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初探
2018-02-01凌芸
凌芸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优化,在高校内部科研领域推行“放管服”改革成为现实所需。“放管服”理念的有效实践,既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又能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形成有效约束。“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将依法承担科研经费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并由传统的被动管理向主动监督转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放管服”改革背景及高校科研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阐述,接着对高校科研领域“放管服”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针对性提出了“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优化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一、高校“放管服”改革背景
高校是我国非盈利性组织单位,其运营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不断增多、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面临严峻形式。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高校科研领域全面推行“放管服”改革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联合五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在高校内部进行“放管服”改革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放管服”要求高校等科研单位加强对经费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披露,充分保障社会群体及校内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
二、高校科研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为提升我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在科研领域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3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为11846.6亿元,较上年增长15%;2017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达17500亿元,较去年增长11.6%。近五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状况及增长率如图1所示。
高校是我国科研经费的重要使用主体,从当前来看,大部分科研机构、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相对规范,如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进行项目资金管理和分类核算、严格经费申报程序和使用规范等。但是部分高校在经费的收支过程中仍存在超预算开支、虚开发票、账外设帐及违规使用资金等,这些行为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结余或短缺风险较大,且难以产生系统性的资金统筹效果。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高校等科研单位缺乏经费的管控意识和责任意识,导致全流程监督无法实现,大部分科研经费的使用只注重流向,而忽略了过程管理,容易造成资金使用风险;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制度缺失,不能对科研经费形成系统性约束,往往造成经费预算支出不能满足项目需求,预算超支现象严重。
三、高校科研领域“放管服”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领域的“放管服”就是在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中实行简放政权、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以提升单位的科研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率,实现管理优化。
(一)简化政权主要内容
在高校科研领域简化政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如高校掌握大多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制定,对于发生的直接费用,可以适当进行项目预算调整;高校可以根據科研人员的贡献比例进行劳务费用的发放,且取消了限制性的比例设定,单位将科研人员的贡献与绩效进行配比,有效利用劳务费用的调节机制;高校对年度结余资金有了更多的自主分配权限,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需求将经费结余结转到下一年度;高校将科研项目转化成果进行自主分配,且对转化过程中发生的横向经费支出予以承认等。二是,对于高校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及招待费等,及其他认定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支出,均应在科研经费项目中予以列支,此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即在保证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权的同时,还能对经费的使用流向及过程形成系统性约束;三是,高校在科研仪器的采购方面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高校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后,可以根据后续的科研需要进行仪器的采购工作,且采购方式及政府审批流程将更加简化。
(二)规范管理主要内容
规范管理是高校在科研领域进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体现。为实现科研领域经费使用的管理规范性,高校应在信息公开、制度性约束及内外部审计方面做好工作。信息公开要求高校将科研经费的预算制定、使用及调整等情况准确及时的向社会进行公布,并在科研项目转化率等方面做出系统性解释,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管权;制度性约束要求高校拟定系统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效用评价,通过建立内控体系、监管体系等,防控关键性风险;内外部审计则要求高校对科研项目发生的经费支出实行合法性、合规性审查,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第三方监督,以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符合审计的内在要求。
(三)优化服务主要内容
优化服务则主要指为高校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其能够更加专注地从事科研工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经费的申报、领取等,从而提升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水平;其次,高校应注重在流程上做“减法”和在服务上做“加法”,即一方面,科研人员申请经费的流程应尽可能简化,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应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重复性项目检查,从而降低监管成本,也能够减少科研人员为应付检查所做的无用功;最后,高校应推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即为科研人员配备专门的财务助理,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调配及报销等,这些工作内容的转移使得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科研项目。
四、“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优化的措施
(一)制定并完善与本校实际相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优化,要制定并完善与本校实际相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为此,一是,校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协调“放管服”政策在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落实,并主动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减少部门矛盾及合作的不协调性;二是,高校要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及时发现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征求科研工作者的意见,对科研经费管理流程、方式等进行优化,以满足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需求;三是,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进行科研经费管理的基础,而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包括经费预算的制定、使用及报销等环节,这些环节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性,为了防止后期可能出现的经费滥用风险,财务部门应向科研人员解释项目的经费管理要求;四是,高校科研经费的自主使用权限应在财政、审计等部门规定的政策范围内进行,还要结合高校所处的阶段和实际管理需求,不能因科研经费自主权的放开而带来其他非预期性的延伸问题。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优化,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是保证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高校进行内控制度建设,应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业务规范等方面加以强化。岗位设置是指高校应合理安排科研岗位,并对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作出有效说明;人员配备是指选择相匹配的科研人员到特定岗位上进行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业务规范是指科研人员应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科研经费的报销、使用等。通过岗、人、事的合理匹配,进而形成高校内部相对合理的组织架构,而内控制度的实施为防范科研经费财务风险提供了基本保障。另外,资产是高校开展内控管理的重要关注点,“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项目的需要,自主进行资产的处理和处置,这种方式既降低了资产处置成本,又提升了业务执行效率。内控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这就需要高校在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中不断审视、不断优化,进而提升内控的系统性价值。
(三)推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优化,要推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科研项目从立项申报、报销到成果转化,存在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性。但是,并非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因此,在高校内部推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聘请本校财务人员或外部第三方财务人员专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报销等工作,這样科研人员从繁重的报销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因聘请科研财务助理发生的费用支出,高校既可以将其列支在间接费用中,也可以在劳务费用项目下进行体现。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建立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优化,要建立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当前高校发展的趋势,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行信息化、智慧化校园建设成为现实所需。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并科研部门、审计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集成,以保证科研经费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科研人员可以借助该平台,自主进行科研经费的预算、报销及审查等,这种方式可实现财务部门科研经费管理的高效化、透明化。
五、结束语
科研经费管理为高校培养创新性科研人才、提升科研人员水平和增强院校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在“放管服”政策背景下,高校只有切实提升经费管理能力,才能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使科研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当然,科学的经费管理要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这就要求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高校内部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发展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肇丽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02):213-216.
[2]高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 (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