中传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与学生们一起领悟、践行“文化传承与理解”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语文课程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捋清关系,明确方向
要想说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必先捋清语文教学中“素养、能力、途径”之间的关系。
有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听、说、读、写、悟”,有人说是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应用、鉴赏、探究”能力,有人说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
笔者认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属于最上位的理念;“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是语文学科学习的能力要求,属于二级目标;“听、说、读、写、悟”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是语文学科能力提升、素养养成的途径,属于三级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因为语文教学最终培养的是人,是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文化的生命,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审美是一种对美的体验、欣赏、评价的语文活动,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的过程。语言与思维、审美、文化之间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文化与语言、思维、审美之间是螺旋式上升、渗透其中的关系。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明确任务,清晰使命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写进了国家的文件中,体现了国家意志。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作为重要工作目标,指出中小学教学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市教委更是把“传承经典”“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写进了《语文教学改进意见》之中,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而且还明确提出了“文化立意”的命题思想,指出语文学科测试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总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运用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和考试改革的重点之一,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乃至使命。
三、清晰概念,梳理内容
要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先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经典作品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有、历史悠久和内容深广的特性,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文化等。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教育为内容的德育。其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等。其目的是培育道德素养,培植人格魅力,提升意志品质。
四、改革课程,渗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教育部对此做出了明确的提示和指导,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教育相结合。
本着这种原则和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诸子百家的经典,阅读“经史子集蒙”类的作品,了解识记民俗文化、器物文化、戏剧文化、礼仪文化等文化常识,引领学生做有知识、善学习、懂礼仪的中国人。还可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历史,知晓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民族之伟大;可通过对民族历代英雄事迹和杰出贡献的了解,感悟民族精神之崇高;可通过对家谱、家训的了解与学习,体会家风家训之作用,指导学生做有民族自信心、家庭自豪感、自强奉献的中国人。可开展“立己达人”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成就自己,帮助他人;可开展“仁济爱人”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的话题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心中有自然的中国人;可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引导学生做明是非、守法纪、勤奋发的中国人。
就培养学生“文化传承”这一语文素养而言,可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认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可借助经典作品与文献资料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中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可借助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各地的人文,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上,笔者主张改革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渗透,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课程是依据,课程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具体需求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endprint
(1)“国学经典”课程渗透采用专題式教学
依据人教版“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这一教材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共有十个专题,其中儒道互补、春秋笔法、修齐治平、家国天下应为重点。每个专题又可设计若干个小专题,如人物专题、作品专题等。在实施教学时,可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进行,以引导学生吸纳古人智慧,积累古人思想,掌握文言知识,提升文言阅读水平为目标。课程时间为高二下学期后半段至高三暑期补课时间。
(2)“文化经典”课程渗透采用名文(段)赏析式教学
依据京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这一教材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赏析名文,拓展视野,培养素养。在实施教学时,可采用“名文(段)赏析式教学”法,具体操作为“经典文段”导读——走进“文化雅苑”——联系现实“思考、实践”——作必要的“拓展延伸”。课程时间为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时间和课后阅读随笔作业时间。
(3)“节日经典”课程渗透采用专题讲座式教学
课程内容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目标即了解各民族的由来、传说、习俗、文化意义;课程形式即专题讲座式教学;课程时间即各节日时间。
(4)“知识经典”课程渗透,采用知识竞赛式教学
课程内容为“古代文化常识”“语言运用”等;课程目标即扫盲,了解、掌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形式即知识竞赛式教学;课程时间即每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5)“活动经典”课程渗透采用学科活动体验式教学
课程内容为“戏剧戏曲”“中华诗词”、汉字熟语、对联等;课程目标即了解识记、理解鉴赏、涵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形式即学科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话剧表演等。此项活动每学期开展1~2次。
(6)“蒙学经典”课程渗透采用早读诵读式教学
课程内容为《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蒙学作品;课程目标即诵读、理解、拓展、应用蒙学经典作品;课程形式即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同伴的朗读、背诵、默写,研讨交流学习心得;课程时间即每周早读时间或中午答疑时间。
(7)“语修经典”课程渗透采用小练习应用式教学
课程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及运用”;课程目标即了解、掌握、运用经典语言;课程形式即选修课教学、语用式教学;课程时间即每周的选修时间。
(8)“名著经典”课程渗透采用名著名文阅读式教学
课程内容为高中阶段必读十二部名著、人教版教材要求必读的书目等;课程目标即阅读、体验、鉴赏、评析、涵养经典名著;课程形式即熟读经典名著,主要是泛读和精读相结合,读写结合,读赏结合。对名著经典阅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章节式名著经典阅读。日日落实,深度阅读经典名著中的重要章节(3~5遍),如读朱光潜的《谈美》,每人至少要选取十五章中的两章进行认真阅读,而且要读进去、读出来;要对字词句段圈点批注,可从意义的解读、作用的解释、效果的鉴赏等角度切入;要有独到的阅读感受、体会;要有自我借鉴的内容,如对手法的分析、事件的叙述、景物场面的描述等。
其二,专题式阅读。每周定时落实,或人物,或名家;限定课上反复阅读2~3遍,需要对重要内容进行批注,需要具体的借鉴内容,比如语句的赏析等,要在写作中得到应用。
其三,语段精读。对平时上课所用的材料要阅读3遍以上,以便学习借鉴其中的构思、立意、行文格式,训练答题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充分运用题后的阅读拓展延伸题,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总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是一个大课题。以上思考和观点,是否经得住推敲,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但作为一种探索,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探索,必须不断推进。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