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2018-02-02翁少青

黑河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小学生

翁少青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生活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感悟,最终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能和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缺失的主要原因,然后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进行探索与实践,以促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理念;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德育

道德教育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与所处的社会当中,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回到生活实践,让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环境下感知道德、情感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力。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授课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学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加强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融入,丰富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小学思品与社会的教学现状

教育学认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但是,现在的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仍旧习惯于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未能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限制了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同时,受传统智力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了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上。有的教师教学时只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相对固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不高。还有的教师不太重视课程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思品与社会课程知识的学以致用,从而制约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首先,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受到教育功利化思维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对该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无论是在课程构建还是课时安排上,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导致品德与社会教育偏离正确的教育目标。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除了基本的德育功能外,还是培养学生行为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载体,各教育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制定更加完善的授课计划,才能将其综合教育功能最大化。

其次,有的品德与社会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没有将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这就容易造成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比较被动,很难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如果小学思品与社会的授课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那么,课堂教学也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相对封闭的,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思品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或教师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未能实现与社会教育大环境的有效对接,所以,没有将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有效推广,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培养,也不利于小学教育中智育与德育工作的统一。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开展策略

1.贴近生活,拓宽教学空间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很多知识是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些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叛逆情绪,如果教师只是進行强制性的灌输,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基于该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特征,结合课程授课目标,积极发掘学生身边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生活化素材,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有效拓宽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的授课空间,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感悟来进行主动思考和学习,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感知,其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为他人喝彩》的教学中,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不太愿意袒露内心的特点,为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敞开胸怀去面对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生活为模板的故事情境《落选以后》。这个故事是以某个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模板进行设计的,让学生想象在落选以后主人翁可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袒露自己的心声,因为只有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情绪,才能更好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在不设防的情况下剖析自己的行为,并通过一些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克服自卑、为他人喝彩、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2.体验生活,促进知识理解

无论是德育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是社会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都必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就决定了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增强开放性和先进性,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走出教室来到户外,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生活教育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和思维,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外结合。例如,在教学《为了健康的生活》时,由于很多小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从小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常常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有效体验和理解,所以要想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天地,避免让学生单纯背诵相关理论知识。

3.感知生活,保持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授课教师一定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不要一味强调自己在思品与社会课堂上的权威。这是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抛弃传统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发表学习感悟和见解。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能有效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和抵触情绪,化机械性的被动学习为积极性的主动学习。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制定出贴近小学生心理需求的生活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知生活,完善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素质。例如,在《说说零用钱》的教学中,有钱该怎么花、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等教学内容,这与学生平时的消费习惯息息相关,而学生个体之间的消费习惯、零花钱的多少等又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个人的“零花钱账本”,并将学生的消费账本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感悟良好消费习惯的重要性。

4.反思生活,注重学习应用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授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给学生更多亲身体验与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很多生活经验和知识的获取还处于感性层面,并没有深化为个人的理性认知,尤其是在讲到相对抽象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内容时,学生还无法完全实现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实践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价值,促进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以自己或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曾经的失信行为为案例,讲述诚实、信任的重要性,或者对失信行为等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和总结等,从而让学生在反思与体验中明白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是践行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知识应用热情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积极推进生活化教学探索,准确把握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价值与内涵,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生活化教育素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融入,拓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促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公益善.思品与社会课活动教学策略刍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

[2]张改连.浅谈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效率[J].科学中国人,2014,(24).

[3]胡斌.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8).

[4]张向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学周刊,2015,(20).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