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一词的语源溯源及语义发展研究
2018-02-01郭明璇
郭明璇
摘要:“革命”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及出处、当时的语义特征,以及今天广泛运用的“革命”一词的语义特征。根据《法语辞典》、《牛津英语辞典》、《现代汉语辞典》等工具书,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及国外不同时期的语料,以著作和辞典作为理论支撑,从意义和物质外壳角度对“革命”一词的语源进行进一步追溯,并对其语义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在掌握材料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总结“革命”一词的语源和语义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革命;语源;语言学;溯源;词汇
第一章 “革命”一词的语义特征
《汉语大辞典》中,将“革命”一词分为了三个义项:
(1)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2)具有革命意识的:工人阶级是最~的阶级。
(3)根本改革:思想~|技术~|产业~。
这三个义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革命”一词的词汇意义是有发展的,(1)是“革命”一词的本义,原指朝代的更替,后扩大为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更替,在逐渐宽泛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和进步,解放生产力以及破坏旧的生产关系。(2)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用法,这里的“革命”类似于形容词“革命性的”,和黄伯荣、廖旭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中论述过的“很男人”、“很淑女”相似,这种词的出现也是汉语的发展趋势,这证明“革命”一词具有发展潜力,随汉语的变化不断在发展当中。(3)是现代汉语发展出的“革命”一词的引申义,抽取了“革命”一词本义中的:“根本变革”这一义素,从而结合出不含有过强的政治色彩“变革”:如“思想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等。
综合现代汉语中“革命”的三个义项组成的语义场,可以试着这样分析:(见表1)
在这三个义项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革命”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大概的发展轨迹,首先是名词作形容词的用法,这表示“革命”一词在发展变化,而且由于使用范围广,已经可以用来形容对象,产生了“他很革命”这样的用法。随后义项(3)存在“政治性”这一义项的脱落,这表明在现代汉语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最初的社会制度内更替到社会制度之间的更替,现在已经发展为政治性没有那么强烈的根本性变革的含义。这证明“根本变革”是“革命”一词目前在现代汉语中最核心的义素。
由于本篇文章所做的是语源的溯源,义项(2)及义项(3)会在第三章“革命”一词的语义发展中提及,下面的语源溯源将从义项(1)入手。
第二章 “革命”一词的语源追溯
(一)“革”字溯源
革,象形字,现指去了毛加工过的兽皮。金文的字形像是被剖剥下来的兽皮。中间的圆形物,是被剥下兽皮后余下的兽的头、身和尾
《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
例如:①《书·禹贡》:“齿革羽毛。”
②《易·遯卦》:“执之用黄牛之革。”
③《周礼·天官》:“掌秋敛皮,冬敛革。”这些是“革”作名词“兽皮”的义项的例子。
又“革”可由兽皮去毛的过程而引申为“变革,更改”之意。《玉篇》中说:“革,改也。”这在先秦典籍中也有明证。
例如:①《尚书·多士》:“殷革夏命。”
②《国语·周语下》:“厉治革典。”
③《吕氏春秋·执一》:“天地阴阳不革而成。”
“革”在《汉语大字典》中有16个义项,不再赘述。总之,“革”的主要义项是名词的“去毛的兽皮”和动词的“变革,改革”。
(二)“命”字溯源
命,会意字。表示用口发布命令。
《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本义是指派;发号。在甲骨文中“命”和“令”是一个字,并没有区别。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写到:“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先秦著作中“命”字经常出现。
例如:①《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②《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③《易·师》:“大君有命。”
④《周礼·内小臣》:“掌王后之命。”
⑤《左传·隐公十一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
⑥《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是“命”本义的使用。
同时,它还有名词“性命,寿命”之意。
例如:①《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②《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孔传:“言我生有寿命在天。”
③《论语·先进》:“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另外,命字还有“天命;命运”的意思。
例如:①《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
②《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汉语大字典》中“命”的义项有19个,这里不一一详细阐述。经过总结,“命”主要的义项有三个:1、发号施令;2、性命,寿命;3、天命,命运。
(三)“革命”作为组合出现
“革命”作为一个词语出现,最早开始于《易经》,这是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观点。但是原文是《易·革·彖辞》中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指“变革天命”,其实是“革(变革)”和“命(天命)”组成的短语,也就是“革”某某的“命”这样的组合方式。其本意为君主顺从天意和人民的意愿,改变朝代,推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了新的社会秩序。主要指君王朝代变革。这与今天的“革命”的语义以及语法性质并不一致。这里的“革命”表示“社會或道德秩序上的突发的重大变化”。
表示今天的“革命”這一含义的词语“Révolution”最早出现于1559年,这也是日语“革命”所翻译稍微revolution的语源。这里的“Révolution”含有用共和制变革君主制的含义。“Révolution”最早收录于在P·Robert的《法语辞典》中,随后被引入德语中,收录于Hermann Paul的《德语辞典》中。之后收录在OED《牛津英语辞典》中的“revolution”就是日语“革命”的直接起源。在明治时期“革命”这一概念传入日本,最早出现在冈千仞的《法兰西志》中,
而出自《周易》中的“汤武革命”的“革命”,语义一直没有发展,到清朝中期为止,都是表示顺应天意变更朝代。直到戊戌变法时期,“革命”的含义才有了朦胧的新意,但是此时的新意是模糊的、不明确的,而且其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现在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是在王韬的《法国志略》中将“革命”一词再一次传回中国,王韬使用了“法国革命”这一说法,而这一说法就是来源于冈千仞的《法兰西志》和冈本监辅的《万国史志》。再经由辛亥革命,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等三人因避清兵追捕逃到神户,见当地的报纸上面说“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的新闻。对于报纸上的说法,孙中山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从此,孙中山扩大了“革命”一词的影响力。之后,经由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扩大了“革命”一词的影响力。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释“革”》一文对“革命”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文中指出日本1789 年将“revolution”翻译为“革命”,并不是恰当的翻译。“revolution”的含义和中国古代的《易经》中的“革命”意义并不相同。《易经》中“革命”,“皆指王朝易姓而言”,无法与“revolution”的含义对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革命”一词被赋予了“revolution”的含义。法国1789年的“revolution”指的是当年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法国的封建阶级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的“革命”是一个阶级政权推翻另一个阶级政权,并建立新的阶级政权的过程。这与中国《易经》中的“革命”是指在“同一个阶级中改朝换代,而阶级政权性质依然不变”,其内涵是并不相同的。
第三章 “革命”一词的语义发展
新文化运动之后,“革命”已经从短语变成了动宾关系的合成词;“革命”的词语内涵也发生了转移,从改朝换代变成以一个进步阶级推翻另一个腐朽阶级的暴力斗争。
1949年新中国之后,“革命”的词义变得更加宽泛,包含了之前革命行动的各种成果以及与正统有关的各种现象,而且成为价值体系中具有裁决含义的核心词。在理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不停顿的革命”的设想,毛泽东继承了这种思想之后,将其演变为新的、继续革命的思想。
毛泽东曾经说过:“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在那个时代,“革命”一词,真的可以几乎代表“一切”;而“反革命”就是一种罪名,这种罪名是要被枪毙的。同时还产生了另一种用法——“不革命”,成为了落后分子标签。
1980年以来,“革命”的极端色彩逐渐淡化,而用法则趋向于宽泛。在很多语境中,“革命”成为了“变革”、甚至是“变化”、“改革”的同义词。但是革命所带有的、源于其语源之中“正义”义素始终没有消失,也始终占据主流。另外,“继续革命”现在已经鲜有提及,但“继续革命”的某些内涵,仍然被继承下来。
1990年代后,首先在知识分子们开始在“革命”一词的用法上进行“西化”,有意在世界通行的语义上使用这个术语。
第四章 “革命”一词的规范使用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汉语规范化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和发展,其中汉语词汇的规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词汇和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经常处在变动之中,属于汉语中最活跃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需要规范的问题。大量新词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开发、创收、走红、举报、群体、扶贫”。有些旧词增加了新义。例如“病毒”原来指使发病的病原体,现在还指破坏计算机程序的程序。“炒”原来指烹调方法,现在增加了“经营”或“倒卖”等意义。还有滥用方言词、外来词的问题。如东北话的“旮旯、埋汰”,外来词的“迷你、影碟”,都是应该规范的。
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革命”的含义又一次被扩大化,不单单指政治上的革命,也开始用在一些其他领域的变革上,已经没有了之前那么强烈的阶级色彩,比如“技术革命”等等。梁启超曾经专门写有《释革》声明“革命”一词不能乱用,但是我们今天在使用该词的时候确实也不再是他所提倡的“狭义地理解”。
所以,我们要在溯源以及研究其语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词汇发展的路径,进而理解如何更好的推行语言的规范化。
词语的使用和规范是应用语言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要规范地使用词语,应该对词语的含义、用法以及语源有深刻认知,“革命”一词在当今社会被广泛使用,并且产生了新的含义,出于语言规范化的需求,需要明确“革命”的语源和语义的发展变化,虽然对“革命”一词有“回流词”、“借形词”等认知,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明确。由于“革命”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被更多地赋予正面意义,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以及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被频繁提及,所以“革命”一词的语义不可以被曲解,虽然现在所说的“革命”也具有“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的含义,取“革命”一词中“重大变革”的义素,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仍不可轻易将“革命”一词用在负面的语义场中。
参考文献:
[1]金田.“革命”一词源于西周[J].人才资源开发,2016.
[2]李喜所.“革命”一词的历史演进[J].教师博览,2012,2:54-55.
[3]秦玉莲.“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始于何时[J].四川统一战线,2011 (10):12.
[4]赵铁锌,李小.“革命”一词的历史演进[J].河西学院学报,2010,4.
[5]张宇.汉语“回流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09):60-64.
[6]福沢諭吉.文明論之概略[M].岩波文庫,1962:133.
[7]幸德秋水.社會主義神髓[M].岩波文庫,1953:20-22.
[8]上田貞次郎.英國產業革命史論[M].公刊,1923.
[9]神武庸四郎.「産業革命」の成立:その語源的解釈[J].一橋論叢,2001 (0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