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挑治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研究

2018-02-02张连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壮医经筋肌张力

张连芬,朱 玲

(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平 537200)

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后1个月内发生的非进行性脑发育缺陷或脑损伤,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中痉挛型脑瘫所占比例较大,是主要的发病类型[2],病理为上神经元受损所致锥体束症状,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异常反射、足尖着地、剪刀步态、肢体活动受限等异常运动发育,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3]。过去脑瘫被视为“不治之症”,但面对众多脑瘫患儿成为家庭和社会负担的现实,作为医学工作者寝食难安,一直在不断尝试各种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受损脑细胞在药物、针灸和运动功能训练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同时有专家提出在综合治疗的同时结合经筋角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受此观点影响,本课题旨在对壮医经筋挑治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2006年专题研讨会通过的诊断及分型标准[4];②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6个月~4岁。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患儿;②严重癫痫患儿;③接受过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下肢矫形外科手术等治疗的患儿;④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影响疗效判断患儿;⑤入组前1个月服用过抗痉挛药物者或未按规定完成全部治疗者。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6个月~6岁,中位年龄1.5岁。治疗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6个月~6岁,中位年龄1.6岁。2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综合治疗。①药物治疗:给予9 000 IU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10 d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0 d,共治疗2个疗程。②头针:随症配穴,对智力低下、视力障碍、多动烦躁和言语障碍的患儿分别取智三针、眼三针、定神针和舌三针,清洁消毒皮肤后常规进针,快速捻转得气,视病情轻重及患儿体质留针1~2 h;体针:取患侧下肢足三里、解溪和丰隆三穴,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30号1~1.5寸不锈钢无菌针灸针直刺丰隆、足三里1~1.5寸,解溪穴0.5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10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运动功能训练:由康复科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采用Bobath法诱导正常运动发育,25~30 min/次,1~2次/d;穴位注药:取左右风池,大椎+腰阳关,左右足三里3组穴位交替使用,给予2 mL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每穴注射1 mL。上述治疗均1次/d,6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后继续下个疗程,4个疗程为1个周期,休息1周后继续下一周期,总疗程为2个周期。

1.2.2治疗组 综合治疗同对照组,同时于治疗每个疗程的第1、第4天行壮医挑治疗法。针具为环球牌三棱1.6 mm×60 mm小号针。充分暴露患侧痉挛肢体,运用壮医经筋查灶法根据患儿关节痉挛情况,并对比双侧肢体查找筋结点,确定阳性病灶。本组患儿主穴分别为天突、膻中、大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16例肝阳上亢患儿配穴选风池、太冲;9例阴虚风动患儿配穴选三阴交、太溪;12例痰瘀阻络患儿配穴选足三里、丰隆。对所选取穴位皮肤和三棱针严格消毒后,左手拇指和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具对准挑点快速刺入,挑出并绞断浅层皮内少许白色纤维,出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消毒针口即可。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各临床指标。①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5]评分评价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的肌张力,共分为0,1,1+,2,3,4级,分别记为0~5分;②关节活动度: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③痉挛程度: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6]评价痉挛程度,内容包括跟腱反射、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踝阵挛,总评分16分;其中无痉挛为≤7分,轻度痉挛为8~9分,中度痉挛为10~12分,重度痉挛为≥13分。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2组治疗前患侧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2组治疗前患侧肢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比较 2组治疗前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比较 例(%)

3 讨 论

脑瘫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由于胚胎期发育缺陷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7]。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同时也增加了脑瘫患儿的发病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脑瘫患儿175万,且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8]。脑瘫可纳入祖国医学的 “五迟”“五软”“五硬”“胎怯”等范畴。痉挛型脑瘫属“五硬”,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肝脾不和,脾胃失调,血气不荣,润泽无力,调护不当,致筋脉挛缩,肢体强直所致[9]。虚、风、痰、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其病位在脑,与肝、肾、脾密切相关。治疗原则为补肾益髓,柔肝舒筋,健脾和胃。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营养脑神经、针刺、推拿、运动功能训练、中药熏蒸、点穴等,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但脑瘫的治疗和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收效不明显会打击家属坚持治疗的信心,影响治疗依从性而中断治疗。

近年来有专家认为经筋对人体的运动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从经筋角度治疗痉挛。经筋理论由来已久,《灵枢·经筋》中就有十二经筋的起止、结聚和循行的系统记载,认为“筋束骨利关节”。《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易筋经总义》曰:“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称人手之能摄,足之能履,肩之能负皆筋之挺然者也。因此经筋疗法有着源远的历史。现代医学对经筋理论也有较高的评价,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与神经系统,由肌腱、关节囊、韧带等具有张力本体感受性的线性组织功能连接而成的[10],是人体的有机系统组织,具有形态、功能和信息感知的统一性。程永[11]认为经筋病的病理变化为沫、瘀,临床表现为筋急与筋纵,而治疗方法重在松筋解结,激发神经传导,恢复传导功能。壮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壮医治病遵循“以灶为腧”取穴、“解结消灶”治疗的原则,以独特的查灶术、松筋术解结消灶是符合中医十二经筋理论的。壮医中有气道、谷道、水道三道,龙路、火路二路。气道主气,谷道主生化,水道主水,作用分别是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吸纳天地精气,排出废气和调节水液平衡。龙路是血液通道,火路为传感之路,二路的干线、网络遍布全身,感受外界刺激和信息,传递和反馈中枢神经信息。壮医认为,三道不行、二路不通是脏腑病变的根本原因,二路因结则不通,不通则痛。壮医挑治疗法治病机理在于疏通二路,激发正气,解结消灶。

痉挛型脑瘫属“五硬”,其经筋处于“实”的状态,为优势肌群,壮医挑治疗法属强刺激针刺法,本研究运用壮医经筋查灶法,根据患儿关节痉挛情况,并对比双侧肢体查找筋结点,确定阳性病灶,采用壮医挑治疗法挑刺,起到泻实作用,促进迟缓肌群运动,拮抗亢进肌群,达到拮抗肌与原动肌间的张力平衡[12-13]。同时壮医挑治治疗较普通针刺法刺激量大,作用持久,从而加速经气疏通、化瘀解痉,有利于减轻痉挛肢体的痉挛程度[14]。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儿治疗后患侧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活动度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力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人类进入21世纪,神经学科飞速发展,对神经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入,大脑的功能重组有着基本的规律和特点,近年来研究已表明脑发育缺陷或细胞损伤后,丧失的功能在药物、针灸和运动训练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使脑瘫这一过去的不治之症有了治愈的希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药物、体针、头针、穴位注药、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的同时,联合壮医挑治疗法,虽然2种疗法立足点不同,但结果显示疗效可互补,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提高疗效。

[1] 张彩侠,高晶,赵斌,等. 头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2):130-131

[2] 王梅康,郝晋东. 风池穴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40-42

[3] 王丽娜,高晶,张彩侠,等.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4):1495-1497

[4] 胡红梅,安爱景,杜洪荣,等. 穴位注射甲钴胺结合引导式教育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6,33(5):76-78

[5] 朱慧军,郑丽娅,贾滋欣,等. 皮肤针叩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2;5

[6] 余亚兰,宋虎杰,任晓慧,等. 痉瘫熏蒸剂熏蒸结合药物导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4,35(11):1463-1464

[7] 张静. 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状态改善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21-23

[8] 武洪民,韩建书,李云蛟,等. 常规康复训练配合中医治脑治瘫并举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14,36(11):1622-1624

[9] 顾秀玲,严宏菲,魏航,等. “水药热浴疗法”加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258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89-90

[10] 茹凯,刘天君. “经筋”实质的系统科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29-233;245

[11] 程永. 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97;99

[12] 张彩侠,高晶,何璐娜,等. 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6):674-676

[13] 梁树勇. 经筋挑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8,28(8):621-622

[14] 唐汉庆,郑建宇,李克明,等. 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挑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5,34(2):155-157

猜你喜欢

壮医经筋肌张力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