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2018-02-02赵艳萍
赵艳萍
(吉林省通榆县环境保护局 吉林通榆 137200)
1.1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诠释与内涵,在环境地理学领域,环境保护意味着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以及解决的问题之一,避免其阻碍人们自身的生存,因此其也被称为人力自然实践的活动总称。而从环境保护学科领域来看,环境保护表示为,人们在发展过程中为阻止环境污染等破坏而做出的措施与行动,着重于人们的控制管理。综合来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环境保护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行为,为了人类自身持久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防止自然失衡,着重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1.2 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主要针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关系,它是指人类在生存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相矛盾时而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总结我国早期发展的经验,现阶段我国着重于经济与自然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习主席提出的五位一体以及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表明,进一步表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并针对生态绿色发展提出措施指明发展方向。虽然有着明确的政府指导,但是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与实践度却并不高,主要是源于在国民教育中没有注重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理念,以至于公众不能清楚地进行垃圾分类,也不知道如何做出对于资源,生物以及环境的具体保护行为。针对于这方面的不足,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责任度明显不高,而导致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进一步导致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效果不明显。不仅是在教育理念方面,社会其他因素也影响着环境保护意识。
2 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低下的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众参与形式被动
西方国家的社会公众参与形式主要是“自下而上”,而我国却主要是基于政府的领导作用,这就导致了我国公众参与形式被动化。简单而言就是虽然有着政府的明确指导,但环境保护无关于社会公众的自身利益,并且基于个人的作用较小,没有突出性,从而降低了个人的积极性,这些个人意识从而导致了不良的环境保护社会氛围,其保护效果明显降低。
2.2 参与过程侧重点有误
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问题产生后着重于解决措施,而忽视了预防作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在环境遭到破坏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时,危及到自身的利益人们才开始逐渐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这种末端参与形式进一步使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低下。在得知严峻的情况后才作出相应的行动,往往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其典型表现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提倡检举行为,而大多数的意见却不会被国家重视。
2.3 非政府环保组织影响力匮乏
我国环保主要依赖于政府组织,但大多数的非政府环保组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影响力却匮乏,主要是由于这些民间环保组织在相关措施方面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导致其信誉度不高,限制了其影响力度。根据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存在500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其中包涵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公众群体,虽然有着较大的规模但却无法突出强大的影响力,其对于政府的环保政策响应度明显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公众的环保意识低下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这需要相关单位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提出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度。
3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主要建议
3.1 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
环境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用法律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与义务。首先应该强化有关公民参与度的法律制度,确立公民的主体地位,对其贯彻环境保护权利与义务,使其从自身权益出发而自觉履行义务。其次,也应该注重民众决策权有关立法,从法律角度来保障公民的参与度,使其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可操作性意见,也进一步体现民主化原则。
3.2 环境保护的公民实践机制改善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其消费模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因此社会公众不仅应该提高参与度与环保意识,还应在消费模式转变为绿色消费理念。比如,政府应该监督社会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等,在相关产品印上绿色回收标志,这不仅会提高资源利用率,也会展现出相关单位的绿色营销理念,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在生产产品时考虑经济与自然要素,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材料使用率,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价值模范,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
环境保护对于我国综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社会公众全体提高参与度与环保意识,结合我国现阶段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以及公民实践机制,使其贯彻环保的权利与义务,自觉的参与实行决策权,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