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优势协同育人提高联合办学质量

2018-02-03张芳

考试周刊 2017年9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协同育人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改革,进行联合办学、校际合作探索,将发挥群体的学科专业优势,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形式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載体。本文以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的实践为基础,对联合办学出现的困境进行梳理,探究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改进路径。

关键词:联合办学;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培养大批复合创新型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课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然而,我国高校基础薄弱、人才培养资源短缺,仅凭一所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整合其他办学资源,深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办学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选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入了困境。所谓联合办学,是指不同高校、法人或政府部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技术水平的行为过程。本文剖析了联合办学的背景及概况,结合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的实践,对出现的困境进行梳理,并据此提出改进路径。

一、 “七校联合办学”的背景及概况

区域性联合办学,主要指在相对集中于某一区域内的若干所院校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的联合办学。武汉地区高校林立,学府众多,是全国重点高校密集地区之一。如何利用武汉地区高校地理位置较为接近、学科优势可以互补、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联合部属高校,开创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始于1994年,最早合作院校为原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是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突破和探索,具有创新意义,在办学理念上处于领先地位。从2001年开始,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原来的“五校联合办学”扩大为“七校联合办学”,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并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2001年4月,武汉地区七所重点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一致同意实行联合办学,并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书”。至今“七校联合办学”已经开展了16年,七所高校各具特色,各显优势,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创新性人才。

二、 “七校联合办学”的基本情况

(一) 2017届毕业生情况

2017年6月,“七校联合办学”2017届毕业生共有2576名(不含本校辅修)学生获得各校辅修、双学位证书,授学位比例达到81.51%。

(二) 跨校辅修开设专业情况

2017年,七校联合办学跨校辅修实际开设专业情况如下:2015级学生,实际共开设专业50个;2014级学生,实际共开设专业52个;2013级学生,实际共开设专业54个。

(三) 跨校辅修人数汇总情况

2017年七校联合办学跨校辅修实际总人数5716人,具体如下:2015级学生(辅修阶段),实际人数2009人;2014级学生(双学位阶段),实际人数1475人;2013级学生(毕业论文阶段),实际人数2232人。

为了加强对联合办学工作的协调,“七校联合办学”采取轮值制度,各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部(处)长按序轮流担任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协调小组秘书长,任期为一年。秘书处设在轮值学校的教务部(处)。经过16年的联合办学,形成了以“轮值管理”制度为核心的规范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了一种以攻读双学位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集聚了联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提高了合作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了大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 “七校联合办学”走入了困境及其原因探究

七所学校依托天然的地域优势,通过轮值管理等运行机制,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高校合作办学共同体,达到了较好的优质资源共享、多向互补的状态,提高了武汉地区区域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而具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教学过程管理中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尚未建成

由于双学位课程开设时间均为双休日或寒暑假,容易被各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监督部门所忽略或忽视;学生来自于外校,因此很难保证“学生信息员制”的设立;学生主修专业的差异性也会导致自身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更加迥异,这对教学评估体系的设立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上课期间后勤保障部门由于时间的特殊性难以及时到位,以致因设备故障等出现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

(二) 各校教学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统一

“七校联合办学”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步。比如,在学生预报名阶段,由于报名和缴费时间不一致,无法提前安排相应专业课程表,甚至会影响个别专业是否开设;对于有人数限制的专业,如何筛选学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究竟是以成绩排名还是以报名顺序排名?以成绩排名这种看似公平的方法,又如何考虑专业间的差异呢?

(三) 各校专业发展的不平衡仍在继续

“联合办学”的基础之一是“公平”,如何打破各校间专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进一步开展课程选修、学分互认以及实践、实习的互通,应该纳入新一轮“联合办学”教学改革的日程。

(四) 教学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有待规范课堂讲授以外的教学环节,还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规章制度,如何利用好网络进行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也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论文答辩时间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冲突需要进一步探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论文选题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endprint

四、 未来和展望

2017年初,武汉大学接过“七校联合办学”会旗,成为本年度“七校联合办学”轮值秘书长单位后,积极开展“七校联合办学”的具体工作,继续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互利的原则,协商解决联合办学事宜,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联合办学质量。

(一) 完善“七校联合办学”教务管理系统,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2017年上半年各学校反映“七校联合办学”教务管理系统运行的问题,武汉大学与网络中心和系统开发维护人员多次沟通,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不畅的问题;并着手开发新的“七校联合办学”教务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七校联合办学”教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二) 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教学反馈,提高联合办学质量

武汉大学加强双学位课程考试环节的监控,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如在“七校”网站发布诚信考试的倡议、学院严格按规定安排监考人员并予以培训、教务处派专人巡视、实现所有考场全覆盖等;重视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班主任反馈、“七校”网站留言、QQ群等方式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三) 探索七校联合办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2016年和11月召开了“七校联合办学”工作研讨会,会议就“七校联合办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就新形势下,探索“七校联合办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七校共同与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达成共识,签署了“在线课程联盟协议签约意向书”。

“七校联合办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渐完善,逐步走上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复合专业人才的良性发展道路,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经过多年的办学,“七校联合”培养了一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促进学生自主就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七校联合办学”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尽快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

参考文献:

[1] 祁志敏.同城高校聯合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的设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122-124.

[2] 杨玉浩,叶晖有,江青艳.高校联合办学的发展历程与管理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53-55.

作者简介:

张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协同育人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