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

2018-02-03孙晶

考试周刊 2017年93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改革

摘要:高校思政课具有培养大学生品德的重要功能。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手段单一、内容枯燥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整合学校及社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情境化实训,同时创新课堂,构建项目教学体系,并衔接课内与课外,实现跟踪式教学和全程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改革

一、 引言

高校的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于讲授、分析、推理、演绎,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所以,为了真正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都在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在此,结合时代特点、现实需要,并参照国内其他院校的改革经验以及我校思政课开展的现实情况,提出几点思考意见,和大家共同商榷。

二、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学生上思政课“来了也可以不听”的情况,早就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了。每次思政类的教师培训,都会听到很多关于现在课难上、学生难带的抱怨。就连在复旦大学这种重点高校,在面对“如果你是复旦校长,你想做什么?”的提问时,都有学生会说“我想取消思政课”。这种回答会让每个从事思政教学的高校教师寒心大于尴尬。那么,思政课到底怎么了?或者说,学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喜欢上思政课?这是我们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应该说,从大学思政课的设置来看,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符合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受传统的中学政治教学模式影响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等的限制,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单一,空泛的理论讲授往往与实际脱节,让学生感觉枯燥、难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注意力比较分散,所以如何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可谓难上加难。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曾经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并反复强调这一创举最早是用来解决台湾问题的,但是考试的时候仍然会有学生认为“一国两制”仅与香港、澳门有关,因为他只对于课堂上所放的香港、澳门回归视频记忆犹新。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大胆创新,切实改进传统教学的重灌输轻内化、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探索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思政课改革成果,如清华大学推出“一对一”师生交流模式,大连理工大学推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南京师范大学采取“网络授课、 课堂互动”的O2O时髦手段上课等。这些教学改革虽然具体的实施过程各异,但是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利用有利的课程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借鉴上述教学改革的经验,对于今后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 整合学校及社会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情境化实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思政课实际效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资讯的便捷使得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这就使得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在注意力及理解能力上相对于本科学生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理论本身的接受程度更加弱,导致很多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成为老大难。针对这种情况,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创建了全国首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训平台,把高职大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手段立体化展示出来,从而达到了一看便懂、一见便知的实训效果。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致力于思政课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使不形成这种规模化的实训平台,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加多样性的实训基地,并提供必要的学时和经费来切实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正使他们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创新课堂,构建项目教学体系,实现立体化教学。现有思政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那么近又那么远”。“近”是指与书本的距离过近,甚至恨不得能将书上的内容全部都背下来。而事实上,书本只是在“抛砖引玉”,它列出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并明确思考的大致方向,至于具体的细节及理解“不在书本内而在书本外”,实践是对书本内容最好的诠释。所以,这种过于依赖书本导致的问题就是“那么远”,学生读了等于没读,学了等于没学,永远离教学目标那么远。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至关重要。比如关于法律部分的讲授,一定要突出案例教学,因为书本知识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如果没有具体法律条文和案件的辅助,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孤零零的规定。而且法律强调的是实用性,仅靠这些原则你无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所以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困境,来引入一些相关的具体法律来讲解,如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其法律素养。此外,还需引入项目教学法,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实训项目,如演讲、模拟法庭、趣味游戏等,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分享体验,教师对话点拨,来達到感悟道理、升华认识的教学目的。至于具体的项目选择及参与人员,可以充分赋予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从项目中挑选想要参加的部分,并寻找合作伙伴,然后利用课后时间来沟通、演练并向老师咨询,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使课堂为老师和学生所共同拥有,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三) 衔接课内与课外,实现跟踪式教学和全程教育模式。教育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工程,仅靠课堂的教学时间,远远不能完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改革都致力于衔接课内和课外,打造包含课前调研、课堂教学和课后追踪辅导的全程教学模式。如清华大学的“一对一”教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网络教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双导师”等,都是如此。鉴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强化课外教学对课内教学的辅助和深化作用,在“大班授课”条件下,为了保证学生能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消化和吸收,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寒暑假课前调研、委托辅导员课后组织小班讨论以及聘请相关专家举行讲座、建立马列协会等理论社团来进行自学等方式来形成合力,巩固教学实效。此外,打造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也是今后思政课教改的大势所趋。

四、 结语

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重新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融入思政课堂,通过直观、形象、有趣的互动式讲解和交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梦云,王向东.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105-108.

[2] 黄春芳.多元社会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5(02):131-132.

[3] 许艳丽.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101-102.

作者简介:

孙晶,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改革之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改革备忘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二)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