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美北河入画来

2018-02-02胡希朝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1期
关键词:北河石花胭脂

胡希朝

披云纱,撩雾幔,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北河,发源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军店南进沟,由谷城县紫金镇彦家洲村入襄阳境。河流全长105公里,襄阳境内长59.6公里。有白沙河、班河、紫金河、谢湾河、西河、大峪河、团湖河等大小支流41条,流域面积1212.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

汉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

南河、唐白河、蛮河为汉江最大支流,北河次之。可它集千重山峦之灵,融万顷林木之秀,携无数细流随行,山泉涌涌,溪流淙淙,流水潺潺,更显妩媚姿态。东西南北属方位名词,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版图上,以东西南北而命名的省份可谓不少。两湖、两广、两山、两河,还有一海、一云、一藏,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而江河湖海以它们命名的则更多,汉江中游右岸的这条河与称之为粉水的南河相对而称之为北河。北河由此而名之。不仅如此,其流向与南河基本平行,由西向东经房县沙河乡,谷城县紫金镇、石花镇、城关镇(原北河镇)安家岗村流入汉江。两河间距最大约20公里,最小约2公里。

其实,北河古称筑水。据《汉书·地理志》应劭曰:筑水出汉中房陵县(今房县),至筑阳,亦入沔(今汉水)。师古曰:今谷城县在筑水之阳。《明史·地理志》:竹山县之西,有筑山,筑水出焉,流入房县。经谷城县治,东南注于汉,谓之筑口。

公元前700年,《左传·桓公十二年》载:“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意即楚国征伐绞国(今丹江口市),借谷国之地,楚国三军蹚过谷城之彭水。西晋曾镇守襄阳并治理荆襄水利的大将军杜预称:彭水即筑水。周时封嬴姓(名绥)为谷伯,建都城于谷山,名谷伯国,又称谷国。谷国在汉江以西、筑水以北的今谷城冷集镇至沈湾一带。因此,秦汉实行郡县制便依筑水立谷国为筑阳县,属南阳郡。春秋时,谷国为楚附庸。东晋时,先后在筑阳境内侨置有扶风、义成二郡,筑阳、泛阳、郿、义成、万年等县。两郡五县均属雍州(侨置于襄阳)。北周废义成郡及万年县,境内的筑阳、义成二县隶属襄州襄阳郡。开皇七年(587年)筑阳入义成,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成县为谷城县。隋炀帝大业初,襄州、谷城属荆州襄阳郡。唐宋以后,谷城迁移至今城,筑水便处于城之北了。

盛产千古珍馐之“冷水红”

“冷水红”也叫“胭脂米”,又叫“黑谷子”“三伸腰”。谷壳呈紫色,株高1.2米,易倒伏,产量极低,亩产150公斤左右。胭脂米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为此米起的一个较为形象的“小名”。

《红楼梦》有两回提到十分罕见的胭脂米,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庄头乌进孝进贡的红禀帖账目单子上有“……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第七十五回,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贾母接过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吃些去……

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属于粳米。这种稻米因味腴、气香、微红、粒长,煮熟后红如胭脂,“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被称作御田胭脂米,民間则称之为红稻米,过去因是皇宫贡米而闻名遐迩。胭脂米粒呈椭圆柱形,内外均暗红色,顺纹有紫红色线。煮熟之后异香扑鼻,味道极佳,素有“一家煮饭,四邻飘香”之誉。且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由于回锅一次,米粒伸长一次,故称“三伸腰”米,具有出饭率高、有益人体健康的特点。

难怪清代谢墉在《食味杂咏》中写道:“亲畿嘉谷万邦崇,玉种先宜首善丰。近纳神仓供玉食,全收地宝冠田功。泉溲色发兰苕绿,饭熟香起莲瓣红。人识昆仑在天上,青精不与下方同。”这里的兰苕绿便是碧粳米颜色,而莲瓣红则指的是胭脂稻米。

“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名之的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一块纯净无污染的圣洁之地。沙河乡是房县的“东大门”,属典型的边贸口子乡。这里山高水好林茂,有诗为证:“七九珠峰入渡湍,房汉通途武脉延。马崖三临千尺雾,羊肠百萌一线天。”且有木郎峪河、班河、北河(白沙河)等八条河环绕其间。八条河流犹如八条玉带,缠绕着崇山峻岭,大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里荒、九龙寺蜿蜒而来的白沙河被誉为沙河乡的母亲河,是北河源头之一,所以当地亦称之为北河,从白河村向东流入谷城县境。

胭脂稻在白沙乡种植,缘于2009年在沙河乡抛荒冷浸田中采集的0.65公斤原始稻种,后在竹山、郧县、沙河乡、张湾区的西沟乡等地种植,结果证实位于东经111度、北纬32度的房县沙河乡种植的冷水红保留了胭脂米最原始的亲本性,其他地区不同程度变异。如沙河乡的胭脂稻,外壳黑紫红且有一根胭脂色的芒,其长度大约是谷粒的三分之一。而郧县产的胭脂稻,谷壳颜色与杂交稻差不多,芒长不到谷粒长的十分之一。得出的结论是海拔越高,冷浸田里泉水越凉,生长周期越长,米粒包括谷壳颜色越深。

经专家考证,胭脂稻生长环境极其苛刻,必须具备3个要件:一是海拔高度8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中;二是要有充足的冬暖夏凉山泉浸泡的“冷浸田”稻田种植;三是相对封闭、无污染、独立生产环境。不能施化肥和农药,在土壤有机质丰富的田里种植。一切皆原始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秘境,其水自然洁净无比。沙河乡河多,山泉则更多,山泉汩汩而出不需过滤,村民用水管、竹槽引入家中直接饮用。1200米高海拔,冰凉清纯的泉水浇灌,才使得胭脂稻在原生态状态下不紧不慢地生长,才保证其亲本性这一农耕尤物得于传承至今。据悉,一农业公司与工程院士朱英国团队合作,在沙河乡建立院士工作站,现已种植胭脂稻1300多亩。未来5年将向神农架等环境相同地方延伸,力争种植万亩,从而形成规模化种植。

酿造石花美酒之“霸王醉”

两河口,顾名思义,两河交汇之处。白沙河和班河从房县款款而来,合流于两河口始为北河。北河在谷城紫金镇的深山幽谷中向东奔腾几十里后,再携紫金镇的紫金河来水纳入潭口水库(1958年4月至1964年3月建)形成浩瀚湖面。地势平缓,一改湍急水性,平静如镜。

北河出潭口水库便到石花镇了。endprint

石花镇,地处武当山余脉,南部为大荆山余脉。她与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同称为中国五大千年古镇。因有北河、石溪河两条河流交汇,地形酷似武汉三镇,素有“小汉口”美称。

据《石花镇志》记载,石花镇形成于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原称石花街,因街边有石溪河,又称“石溪”。在公路和铁路出现以前,石花是通往山、陕、川和宁夏、内蒙古驿道的咽喉重镇——由西往东,出了石花就将进入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东瞰吴越,沃野千里;由东往西,过了石花便进入连绵的崇山峻岭,西望秦巴莽莽苍苍。漫长汉唐时期,无论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石花都是战略要冲和物资集散中转中心。

石花西北45公里,即道教圣地武当山,石花往西北的路被称作“神路”。对于远道朝拜“祖师爷”的信徒们,石花是他们最后的驿站,同时又是“朝圣”的始点。朝拜前夕正好在这边歇上一晚,洗掉疲乏,备足香火,以饱满精神和良好心境去攀登金顶。

流经街边的石溪河上有一座石桥,比老街历史更为古老。

石桥宽一拱,长三拱,通体青石结构,两侧雕有二龙戏珠等各种图案。每根栏柱顶端雕有荷叶、莲花,工艺考究,栩栩如生。每逢夏汛水没桥面时,桥栏上的莲花便如荷塘中的真莲一般令世人称奇,这叫“宝石开花”,人们遂将街名石溪改为石花。

石花,一条古老的街,其繁华盛景曾与四大名镇比肩齐名。一种古老的酒曾因西楚霸王的豪饮而风行天下,这就是石花酒。

史书记载楚庄王当政时,石花酒曾被选作贡酒。当时不叫石花酒,称为“石溪双泉”。县志和镇志均记载了楚庄王赞石花酒诗文,其诗曰:“双泉液兮琼浆,醇芳袭兮甘柔,玉斛倾兮寿康,祈国兴兮民强。”

西楚霸王项羽追击刘邦路过石花街时,贪恋石花美酒,不顾谋士范增苦劝,让军士们饮酒解乏,自己则偕虞姬到酒坊彻夜痛饮,抒发“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壮志。霸王为石花老街留下英雄美酒的浪漫故事,却贻误了追歼刘邦的最佳战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闯王李自成陕西受挫,只带轻骑十数人来谷城。另一支义军领袖张献忠对闯王仰慕已久,设盛宴为闯王洗尘,喝的就是石花酒。

清代诗人欧阳常伯进京赶考路过石花街,品尝石花酒后诗兴大发,顺手写下诗句:“此处竞跨竹叶,何须遥指杏花。”

石花酒形成品质与规模和江西盐商黄兴德是分不开的,黄兴德将毛皮、桐油等山货经水路运往汉口,再把盐、布匹和日用杂品运回石花街。黄兴德的生意辐射房陵州、均州及陕西安康一带,不出几年黄兴德成了石花街腰缠万贯的富商。清同治九年(1870年)黄兴德创办了“黄公顺酒馆”,从山西杏花村请来清香型酿酒师傅大刘、二刘,改进酿造工艺,酒品日臻醇厚。包装简陋的酒缸酒桶上全部打上“产地石花街”的印记,经客商们口碑相传,石花美酒香飘四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私合营,清产核资时,包括十堰、随州在内的整个襄阳专区,襄阳卷烟厂资产排名第一,黄公顺酒馆资产紧随其后排名第二。

傍依北河,石花出好酒。“石花酒”已成为湖北省八大名酒之一,“霸王醉”号称“襄阳极品酒”,醉了市场,也醉了好酒者。

仍走故道补汉江之“肾脏”

北河离开石花古镇后,继续往东流淌,没有了大起大落的湍急水性,仿佛一只温驯的绵羊,阔步走向城关镇以东安家岗,安静地注入汉江。

看起来,这条从高山密林深处一路狂奔的河流,在此画上圆满的句号,消失于人们视野当中。可是,她就像一台戏,开始“打闹台”,中间“呈精彩”,结尾“掀高潮”。入汉江前的一瞬,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于2009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造,是千里汉江6省78县第一家以汉江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她位于汉江河道内,是汉江与其两大支流北河、南河交汇地带,三面环水,西偎谷城县城,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度38分34.06秒至111度42分38.35秒、北纬32度18分44.61秒至32度14分20.10秒。总面积38.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88平方公里。分为“生态保育”“神农农耕体验”“湿地胜境游赏”“汉水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管理服务”六大功能区。湿地横跨9个行政村,区内有5667户,20479人。还有蔬菜基地2万亩、养殖水面5000亩、生态林地1万亩、滩涂湿地1.5万亩。谷城八景有“粉水澄清”“仙人古渡”“后湖夜月”“君山群羊”四大景观分布于此。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植被茂盛,水草丰美,白鹭群翔,万鸟栖息,被喻为三千里汉江腰身上的一颗“肾脏”。能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享有极高的生态地位。

但是,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上有位于老河口市汉江干流上的王甫洲水利枢纽,致使汉江谷城段水位变化趋于平缓。下游有位于汉江中游河段的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白龙庙村的新集电站,蓄水发电使汉江、南河水位相应抬高,汉江水位抬高1米多。

周边的水力发电站使上游来水大量减少,下游水位抬高,從而造成水更新速度缓慢,而且受人为控制干扰较大。因此,整体来说汉江谷城段趋于库塘化,水体流动性减弱,水位变化趋于平缓。

南水北调工程给京津冀地区年调水230亿立方米,直接使汉江水位下降1.7米。根据汉江谷城段流量304亿立方米来计算调走水量占流量的75%,也就是说只有25%的水量下泄,且大多在洪水季节下泄,枯水期水量则更少,枯水期从平均2~3个月增至7.7个月。所以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功能退化严重,不少湿地逐渐变成裸露的“干地”。

为此,谷城县投入5.63亿元在北河安家岗入汉江处修建了一个长130米、高3.5米的橡胶坝,并修建分水闸,枯水季蓄水,汛期泄洪,静态蓄水量为435万立方米,以保证每年有2.97亿立方米的稳定充足水源流入湿地。此举意味着北河河道流向发生改变,不再直接注入汉江,而是由北向南流经湿地公园与南河贯通,一并汇入汉江。

其实,这是北河仍走40多年前的故道而已,是人们尊重自然、退让空间的结果。

北河水系于1974年10月进行改道建设,当时是为了提高沿岸5个村庄人均耕地和粮食自给水平,减少洪涝灾害。在安家岗开挖一条长997米的人工新河道,筑一道长265米、高7米的堵口坝,封堵老河道,兴建王马套至五姓地汉江堤防,使北河从安家岗直接注入汉江,流程缩短7.5公里。该工程于1975年春基本竣工。之后,因1975年11月和1982年7月洪水对堤防破坏,分别进行加固施工,护岸护坡,取消引水闸,变成全封闭堵口堤坝。

北河改道后,原有河道在人为干扰下,逐步退化,形成故道水系。故道水系由汉江两道堤防和南北二河堤防围堵,形成相对独立的水体,主要通过沙石质底部与汉江进行连通。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由汉江水系、南河水系、北河水系和北河故道水系四部分组成。南河与汉江交汇处河汊密布且有成片沙洲,北河直接注入了汉江,故道水系只有后湖附近和江户洲东南断续水体。北河修了橡胶坝后,从北河穿越湿地主渠长达1710米,贯通湿地公园内7条水系总长7910米,灌溉沟渠水系长9万米。将北河、汉江、南河、故道水系进行全部贯通,形成水系自北部北河闸口、东北部汉江闸口流入故道,在南部闸口流入南河。修水渠、修涵闸同时,为增加湿地涵养水量,退耕还湿,已流转土地500亩,用于植树补绿工程,届时绿地总面积将达18.48平方公里。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因有北河之水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河石花胭脂
热带雨林的胭脂太阳
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紫石花文学社
石花
石花
晋源区北河下村:甜蜜产业带来幸福生活
北 河
北河
生石花
谢肇淛《北河纪》的辑佚校勘价值
——基于《全元文》的考察
花明驛路 胭脂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