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内涵和特点

2018-02-01蒋朝群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特点内涵

蒋朝群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根据学科角度预期的教学目标往往会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发生预期之外的变化。本文所提的有效生成即强调教师生成性的教取代静态预设的教,学生生成性的学取代被动接受的学,师生原有认知经验通过互动对话交流生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成”取代“教成”。在这一内涵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专语文生成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和教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内涵;特点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指导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具体而言,就是用某种特殊方式,描述在教与学双边活动实践后,学生应当能做些什么,或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关键所在。教师的预设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科内容的框架建构,刚性的预设与柔性的生成需要有机统一,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对话交流生成的。

只有语文教师充分了解并掌握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内涵和特点,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师生共进的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从上而下的影响,忽视从下而上的影响这种做法,做到“以学定教”。教师的预設是起点,是开放的、动态的,它的制定不应当成为主导教学的唯一标准。学生不是空的容器,是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一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到“成”获得个体化知识的过程。

叶圣陶早在1962年就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思想正是通过研究“怎么教”抵达“教什么”,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正是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宗旨。而叶老教育思想中的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也正是语文教学宗旨所在。

一、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科角度预期的教学目标会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发生预期之外的变化。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就是教师生成性的教取代静态预设的教,学生生成性的学取代被动接受的学,师生原有认知经验通过互动对话交流生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成”取代“教成”。

二、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特点

(一)生成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生成式教学的纲领性指南。它是在开放的课堂中不断生成的,目标的制定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目标中需尊重学生合理的多元的文本解读。目标表述应逻辑清楚、全面,细化可操作,与内容一致。避免进入目标虚化、片面化、形式化的误区。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谨慎,采用什么,不采用什么,全在教师的运筹帷幄之中。教学内容要与目标一致,要有广阔的教学资源视野,有适当的操作方法对应。根据学科特点具体落实在听、说、读、写四方面训练的整合。

(1)教师板书与学生板书相结合

如教师可以板书课文思路结构导图,学生也可以尝试,两者进行对比。黑板不同于ppt,它最大的优点是内容预设性和生成性兼具。教师也可以板书重点语段,关键词,甚至画出与内容相关的简笔画,要求学生的板书可以呈现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要求学生写出《声声慢》中核心意象和它们的修饰词;要求学生默写上一节课内容的关键词,这些都是即时生成的课堂重要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各种感官状态被调动。

(2)教师语言表达和学生语言表达相结合

教师需在课堂上斟酌自己的教学语言,提示、启发学生,向学生直接发问,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能为了所谓效率,用教师的一言堂替代学生的语言表达,“目中有人”,以学生为本,方能使师生双方“说”这一能力得到锻炼。

(3)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聆听相结合

“听”,异体字为“聽”,形声字,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礼记·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只有用心方能听好,才能训练师生的思维,善听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善于捕捉对方语言中的核心要素,才能理解并准确地做出回应。

(4)教师范读和学生的朗读相结合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语文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传递情感,获得思想启迪。一篇好文章,经过朗读演绎后,一般比自己无声阅读的效果更显著。学生的读亦有多种形式,有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一人一段接读等等,师与生也可以合作读,我相信,经过用心的而设计,朗读一定能够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清澈的小溪,润泽心灵,启迪智慧。

3.教学活动(权责分明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目标有效生成活动中,合理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学生在其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

教师要明确师生课堂扮演的角色,更具体的就是明确双方权责,做到情境与问题意识配合,阅读和思维锻炼配合,互动和引导配合,练习和反馈配合。教师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才能不断促进课堂符合灵活、开放的特点,才能做到更好地有效生成。

4.教学评价指标

(1)关注学生的发展

评价需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培养,是否有利于今后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是否感受到有益、有趣、甚至有震撼,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所学内容对他是否仍有影响力。

(2)积极的师生交流

语文教师应努力做一名驾驭语言的高手,讲述时用丰富、艺术、趣味、幽默的语言、灵活的体态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互动时通过体察学生的表情去揣摩学生的情感诉求,主动做出及时的语言或表情动作的回应;语文教师须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在交流遇到瓶颈时能冷静做出处理,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根据情境做出快速反应和处理,不让学生产生进一步的迷惑。

(3)灵活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不以单一教学方法贯穿始终,交错使用如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法、问

答法、辩论法、比较法、演课本剧等教学方法。

(4)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

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备课时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其次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具备一定的智慧策略。

(二)生成式教学的教师策略

1.教师应具备强烈的人本精神

学生不是空的容器,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教师要思考一堂课四十分钟左右能够让他获得什么。教师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个体,摒弃满堂灌的做法;以人为本,以人的终身发展为要务,去思考一节课的设计,去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谋略,手中有办法。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曾说过:“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无如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只是注射普通不大成功。但是比如依我方法,假定你们是会看书,要看书,由被动式改为发动式的,给你们充分自由看书的机会,这个成效如何呢?”这个道理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启发是十分深刻。

2.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改变

从马克思开始,西方哲学认为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本质主义思维与生成性思维。本质主义思维是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实体主义思维,其本质是对生活或现实的人的简化、遗忘和抽象。

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具体反映在教学上,教师的思维方式要由单向型向多维型转变,经验型向逻辑型转变,理智型向情感型转变,认知型向实践型转变。当然,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种且一成不变,在多元文化、交往对话、建构生成、平等合作等现代理念的冲击下,教師原先占主体的思维方式需要取其精华,并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动转变,以掌握更为多元、丰富的思维方式为教学服务。

新时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必须由机械、简单向动态的、生成的、综合渗透的思维方式转化。这样更接近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有意义、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实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善教师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水平,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改革的深化。

3.教师需提升专业理论素养

教师专业性是今后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关键,这也是教师不能被别的职业取代的特点。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后实践性逐步加强,而新的理论学习,前沿的教育动态逐渐落后,因此要有主动关注最新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并经常学习经典的教育教学专著。

4.教师要夯实文化积累

当今时代是书籍和电子产品井喷式爆发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教师在学校毕业后只固守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份练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群体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广泛涉猎文、史、哲知识,博览群书,做个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甚至有一条河可供取用的老师。

当代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专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的学习毅力相较高中来说薄弱得多,更需要高效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是想当然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语文学习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目标在动态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它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是以课前预设的目标为起点的,但又不拘泥于这个预设目标。教师不仅要预设弹性的、合理的目标,也应有能力瞄准目标的生成。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预设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预设的教学目标应保留生成的空间。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相机诱导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并创造条件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

高专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目标意识,更要追求目标的有效生成。语文教师应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大部分成果,但一定要有生成性的预料不到的成果,否则语文教学也就不成为一门艺术了。

参考文献:

[1]魏为燚,陈国平.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04):26-28.

[2]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靖国平.生成性课堂:何以可能?[J]湖北教育,2005 (7-8).

[4]张金梅.生成课程:对“课程”继承与超越[J].早期教育,2002 (8).

[5]吉标.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转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特点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