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8-02-02罗希

决策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网络大学生

罗希

【摘要】为了解网络在大学生文化认同过程中的作用及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本文分析了网络在大学生文化“感受—选择—认同”三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及相应职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的网络环境质量及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网络环境质量堪忧,网络在大学生文化认同三个阶段的正向影响作用并未有效發挥,并不能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积极影响,由此也导致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关键词】文化认同;网络;大学生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缩短了各类文化间的距离,促成了多元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文化认同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在大学生文化认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相应功能,进而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大学生对当前网络环境的评价感受、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行为表现以及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

一、网络在大学生文化认同过程中的角色及功能

文化认同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人对文化认同没有明确认识,只是被动接收外界“灌输”的文化信息。第二阶段,随着知识与阅历的积累,个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观念和认识加以反思、比较甚至批判。第三阶段,在经历舍弃与保留、拒绝与接纳、批判与重构的艰难抉择后,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这一过程可概括为文化的“感受—选择—认同”。

(一)文化感受阶段的“信息源”

大学生处于建立文化认同的关键期,网络提供的文化信息将初步塑造大学生对各类文化的第一感受与印象,并深刻影响之后的文化选择与认同。理想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客观地接触、认识与感受各类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及选择面。而非理想的网络环境,如一些别有用心者蓄意制造传播不平等、不真实的信息,以及大量文化垃圾等,会扭曲和混淆大学生对各类文化的感受。

(二)文化选择阶段的“讨论基地”

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或倾听他人对各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理性方式进行辩论,不断反思及完善,最后建立客观公正的文化认识。但另一方面,网络中破坏“理性讨论”的行为,如人身攻击、肆意谩骂、“意见领袖”的不良行为或动机等,会使大学生产生狭隘偏颇的文化认识,不利于理性讨论环境的建立。作为“讨论基地”,网络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各类文化的认知,影响其文化认同建立;同时讨论方式、言行的理性与否也会影响其他大学生的文化感受。

(三)文化认同阶段的“输出平台”

网络双向互动的特点使之成为大学生理想的文化认同“输出平台”。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去探寻与自己有相似文化认同取向的虚拟群体,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存在感及文化自信,增强化文化认同。同时,网络的包容性使多元文化共存,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多元文化认同。但也应注意到网络也为一些偏颇或不健康文化诉求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由此滋生网络垃圾,造成消极文化感受,不利于“理性讨论”环境的构建。

综上,网络在文化“感受—选择—认同”各阶段的功能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互相容、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角色扮演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另外两个角色职能的发挥。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网络发挥了负面作用,就会加剧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二、网络环境质量及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及其对网络环境质量的评价,笔者编制了《网络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的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范围以徐州高校为主,涵盖了全国重点大学、地方高校及大专院校多个层次,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徐州建筑学院;调查对象涉及理工类、法学类、经管类、文学类等不同专业类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749份,其中有效问卷1710份,有效率85.5%。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已高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其一,大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多,45%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10~20小时,28.7%在20小时以上。其二,大学生普遍活跃于各类网络组织中,约46.2%的大学生经常活跃在QQ、微信等在线交际平台中,28%经常参与微博、说说、朋友圈等互动交流,另有25.8%经常参与博客类、论坛类社区交流。

(一)大学生对网络环境质量的评价

受访者中,通过网络获取中西方文化历史知识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33%和45%,这说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各类文化知识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但目前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质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4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中对西方历史文化信息的报道并非客观公正,而是一味追捧;46%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中关于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良莠不齐,并不能帮助自己形成正确认知;55%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中吹捧西方民主制度的言论感到厌恶。网络中关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的有效知识更是匮乏;45%的受访者表示网络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知识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行为表现

作为大学生文化“选择”过程的“讨论基地”,网络的正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不擅于利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网络言论或参与讨论。对于某一类主流观点或文化信息,43%的大学生只会简单思考,不会特意查证,27%不会特意思考,仅30%会认真思考;更有甚者,约34%的大学生为了显示与众不同而主动宣扬一些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不会主动参与到网络讨论或辩论活动中去,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只会旁观网络中关于中西方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价值体系的讨论活动,偶尔或从不发言。当对一些事件的认识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时,45%的大学生选择保持沉默,33%的大学生表示会表明态度,但不会进行辩论。网络中还存在一些破坏“理性辩论”环境的行为。28%的大学生会不经思考,单纯为了反对而表达反对言论,46%的大学生偶尔为之。与之对应,大学生也不热衷于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经常参与到网络社区活动并积极表达自己认识的大学生仅占19%,而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诉求却大量充斥于网络,如“炫富”、攀比及恶搞等。endprint

(三)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令人堪忧。首先,对传统文化认同淡化的现象突出。2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30%的大学生依据个人喜好而定,只有48%认为有必要了解。同时,热衷于庆祝“情人节”“圣诞节”的学生比例达26%,另有32%认为这些西方节日同中国节日同等重要。其次,颠覆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行为频发。对于网络恶搞现象,41.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自己会迎合;对于网络流行语,46.3%的大学生很喜欢且自己常用,认为是年轻人的一种文化现象;30.3%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参与过并会继续参与网络中的攀比活动;43%的大学生表示在有条件后会参与类似活动。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文化,大学生表现的十分迷惘。29.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反感政治理论学习,其余43.4%则表示只是勉强被动学习,由此造成了37.9%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内容,36.1%知道大概意思,但了解不深,只有26%能够说出完整内容,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三、结论与启示

网络时代,构建高质量的网络环境应成为重构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作为高校,首先,要依托网络平台构建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当前网络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政治文化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应及时将相应的文化教育内容融入网络课堂,开设相关网络课程;创新教育方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客观理性的中西方政治、历史、传统文化的信息。其次,培植网络“意见领袖”,引领主流思想。高校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到网络中,并在其中扮演“意见领袖”角色,同时在学生中积极培植“意见领袖”,以营造理性有序的网络讨论环境。最后,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形成理性认识。辨别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高校应着力教育学生掌握评判事物的方法和标准,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并在辩论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将科学理性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形成理性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7):36-41.

[2]李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重构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3,25(2):90-92.

[3]郭志欽.试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创新——基于网络时代的视角[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61-164.

[4]王春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8):104-106.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2016SJD710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对外合作与发展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