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讳言江南奏销案
2018-02-02杨瑞庆
杨瑞庆
顺治帝酿成奏销案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年少时就上朝亲政。由于他天资聪颖,善于审时度势,因此制定出一系列善待汉人的良策。但他急躁易怒,容不得一点失控的事件发生。当获悉汀南收税不顺、抗税频发的消息后,就暴跳如雷,策划应对,终于想出了一个“赋税奏销”的锦囊妙计。具体办法是,各地根据应该交税的对象、交税的数量立册奏报皇室,待年底根据征收到的税数与报表上额定的数字进行验对,如果相符,才能在花名册上销去姓名,这就是所谓的“奏销”。顺治帝的这项决策行之有效,从此,税民难以弄虚作假,只得届时如数缴纳,否则,税单上销不去姓名,其结果就会问罪。一时间,税源丰富,国库很快充盈起来。
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和皇室的这项新政对着干。照理,江南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有钱人家嗜好买山出租,可获较多税粮。但事与愿违,只因江南地区不满清朝统治,而在有意抗税。另外,由于江南税额居高不下,就有鞭打快牛的反感,因此纷纷欠税。有时,旧税未交清,新税又叠欠,这可激怒了顺治皇帝,决定寻找典型,绳之以法。
根据基层反馈上来的信息,说是嘉定、无锡的欠税现象更加严重,后来苏州、松汀、常州、镇汀四府和溧阳县也欠税成风。这还了得,如果皇室不拿点颜色给他们看看,就有更多人看样抗税,政权怎能稳定?
顺治皇帝细察这些欠税者的身份,人多是各地官宦和应试生员,这是明目张胆地犯上作乱,就当机立断做出了严惩的批复:“绅钤抗粮,殊为可恶。经刑部察议,现任官降二级调用,士绅黜革,衙役照章治罪。”于是,江南士绅被黜籍者达万余人,被逮者也有三千多人,使一些文人雅士衣冠扫地,各地书院、学堂为之倒闭,很多秀才、举人都因欠税而止步晋升。
何以会使顺治皇帝恼羞成怒,直至制订新策,大动干戈?江南文人反清情结的根深蒂同足内因,而基层拍马奉承的庸官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是外因,最后酿成了祸害万人的“江南奏销案”。其中,有个遗臭万年的汀宁巡抚朱国治罪责难逃。
朱国治拟定黑名单
清初,汀南地区新设“催科”,用以催税,如果完不成任务就会受到上级处罚。江南地区由于不服清廷而有意拖欠钱粮,为杜绝事态恶化,当朝委任朝廷亲信朱国治为江宁巡抚,然后空降吴地,进行严格监管。
清代巡抚常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为宗旨,而朱国治却狐假虎威,轻事重报,将江南官场搞得民不聊生。他在担任巡抚期间就搜刮无度,臭名昭著,人称“朱白地”。到苏任职后,就抓住这次可遇不可求的整人机会,将江南大地上的一些饱学之士都写进了欠税“黑名单”,其用意险恶—趁机排除异己,然后自己可以青云直上。
朱国治以巡抚的身份走遍了苏南各地,依仗着皇帝给予的“尚方宝剑”,将有山有地有钱的人家算了个底朝天,一旦找到所谓的欠税把柄,就将罪名挂在家中最有影响力的士绅身上,尤其对于在职官员、在科考生一个也不放过。在他不可告人的阴谋驱使之下,竟然排出了一个洋洋洒洒的欠税“黑名单”,然后上报皇上,要求惩处。
当顺治皇帝拿到这张“黑名单”时心情复杂,既为“战果”辉焊而释然,也为“罪犯”众多而揪心。但是,为了显示年轻皇帝的绝对权威,他不加调查,都信以为真,该逮捕的逮捕,该降职的降职,搞得百姓望税生畏,搞得民间鸡犬不宁。顺治皇帝看到许多英才都遭灭顶之灾而心痛不已,但为了大清的繁荣,只能用苛政来教训那些所谓欠税的“刁民”。
朱国治眼见阴谋得逞,不禁窃喜,今后定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了。他还想扩大战果,就把眼睛盯向了江南的文化高地一昆山。
昆山从明初至清初,已进入文化兴盛、科举鼎盛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明弘治年间的五科中出了毛澄、朱希周、顾鼎臣三科状元,一时传为美谈。而在清顺治年乙亥科中,三位一甲进士中同时有徐元文状元和叶方蔼探花两位昆山人入选,加上清初昆山的科举业绩正如日中天,这些和朱国治同时代的科举精英,无疑都是他今后难以竞争的对手,那只能采用暗箭伤人的卑鄙伎俩了。朱国治看准这些朝廷高官都在故乡拥有田产,他们在外忙于行政,对家中纳粮事宜一定疏于管理,肯定存有纰漏。经朱国治秘密调查,果然不出所料,这些官宦有的欠交,有的少交,都有抗税嫌疑。朱国治就别有用心地将新科进士叶方蔼和徐元文的姓名,及后期考取探花的徐乾学和徐秉义也都写上了那张要让皇室处罚的“黑名单”。
探花不值一文钱
当顺治皇帝浏览朱国治提交的欠税“黑名单”时,发现了自己的爱臣叶方蔼也名列其中,不禁大惊失色。
叶方蔼是顺治十六年的探花。顺治皇帝清楚地记得那次殿试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当发下考题,得知为皇宫中南海中的瀛台写一篇《瀛台赋》时,由于叶方蔼才华横溢,立即驾轻就熟地赋文交卷,顺治阅后爱不释手,认定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即赐予他一甲三名的探花,后调皇帝身边辅政,引入瞩目。如今,“黑名单”上却有叶方蔼的大名,而且只为区区一文钱。
原来,朱国治知道叶家是昆山望族,不但英才辈出,而且家产厚实。最让人妒忌的是叶方蔼为顺治身边的宠臣,只有寻机治罪,才能排除异己。于是,朱国治为叶家清算了交税细账。其实,叶方蔼在朝中当官,对依法交税不会马虎。而朱国治是在找茬查账,终于查出欠交“一文钱”税收的罪证。
徐元文之舅就是大学者顾炎武,徐家又是昆山的名門望族,这又成为朱国治的眼中钉。他认为一定不能让徐氏后生在官场上飞黄腾达,因此与一些不怀好意的地方官狼狈为奸,也查出徐元文欠税的证据,也把他记入了“黑名单”。
既然朱国治实报,顺治帝只得严惩。叶方蔼按照规定被降职二级后逐出清宫。由于探花叶方蔼所欠税金只有微不足道的一文钱,因此民间就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由此显示出顺治处事的铁面无私,更看出朱国治阴险毒辣的嘴脸。
昆山“徐氏三鼎甲”之一的徐元文也是顺治皇帝百里挑一的饱学之士,同样因为欠税,被降职两级,逐出京城。
顺治年问“三徐”中的徐乾学和徐秉义兄弟俩,都在踌躇满志地向进士头衔发起冲刺,也被朱国治圈进了欠税“黑名单”,最后被皇室做出徐乾学停考两科,徐秉义停考一科的处理。endprint
不久,顺治皇帝命归西天,带着对不起众多贤良的遗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吴三桂惩处害人精
朱国治在“江南奏销案”中打击了一大片,他在吴郡任职时,就以欠税为罪名,将二十多位诸生投入大狱,有的甚至被宰杀,苏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顺治去世后,康熙继位,政治氛围宽松了许多。朱国治恐怕吴人报复就借口离位。朝廷大臣得悉后纷纷进谏,要求将涉嫌危害政局临阵脱逃的朱国治革职查办。但康熙皇帝考虑他毕竟是为维护大清统治而在忠心辅政,不但没有采纳众臣的建议,反而又任命他为云南巡抚,因为那里也不太平,需要有一个得力干将去“救火”。
那时,南国发生着令皇室坐立不安的“三藩之乱”。
吴三桂面对朱国治这位不速之客,首先想拉拢他,而朱国治肩负调定南国矛盾的重任,当然不愿与吴三桂“同流合污”,不但不加盟大周,反而劝其投降清廷,这下激怒了吴三桂。他知道朱国治在前任江宁巡抚期间的种种整人劣迹,就当机立断准备除掉这个罪恶累累的孬种,为受害的江南无辜士绅报仇雪恨。
吴三桂在处置朱国治的行动中做得空前绝后,听之都让人毛骨悚然。那是针对他曾经惨绝人寰的恶行而以牙还牙,要让他死得惊世骇俗。吴三桂把朱国治斩首后,首先“提去开膛枭示”,让人看看狼心狗肺之人的下场;然后“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朱国治的最后结局让江南士绅大快人心,却使朝廷官宦倒吸了一口凉气。
康熙皇帝得到朱国治被杀的消息后,更坚定了平息“三藩之乱”的决心。他派重兵镇压,不久,吴三桂在前线病亡,其他藩土无力抵抗,只得投降招安。从此,南国安定,成为康熙执政史上的一大功绩。康熙帝拨乱用才俊
在顺治皇帝任上酿成的“汀南奏销案”,到了康熙皇帝任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負效应。虽然苛政压服了官民,只准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乱动,但一人批汀南才俊被降职、弃用,不能为大清效力,这是康熙皇帝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且,在处理“江南奏销案”的过程中,还发现许多冤假错案,有的需要平反,有的需要纠正,成为康熙皇帝拨乱反正集聚民心的明智选择。
康熙是个开明皇帝,他知道大清需要德才兼备的汉人一起来治理。所以一方面松动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只要补交欠粮,可以官复原职;允许在奏销案中被停止应试的考生可以既往不咎,立即参与科举选拔。另一方面,对一些无中生有的错案,微不足道的小案,都得到了及时改正。那个“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叶方蔼案也得到了康熙的纠正。先让他出任会试同考官,后升任翰林院侍讲。可以看出,到了康熙任上,叶方蔼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昆山“三徐”中的状元徐元文当时对奏销案的降职处罚百思不得其解,一气之下回家赋闲,并不断上疏冤情。经过四年申诉,终于澄清事实,官复原职。后来担任《明史》监修,将他的一生精力投入到这部鸿篇大著中。
“三徐”中的老人徐乾学开禁参加科考后,获得了一甲探花的头衔。由于他知识渊博,文采飞扬,也得到康熙重用,官至礼部尚书。他和弟弟徐元文一起负责编撰《明史》,还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编辑工作。
“三徐”中的老二徐秉义开禁参加科考后,也获得探花资格,授编修,官至吏部侍郎,也得到康熙的重用,最后担任了《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的总裁。可以说这两部巨著有着昆山“三徐”功德无量的贡献。
在康熙的拨乱反正下,终于驱除了“江南奏销案”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此案一直在清廷高层中反思,都认为那是一次得不偿失的盲动,所以,此后清廷讳言此案,官书绝不记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