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老人张心谷
2018-02-02程汉明
程汉明
张心谷是谁?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浮山村二组鲁家桥张自然村村民眼里,他却是一位名人。虽然当地出版的史料里没有记录(1992年出版的《咸宁市志》(县级,今咸安区)就没有收录“张心谷”的条目),然而,在鲁家桥张自然村里,谈起张心谷,村民们脸上就会呈现出自豪的神情。由此可见,张心谷是被遗落在史册外的一位传奇人物。
鲁家桥张,是原湖北省咸宁县金城乡一都的一个自然村落(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浮山村二组鲁家桥张自然村),当年,在鲁家桥张村不仅有墙面书写一米见方“忠、孝、节、义”行书大字的张氏宗祠,还有三座规模较大的古民宅,一座是门楣为“文魁”的一进五重屋;一座是门楣为“练接珠殊”的一进两重屋;再一座就是门楣为“讲易高风”的一进两重屋。张氏宗祠与三座民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是典型的“四水归堂”青石条构造的徽派建筑,充分显示了这些民宅户主的富足程度与文化修养。
1907年,张心谷就出生在这座门楣为“讲易高风”的大户民宅中。早年,张心谷接受了私塾教育。1924年高中毕业。学生时期,他曾经参加过一些学生运动,还报考过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1933年9月,他成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南京汤山陆军炮兵学校第2期的正式学员。进入黄埔军校后,张心谷(亦作张心榖)改名为张翼,别号扶万。他努力学习炮兵专业知识,在同期生中成绩名列前茅。黄埔军校毕业后,张心谷被分配到国民党军炮10团,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和团长。1937年9月,张心谷率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张心谷曾一炮炸毁日寇阵地炮台,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炮10团改编为国民党中央直属高炮8团,张心谷担任了高炮8团的少将团长,该团还直属于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的特种部队。随后,高炮8团参加了抗日远征军,奔赴缅甸做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张心谷也成为蒋介石最为得力的下属战将之一。
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心谷奉命率领炮8团驻防河南开封,开封解放时,张心谷带领高炮8团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高炮8团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而张心谷则被留在华北军政大学当教员,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军委在江苏南京成立了解放军南京军事指挥学院,刘伯承司令员是筹备建校的首任校长,张心谷被组织部门调到该校担任炮兵教员。张心谷在刘伯承司令员的领导下,参与制定和修改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早期的条令,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兢兢业业,勤勉耕耘,为新中国人民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1955年,张心谷转业回到故乡,在湖北省咸宁县初级中学(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永安中学)担任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1957年,“反右”运动兴起,张心谷受到了牵连,被调离原岗位,到咸宁县的柏墩茶场接受劳动改造。1960年,他被转到湖北省沙洋新人队进行劳动。1975年,张心谷受到了政府的特赦,回到老家鲁家桥张村,后被咸宁县委安排到咸宁县官埠育红中学(今咸安区官埠中学)任教。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张心谷的历史问题逐步得以澄清,恢复了应有的待遇。1984年,他办理了离休手续。那时,张心谷在鲁家桥张村的工资待遇是全村最好的,算得上是富裕户。老人生病住院期间,享受的是咸宁县人民医院特护病房待遇。1988年,张心谷在当时的咸宁市(县级,今咸安区)人民医院特护病房里,走完了他81年的传奇人生。遗体运回鲁家桥张村时,县乡级政府的领导来送行,各类来宾的车辆把整个鲁家桥张村的道路围个水泄不通,大家都争着来送这位黄埔老人最后一程。
张心谷与小他两岁的妻子杨元姑一起养育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养子。女儿张淑珍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张淑珍自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教育部门工作后,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造成了心灵创伤,一直没有回过湖北咸宁的老家,以至于张心谷的外孙辈们对外公及咸宁的老家情况知之甚少。
张心谷的女儿养育了四个子女,其中最小的外孙随着老人的女儿姓张,其余三个则随老人的女婿姓熊。张心谷老人的養子则一直在咸宁市咸安区浮山鲁家桥张村居住。
2011年,张心谷老人的外孙女通过网络寻找外公的老家,最后在好心人的牵线搭桥下,成功地找到了鲁家桥张村,见到了还在鲁家桥张村居住的舅舅。欣慰的是,2016年最新出版的《咸安区志》(1986—2005)在人物专栏里,补录了“张心谷”的词条,尽管这迟到的历史描述还不是那么清晰,但老人的一生毕竟有了一个权威的定论,相信张心谷老人一定会含笑九泉了。
如今,张心谷老人的孙辈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去追寻老人的足迹,还原老人传奇的历史,从而丰富张心谷老人这位黄埔军校老兵的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