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学校课程整体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2018-02-03马守凤
马守凤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着力于课程建设,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满足了师生发展的需求。课程的整体构建,不仅在于对原有课程管理体制的突破,更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多年来,学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为课程建设的底蕴,努力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课程目标,学校把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实践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重在夯实基础,打造高效课堂,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学科整合,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拓展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基础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主要针对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课程主要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十大主题活动课程,它渗透10%的学科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与主题活动中融进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在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下,学校又构建了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并与整体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
二、课程的实施
1.基础课程——关注基础与高效
基础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注重校本化实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学会做人的同时,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并且在达到减负提质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课程的主题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强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根据此要求,学校对课程进行二次研发,以语文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切入点,给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确定了一个教育主题,对学科知识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统一架构,把课程进行了“三个调整、一个融入”。“三个调整”即调整学科间知识的重复性,调整学科知识的碎片化,调整学科间知识的相互独立变为多学科融合;“一个融入”即融入传统文化,重建育人文化,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2)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课程的调整,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变为注重学以致用,达到知行统一。学校围绕教师教的变革,先后进行了“围绕学情有效备课”“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运用学习单教学”等研究,整合学科资源与教育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从课堂主渠道落实育人功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能力培养,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科课程。学校进行了学科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分别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让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程有效融合,打造学校特色文化课堂。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三个整合:一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在双基中体现传统文化;二是将传统文化与市、区级课题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古典文化的养料;三是与多学科整合,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多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研究,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架构,形成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科更具文化内涵。
2.拓展课程——关注学生个性需求与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化拓展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了解及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在不同层面的发展与成长,是基础课程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服务。
(1)必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普适性课程,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体育类课程回归体育的本质,让学生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拥有阳光的心态,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坚强团结的意志品质。科学类课程是為了培养学生创新、探究的科学意识。艺术类课程即非遗课程,突出传统文化特色,请非遗老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体悟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文学类课程即经典诵读与文学阅读课程,是全年级学生都参与的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每个年级诵读的内容都做了不同安排,助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选修课程。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而开设的社团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该课程有体育类、科技类、艺术类等六十余个社团,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3.实践课程——关注知行统一与能力达成
实践课程是让师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所感悟与收获。为了更好地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把学科课程、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研发了基于学科整合、基于传统文化两大类的十大主题活动课程。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得到了提升,社会规则意识与良好的行为品质也得到了培养。这是对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纵向的深度延伸,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各学科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或通过实地调研,围绕十大主题活动实施课程,聚焦课程主题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向,开展多学科融合、多角度思维、多元文化获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创设文化隐性课程,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将校园环境课程化,让环境成为学校课程育人的实施途径。学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蕴含的课程资源,赋予其课程意义,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将校园文化内化成师生的精神品质。
学校结合课程与文化的特点,整体规划并着重打造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楼道环境依据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目的,凸显了传统文化特色。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中成长,在课程中感受、走进、认同文化,更好地体现了环境课程化的教育思想。
三、课程的特色
1.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的研发
学校确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开展了系列校本课程教材的研发,先后研发了《走进收藏品味文化》《走进博物馆》《做非遗传人》等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学校课程特色。
2.学校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凸显评价功能。在评价中,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最终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