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2魏茂双
魏茂双
[摘要]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营造适合学生自学的氛围,积极创设自学情境,把学生自学与辅导相结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总结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想要自学、学会自学,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
自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等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变成了一种快乐的体验。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多使用一些学具,如印有小鸟、小鸭、小狗等小动物的学具,以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去探究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例如,在进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估计大约有多少只羊,然后再认真地数一数,结合具体的学具进行数一数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数木棒,说一说具体的数目,然后互相检查并做出汇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适合学生自学的氛围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必须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者与主人翁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汇报的内容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此时教师一定要对其中的知识性错误予以纠正,同时也要对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扬,切不可嘲笑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营造学习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学生在各方面还是不成熟的,离不开教师的扶持与指导,教师既要将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不能太过于放任,导致学生的思想偏离学习轨道,要充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发展水平和意向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某些教学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学生,但并非适用于所用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支持、鼓励、欣赏每一名学生,对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出现的稚嫩的結论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始终都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乐于参与,也敢于参与到自主探索学习之中,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并不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传递接受式的纵向结构,即激发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检查知识的程序,而是改变传递接受式的横向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生答,众生听”为学生个别独立学习、学生成对互问互答、学生小组研讨、老师讲学生听等多种组合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全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以培养自学能力为重要任务,同时,又不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思想、结合教材设计教学程序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自学提纲和引导讨论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做不到以上所述,自学过程容易自流,其优越性也难以发挥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便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收集所见过和所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等一系列规则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学轴对称图形产生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着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到有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有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就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两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三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无数条对称轴。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并动手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对轴对称的特征就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
四、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尽量营造良好的预习环境,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根据新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易混知识来设计预习方案。首先,要让学生对要掌握的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仔细品味其含义,逐渐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如学习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多设置一些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和环节,这样就能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不断探索的互动状态。有些形象思维较强的知识内容(如几何的形、体)就可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就可利用实物,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索来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这些新问题,慢慢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复习也是有效的自学过程。复习有助于深刻认识各知识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及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总结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自学情况,总结新知识的特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儿童在自学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特征,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顺序来了解问题的题意和要求,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能够按照题意的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看到和想到的知识表述出来,而且能够明确地说出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所要求的。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看懂题目。例如,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学生总结出的计算方法有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对于学生总结出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应加以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意愿和兴趣,提高他们自我总结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适当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各自获得成功,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平时的进步较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也能够通过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