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景观 历史景观与城市遗产保护

2018-02-02肖竞李和平曹珂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保护与发展文化景观

肖竞+李和平+曹珂

摘要:“文化景观”遗产作为一种结合人文与自然,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的遗产对象拓展了人们对历史遗产保护的认识,并直接孕育了之后“城市历史景观”(HUL)概念。可见,景观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和未来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重新发掘相关遗产概念的内涵,结合美国文化景观、历史景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与探索以及美国景观遗产的类型划分与保护特点,以期为我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文化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1.014

一、从“文化景观”到“城市历史景观”:景观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与历史景观(Historic Landscape)的原初概念源自西方人类学与地理类学科,在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文化地理学中均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1]随着1992年与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相继将上述两大概念纳入世界遗产保护的体系范畴,“景观遗产”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重新引起了遗产保护学界的思考与重视。[2-3]

(一)世界遺产保护观念的转变

进入20世纪后,从单个文物古迹到整体城市环境,从有形物质实体到无形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的思维理念不断发展变化。基于对历史与文化概念认知的深化,遗产保护的对象逐渐拓展到多种时空对象范畴。正如Feilden BM所言,“今天,文化遗产的概念有着更广泛的意涵”。[4]传统意义上,关于遗产构成的认知大致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而文化遗产又可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20世纪中叶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些遗产类型既难以完全泾渭分明地归入到“文化”和“自然”这两大范畴中,同时又兼具“有形”与“无形”的特征(如聚落景观)。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景观”的概念应运而生。遗产保护界不再采取“自然―文化”、“有形―无形”二元式分类,而是将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对既有历史遗产构成体系进行了完善和补充。[5]

(二)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提出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范畴。其代表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表现出人化的自然所显示出的一种文化性,也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6]其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①对“文化景观”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其为代表“一个联系着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或显示了传统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包含着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段或区域”。[7]Howett C进一步对此解释道:“受保护的历史文化景观不是一件仅供观赏的艺术品,它像当代的环境一样具有一定的功能,我们能够自由的进入并与之融合。”[8]

在类型构成上,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共属同一体系。“文化景观”则拥有独立的评价、登陆标准,所登陆的遗产对象与文化、自然和双遗产这一体系呈现出交集关系。[9]截至2016年8月,全球登录的世界遗产共1 052处,其中文化遗产814处,自然遗产203处,自然—文化双遗产35处。1 052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96处列为文化景观名录(图1)。由此可见,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体系中是作为一种对传统遗产的重新认识,是对一些无法界定的模糊区域和以前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所疏漏的领域的拓展,它强调了人与生存环境之间一种无法割舍的精神联系,如Taylor K所言:“它反映了人类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人类智力和文化的基础”。[10]

(三)城市历史景观概念的延续

2011年,UNESCO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提出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概念,将城市历史建成环境视作“地域自然、经济、人文背景综合作用下层层累积的景观产物”,并认为其“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这一概念界定强调了景观遗产的物质空间特征与其地域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并提出景观识别、评价、保护、管理的保护操作方法,形成了一种在更广阔的自然、历史与时空背景下认知识别与关联分析遗产对象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保护思路,是文化景观遗产理念在历史城区层面的应用和拓展,为新时期的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11]

二、从“历史纪念”到“文明传承”:美国遗产保护中景观视角的引入

文化景观、历史景观作为反映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遗产对象,开拓了遗产保护的思维与视野。与此同时,文化与历史也与国家和民族的地域特性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不同地域会因其自生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而衍生出不同的景观遗产类型与保护路径。[12]在美国,从19世纪民间团体自发保护运动兴起,至20世纪国家公园管理局诞生,再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遗产保护实践发展,其遗产保护走过了从“历史纪念”到“文明传承” 的漫长发展历程。这一过程反映出美国遗产保护运动的基本走向,必将为我国的景观遗产保护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历史纪念导向的民间遗产保护

美国的遗产保护实践始于19世纪中叶,初期的保护力量均来自民间。1853年,为保护乔治·华盛顿在沃农山(Mount Vernon)的居住地②,康宁海姆(Cunningham AP)发起“保护沃农山住宅妇女联合会”(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of the Union),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遗产保护民间团体。[13]在该组织影响下,“维吉尼亚古迹保护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Virginia Antiquities)、“圣安东尼奥历史保护协会”(San Antonio Conservation Society)等其他民间遗产保护团体相继成立,在全美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此相应,该时期美国遗产保护的对象主要聚焦在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历史名人的故居与独立战争期间重要的历史建筑上,以此作为纪念和教化后人的场所(图2)。对于由移民发展而来、经过独立战争建国的美国人而言,早期这种以历史纪念为导向,的遗产保护运动有其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开国先贤故居的物质空间与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直接契合迫切需要通过以本土偶像来建立和确立国家认同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信仰需求。因此,从国家和民族的视角来看,对于那些对这段历史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的保护符合当时美国普遍的价值倾向,公众对此也有极强的参与意识。[14]endprint

(二)自然遗产保护促成国家公园局成立

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美国同样历史悠久。美国对自然遗产的全面关注始于边疆风情画家乔治·卡特林(Catlin G)提出的“国家公园”理念。1832年,乔治·卡特林在前往达科他州写生路上看到西部发展对地区自然生态及印第安人文化生态造成的破坏,心存忧虑,进而提出了“国家公园”的保护构想。希望政府能够以强制性的方式介入,成立广泛区域的自然公园,保护地区自然景观与原住民文化,以便人们永久地欣赏。很快,这一想法获得了环保人士与旅游业者的支持,在这些群体共同的推动下,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保护法案通过了美国国会的批准。随后,美国政府于1916年成立了国家公园局,正式将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列入到政府管理的议事日程。[15]国家公园局的建立,标志着美国进入到公共机构统一负责全国遗产保护事物的时代。在此之后,美国先后于1935年、1966年、1969年、1979年通过国家立法③确立了对各种历史遗址、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原则,使其遗产保护运动逐渐走上了法制化轨道。至今,这些法案与原则仍影响着美国遗产保护的各类实践。

(三)景观遗产保护理念的兴起和介入

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国家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受到巨大破坏④。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不应被动局限于其历史状态,而更应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对社会文化观念产生影响。[16]于是,20世纪60~80年代开始,美国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调整战略,摸索新的路径。在此期间,受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等理论影响,美国遗产保护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历史建筑、街区和园林,而是拓展到更为广阔的景观遗产领域。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逐渐扩充为由“国家景观大道”、“国家湖滨、海滨”、“国家荒野与风景河流”、“国家保留地、休闲地”等自然景观与“国家历史公园”、“国家纪念战场”、“国家历史街区”等人文历史景观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图3)。此后,在“文化景观”与“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保护的观点与理念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推广后。在美国,《内政部历史遗产保护标准》也得到了补充和扩展,“景观处置导则”[7]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确定了文化人类学景观(Ethnographic landscape)、历史的设计景观(Historic designed landscape)、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历史场所(Historic site)等4种本土景观遗产类型,并赋予其明确的定义。由于景观遗产能更好地反映出大规模、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保护主张与原则逐渐成为美国当下遗产保护的主流理念。[17]

三、美国景观遗产的类型划分与保护特点

景观遗产与地域文化背景密切关联,其类型界分与保护对策应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针对性拟定。为此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类别划分标准,制定了契合自身遗产保护特点的标准与方法。

(一)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分类标准

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文化景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1)设计景观(Designed landscape):指由人类设计和创造的景观。包括出于审美原因建造的花园与园林。它们常常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及建筑群相关联。(2)进化形成景观(Organically evolving):起源于一项社会、经济、管理或宗教要求的历史景观,在不断调整回应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现在的形态。具体可分为两个子类别:连续景观(landscape–continuous):它既担任当代社会的积极角色,也与传统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其进化过程仍在发展之中,如传统种植园;残留(或称化石)景观(landscape–fossil):其进化过程在过去某一时刻终止了,或是突然的、或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然而其重要的独特外貌仍可从物态形式中看出,如古文化遗址。(3)关联性景观(Associative landscape):也称为复合景观,此类景观的文化意义取决于自然要素与人类宗教、艺术或历史文化的关联性,多为经人工护养的自然胜境,如风景区﹑宗教圣地。[18-19]

(二)美国国家公园局的分类标准与管理办法

在美国,根据1966年颁布的《国家历史保护法》(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1966),美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分为历史建筑(buildings)、历史街区(districts)、遗物(objects)、古迹遗址(sites)、历史构筑物(structures)五类。景观遗产并不在这五大类别之中,对传统遗产类型的保护逐渐陷入局限于保护对象本体,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于是,景观遗产作为一种“与环境、城市与社会相关的活态对象”逐渐成为美国新近遗产保护关注的焦点。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將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1.文化人类学景观(Ethnographic landscape)

指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文化资源共同构成的景观对象。此类景观涉及空间范围通常较大,需要进行跨行政区域的遗产资源管理与保护。因此,国家公园局通常采取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和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的保护模式,以区域战略化的协作将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通常,对此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会梳理出一条文化线索,根据此线索结合具体遗产要素进行资料收集/展示与景观再造设计,逐一打造廊道和区域内的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文化脉络。例如,代表美国内湖航运文化的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⑤(Illinois & Michigan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1984)即采取了此种景观保护模式(图4)。[20]endprint

2.历史设计景观(Historic designed landscape)

指由历史上杰出建筑师与工程师有意识地按照当时的施工技术设计建造,能够反映传统建造技艺与方法的人工景观。国家公园局对此类景观的保护,通常采取“建筑博物馆”(Building Museum)或露天博物馆的保护模式。此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⑥,1920年代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绿野村(Greenfield Village)建设中得到推广⑦,通过对相关历史构筑物的保护、恢复以及历史设计图纸资料的收集、展示来重现传统建造技术与审美价值取向。[21]例如,位于美国南卡州阿什利河岸,占地6 500英亩的米德尔顿(middleton)种植园即属于历史设计景观。该种植园由米德尔顿家族在1741年建立,是美国最古老的自然种植园之一。其核心部分由历史老宅、院落和花园组成,代表了两百多年前当地的园艺设计技术与风格,成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登陆的景观遗产。目前,米德尔顿故居的老宅被作为历史博物馆使用,收藏了1741~1880年间米德尔顿家族的家具、绘画、图书、文档等资料(图5)。

3.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

指被使用者有目的的生产、生活行为塑造而成的景观,其反映了景观遗产地所在地区的职能、社会与文化特征。由于此类景观遗产主要是通过人群行为活动的因素得以呈现,其价值特色主要在于真实的原生生活状态。因此,国家公园局对此类景观遗产的保护多采取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模式。其方法最初由法国人理维埃(Varine H)于1970年代提出,要求当地人“不仅帮助创办博物馆,而且将自己的生活展示其中”,[22]强调了历史遗产与其地域环境与文脉之间的关联,承担起阐释地方历史的任务,同时也使乡土景观的保护服务于当代和未来。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Amish聚居地便属于典型的历史乡土景观。宾州的Amish人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一直按照其古老的传统习俗生活。其聚居生活中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人们在自己的小农场里劳作,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图6)。

4.历史场所(Historic site)

指记录了历史上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的物质空间遗存环境,如历史街区、历史遗址等。由于历史场所大多分布于城市社区之中,且其历史背景通常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对社区再造与族群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公园局通常将历史场所景观保护与社区(邻里)博物馆(Community Museum/Neighborhood Museum)建设联立结合。[23]社区(邻里)博物馆的概念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涉及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这在美国有着传统的群众基础)以及人们对日常生活遗迹的社会学解释与对城市历史文脉的认知,并逐渐成为社会力量有意识地用历史来阐释当代主张的途径之一。例如,设立于1980年的马丁·路德·金(Dr. Martin Luther King)国家历史遗址保护区便为典型的历史场所景观。它由马丁·路德·金故居、墓地、埃比尼泽浸信会教堂、展览中心等人文景观共同组成,与当地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图7)。

(三)美国景观遗产划分的内在逻辑

如前文所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于1995年,根据美国文化的特点,在《内政部历史遗产保护处理措施标准》中将美国文化景观遗产划分为文化人类学景观、历史设计景观、历史乡土景观、历史场所四种类,分别可用作美国文明进程的佐证、艺术研究的史料、历史事件的纪念以及社区凝聚的触媒,并对其现代文明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因此,NPS的划分标准可看作一种本着分类利用的思路所制定的标准。它将各类景观遗产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作为类型划分的依据,以景观表达的文化内容为线索,也便于人们对景观遗产内涵的理解。同时,其对景观遗产的分类管理,填补了原有遗产保护领域的空缺,将运河廊道、印第安人保留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南方种植园景观﹑中西部大牧场景观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但在既有遗产体系中找不到相应位置的遗产类型纳入到了国家保护体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4-25]

四、美国景观遗产保护的启示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各地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逐渐丧失了传统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的营建理念,形成“风格雷同、规划设计缺乏地方特色、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受到破坏”,进而危及城镇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地域特色的延续,也影响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6]在此背景下,既有的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理论在快速城镇化的实践中,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解决历史文脉承续与人地和谐精神内涵发扬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思路与方法以指导地域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保存土地利用的历史和遗迹、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健康地发展”。[27]从美国景观遗产分类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思路可以看到,旨在发掘演进文明中价值内涵的景观遗产视角是将历史遗产传统哲学思想向世界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在未来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中,应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借助景观遗产概念的视野、方法和工具,重新审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建构本土的文化景观与历史景观保护体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環境,积淀地域文明的价值。

说明: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60806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7T100679)、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批准号:QXY1610)。

注释:

①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于1916年8月25日根据美国国会的相关法案成立,隶属于美国内政部,主要负责美国境内的国家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历史公园等自然及历史保护遗产。

②沃农山往宅是乔治·华盛顿的居住地,1850年后,华盛顿后人无力维持,也无法从政府获得整修的费用,决定变卖房产。康宁海姆得知后号召公众为保护沃农山住宅进行募捐,并组织成立了“保护沃农山住宅妇女联合会”。该组织成功地游说募捐了大量资金,并利用这些资金买下了沃农山住宅及其周围的地产,对住宅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了修缮和维护。endprint

③指《历史遗址与建筑法》(The Historic Sites and Building Act,1935)、《国家历史保护法》(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1966)、《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1969)以及《考古资源保护法》(Archae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ct,1979)。

④伴随交通部提出的州际公路施工方案和住宅与城市发展局提出的旧城改造方案的出台,随之而来的城市、机场、交通设施建设大规模启动,许多地方的历史建成区与历史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⑤伊利运河是一条影响美国历史的航道,它经由哈德逊河在奥尔巴尼将五大湖与纽约连为一体,运河总长363英里,缩短了原来绕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莫霍克河的航程,是第一条将美国西部水域同大西洋相连的水道。该工程始于1817年并于1825年竣工,运河的修建成功将纽约带入了商业中心并促进了美国运河的开掘。

⑥1891年,瑞典人 ArturHazelius 在斯坎森(Skansen)买下一大块土地,按照传统习俗和人类学指导原则,在保证材料、美学和乡土特征真实的基础上,重建了150栋从全瑞典收集的乡村民居,以及能代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乡村生活和劳动景观的构筑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露天聚落博物馆Skansen Open-air Museum。

⑦工业家亨利·福特在1919-1927年间出资兴建的密歇根州的绿野村(Greenfield Village)。该村包含有80栋曾建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美国历史建筑,福特将这些建筑搬迁到一起形成绿野村。

参考文献:

韩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007(11):18-21.

肖竞,李和平,曹珂.历史城镇“景观-文化”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2016(12):81-90.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214(2):7-18.

Bernard M. Feilden & Jukka Jokilehto.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World Culture Heritage Sites [M].Rome: ICCROM,1993.

曹珂,肖竞.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府城保护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3,29(2):88-93.

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Z].1972,1992.

NPS.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storic Properties(内政部历史遗产保护处理措施标准)[Z].1995.

Catherine Howett.“Second Thoughts” [J].Landscape Architecture,1987:77.

肖竞.基于文化景观视角的亚洲遗产分类与保护研究[J].建筑学报,2011(S2):5-11.

Taylor K.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onception Asia: The Challenge for Conservation [C]//ICOMOS Thailand 2006 Annual Meeting. Udon Thani Province, Thailand,2006.

肖竞,李和平,曹珂.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识别与层积解译[J].南方建筑,2017(3):18-25.

肖竞,曹珂.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6(6):20-26.

Jacques D. The Rise of Cultural Landscap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995(1-2):91-101.

肖竞.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

Birnbaum C A, Christine C P. The Secretary of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storic Properties with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s[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Interior,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96.

肖竞,曹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评述、技术方法与关键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7(3):110-118.

Arnold R.Alanen. Melnick R.Z. Preserving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merica[M]. Baltimore &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

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UNESCO.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Z].1994,1999.

奚雪松,陈琳.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3,28(4):100-107.

肖竞,曹珂.矛盾共轭:历史街区内生平衡的保护思路与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7(3):38-46.

Kenneth Hudson, Ecomuseums Become More Realistic[EB/OL].[2017-11-30].

http://www.nordiskmuseologi.com/www/nm/962/hudson962.html.

單霁翔.探讨社区博物馆的核心理念(上)[J].北京规划建设,2011(2):94-98.

肖竞.文化景观视角下我国城乡历史聚落“景观-文化”构成关系解析——以西南地区历史聚落为例[J].建筑学报,2014(S2):89-97.

Murtagh William. Keeping Time: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M].Hoboken:Revised Edtion John Wiley & Sons.Inc.1997.

肖竞,曹珂.从“刨钉解纽”的创痛到“借市还魂”的困局——市场导向下历史街区商业化现象的反思[J].建筑学报,2012(S1):6-13.

Hoskins WG.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M].London:Hodder&Stoughton,1955.

责任编辑:许 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与发展文化景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利益主体视角之下的古城门票经济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