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研究综述
2018-02-02周正柱
周正柱
摘要: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文献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在研究理论上,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内在机理和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入;在选择指标上,兼顾定量和定性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维度上,从状态、过程、空间多维度来评价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研究尺度上,对县级及以下城镇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动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1.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6年的57.4%。城镇化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带来水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城中村”问题突出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我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因此,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将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其着力点是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单菁菁,2014)。
以此为背景,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了解其研究现状及方向,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科学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关于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看,国外学者没有直接研究“城镇化质量”问题,也就没有直接给出“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但与之相关研究则比较丰富,主要从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某些方面,如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来体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表1)。
生态城市的概念首次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于1971年提出的。后續学者不断发展和深化生态城市的内涵(Richard,1987;Yanitsky,1987;Mou,2009;Krasny et al.,2012),[1,2,4]如Zhou et al.(2015)认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等相似概念,会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实践而逐渐演变。Yu-Tsun et al.(2015)认为生态城市是高度自然和自给自足的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得到保护。[6]
可持续发展城市起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其视角涉及城市的物理组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社会公平等多个领域(Walter,1992;Yiftachel,1993;Tjallingii,1995;Cheshmehzangi,2016;Arora et al.,2017),[3]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构建58个核心指标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城市人居生活质量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也是其主要内容(Jane et al.,2000;Luis et al.,2006)。目前,对人居生活质量进行测定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客观、主观和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形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2002,2004)从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教育方面构建反映城市自身发展状况的城市发展指数(CDI),以及从居住、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管治方面构建反映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城市指标准则(UIG)。CDI和UIG的评价内容基本涵盖了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各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二、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
对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从研究维度视角看,主要分为单一视角和多维视角两类;从研究尺度视角看,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级及以下城镇四个层次。
(一)基于研究维度的视角
1.单一视角的城镇化质量内涵及评价
侧重于某一单一视角,间接地展开与城镇化质量内涵相关研究(表2)。其中部分学者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杜忠潮等,2009;金星星等,2016)、居民生活质量(薛德升等,2016;周瑞瑞等,2017)、生态城市(喻开志等,2015;徐鹏等,2016)、健康城市(高顺成,2014;单菁菁等,2017)、城市可持续发展(马艳梅等,2015;程广斌等,2017)及协调发展(柳思维等,2011;贾兴梅,2016)等视角来理解城镇化质量,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特定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如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涵盖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大支持系统的,有近百个指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有部分学者侧重于人文关怀的角度理解城镇化质量内涵,如马林靖等(2011)从农民权益角度出发,认为城镇化质量应体现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农民收入水平、结构及城乡收入差距。
2.多维视角的城镇化质量内涵及综合评价
侧重于从城镇化的多维表现形式来理解城镇化质量(表3)。一方面,部分学者提出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理解城镇化质量,并基于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叶裕民,2001;陈东,2008;牛文元,2011)。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侧重从城镇化质量表现形式或构成要素来理解城镇化质量。如张广海等(2014)认为城镇化质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包含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自身发展质量、要素间的协调程度以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高顺成(2016)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公共服务与居民生活及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五方面共60个定量指标,以及涵盖城乡发展协调程度、城镇居民满意度两方面共32个定性指标。王怡睿等(2017)从城市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质量和城乡统筹质量三方面,共构建29个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省域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省域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