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应用效果

2018-02-03张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优良率体征心肌梗死

张敏

急性心肌梗死属临床高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所致,病因机制复杂。临床相关研究显示,体力劳动过度、饮食不良、情绪激动、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均会诱发心肌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无法完全缓解,患者常伴有出汗、胸痛、呕吐、发热等症状,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危重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研究显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救效果,达到改善预后的救治目标[2]。为探索更加高效的干预路径,改善预后效果,促使患者快速恢复,本文就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应用效果展开了分析和研究,现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发病时间均≤12 h;(2)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测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排除标准:(1)神经性疾病;(2)感染性疾病;(3)认知功能障碍;(4)妊娠及哺乳期病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9~78岁,平均(60.67±3.59)岁。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0~77岁,平均(60.32±3.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在120急救电话通知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到达现场后细致观察患者心率、体温等指标情况,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抗凝、血管扩张等常规干预。

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1)快速出诊:详细记录患者病况及事发地点,急救前详细询问家属患者既往病史、发病原因等信息,为后续入院诊疗提供准确、可靠的病历信息。(2)急救干预: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病况确认静脉通路数目,高效建立静脉通路,展开急救护理,急救期间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移动,做好各项护理记录工作。(3)心理护理:急救期间通过身体抚慰、言语沟通等方式稳定患者情绪,由专人负责稳定家属情绪,避免家属缺乏对急救常识的了解干扰正常急救程序,影响急救效率。(4)转运护理:在转运途中需固定患者,减少移动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行驶途中与医院医护人员做好工作交接,安排后续救治事项。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2)疗效判定标准[2]:①优秀:患者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得到明显改善或全部消失,各项体征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②良好: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好转,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缓解;③较差: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未发生变化或恶化,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救时间为(19.67±5.26)min,对照组急救时间为(37.32±9.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7,P=0.000。

2.2 疗效对比

观察组优秀32例,良好13例,较差3例,治疗优良率93.75%(45/48);对照组优秀28例,良好10例,较差10例,治疗优良率79.17%(38/48),χ2=4.360,P=0.037。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等特点,部分患者经急救后预后效果较差,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死亡率约为45%[3]。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与患者预后效果关联密切[4]。临床实践证明,快速、准确、高效的院前急救干预对挽救患者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5]。当前临床传统的常规急救护理方法仅重视患者生理体征及症状方面的监护,忽视了心理因素对预后效果的影响[6-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常处于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状态中,导致患者病情加剧,提高院前急救转运风险,同时部分患者家属在急救过程中由于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往往过于激动,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正常急救程序,对急救工作产生干扰,影响预后效果[8-12]。本文采用的个性化护理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生理、心理等多元化方面的需求,通过快速出诊、急救干预、心理护理和转运护理4方面干预措施,可有效避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移位,确保转运工作顺利进行。研究显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应用效果优良,有助于改善预后效果[13]。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采用的干预方案可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急诊效率更高。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急救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急救效果。

猜你喜欢

优良率体征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