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议
2018-02-02赵雪银童瑶刘瑞祥丁岩林
文 赵雪银 童瑶 刘瑞祥 丁岩林
农村面源污染是一个全世界都亟需解决的难题,由于其分散性、隐蔽性和难以监测性,至今都没有彻底有效的解决路径和方法。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政策制定和今后的立法提供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面源污染形势日趋严峻,三大污染严重。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严重。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备,村民大都将生活垃圾随意堆砌或焚烧填埋处理。据统计,只有不到1/10的农村生活垃圾会进行集中处理。至于生活污水,大多不经处理直接倾倒,全省农村污水处理率仅为18.2%,影响农村土壤和地下水安全,农作物生长及粮食安全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二是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焚烧等污染严重。使用过的化肥、农药、地膜一部分会附着在土壤中,进而进入水体,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质量。秸秆燃烧不仅会产生刺鼻气味,影响空气质量和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燃烧物也会进入土壤和水体中,进而加剧污染。
三是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目前全省有35%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配套的污染治理措施,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户没有采取污染处理措施,对区域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防治对策与建议
农村千家万户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关键主体,传统的政府唱“独角戏”,过度依靠行政管制的现行制度已力不从心,我国需要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极为薄弱的约束条件下,针对分散化的管理对象,构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户为主体、社会为载体”的综合社会治理模式。
具体则是集“人——资金——技术——法律——PPP模式 ”于一体的联防联控式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使面源污染治理实现精准化、高效化和持续化。
人——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引导
污染的“病因”在于“人的行为”,人是污染活动中的主体。对民众开展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引导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亟需迈出的重要一环。
建议针对不同的宣教对象设计宣教内容。针对城市居民,重在宣传农村面源污染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城市安全。针对农村居民,重在宣传身边的面源污染及危害,促使他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改变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针对青年农民,除了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农民工回家带礼物不带垃圾”等教育外,要重点宣介现代农业知识,提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培训,吸引和支持他们返乡从事现代农业。
除了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教育外,还应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卫生部门与环保部门配合进行周期性的环境与健康知识下乡活动。
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市场补偿机制
防治污染,不仅要靠民众的自觉预防,更要靠治理,而治理离不开资金,必须发挥市场的补偿作用来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引导生产者付费。农产品“绿色出口,污染留守”的贸易模式将难以为继,要强化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的生态化、绿色化。建议扶持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生态生产,使农户认识到,尽管其在生产活动中付出了高成本,但会相应获得高回报。必要的“生产者付费”不仅满足了农户的利益追求,也保护了环境。
推动消费者付费。完善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制度和标识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消费者买得清楚,买得放心,愿意为真正的绿色农产品买单。如此,也将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也保证了产品的绿色健康。
增加政府类补贴。政府要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的补贴标准,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有别于一般农业生产的补贴。加大力度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渔业和生态养殖业,实现产业绿色化,这将对于污染的防控与处理起到重要作用,从源头上实现无污染的生产和生活。
设立项目类基金。设置国家级农业项目专项基金,用于农村的生态产业发展和面源污染防治。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多种形式的资金进入,促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快速发展。
技术——引入先进性污染处理技术
很多农户对生活、生产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方式不了解,应对农户和企业进行技术培训。
垃圾集中处理。引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不能随便倾倒垃圾,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填埋场和焚烧厂,集中处理垃圾。
沼气生态循环利用。沼气生态循环是循环农业模式的一种,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沼气技术需要相应的培训,也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更主要的是提升农户自身对该技术的认可。沼气生态循环模式难度在于利用率问题,因此该技术推广需要不断研究如何提高循环过程中的利用率。
人工湿地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是生态环境的净化器,其作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目前,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废水处理,例如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业污水、垃圾渗出液以及富营养水体等。陕西省农村还没有人工湿地,因此加快人工生态湿地建设对于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有一定探索意义,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污水、废水处理,诸多成功的实践证明人工湿地具有很强的去污能力,可以实现污水进,净水出,达到尾水排放标准。
法律——完善相关污染防治立法
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面源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制定较为具体化、针对性强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制定出适合本省本地区的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当前,要转变立法思路,研究出台以经济刺激、技术扶持为主的农村水污染防治“促进法”,重点是农业生态补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农村水污染防治专业企业扶持,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清洁生产推广等。
PPP模式——创新污染治理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被称为政府与社会的“联姻”。该模式鼓励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可以应用到污染防治领域,助力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建议陕西省政府逐渐推广适用该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高社会资本环境保护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破解社会资本投入的关键瓶颈,拓宽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融资渠道等。
陕西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浩大工程,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命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户的综合施策和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