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的思考与尝试
2018-02-01刘红燕
刘红燕
摘要:教师在职培训与学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仅是一场报告、一门课程,其教育方式有很多,通识培训学习、教研组内学习、个体学习等都能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因此,探索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与学习的方式更加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培训:底色浸染;团队发展;个体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8)01-0015-0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而进行的培训活动。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然而,现实中提及“教师继续教育”,不少教师都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聆听名家的一场报告、学习有关教育的课程等就是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
其实不然,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学习从本质上来说不应该只是一场报告、一门课程。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认认真真地搞教研活动,认认真真地读一本有价值的书,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认真真地观摩一堂课等。事实证明,这样的继续教育更加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一、通识学习,步伐一致下的底色浸染
在通识培训中,我们注重结合各学科的具体实例来解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具情境化地阐释,使通识培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具针对性。同时我们还注重在学科培训和教学实践中检验通识培训的效果,使二者相辅相承,相互贯通。以往的培训,教师参加之前并不了解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发表意见,结果是培训只流于形式,教师的收获并不大。因此,培训中应先了解教师需要,内容在“精”上做文章,形式从“细”处着手。比如我们做过这样一个尝试:
以语文、数学为主,精心选取特级教师(如窦桂梅、吴正宪)的经典课例。借助名家、大家的录像课对教师进行再培训。活动以“思——听——评——议——学”的形式开展。为使教师在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听课前我们安排了这样两方面的T作:一是与教师一起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让教师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和思考去听课,并且在听的过程中留心特级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二是简要介绍课例的特点和风格,让教师有目的、有侧重地听取与学习最精华的内容,听课后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培训活动通过“教材分析——集体听课——共同讨论”三个环节,为教师搭建了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在“共同讨论”环节,因为有听课前的充分准备、听课中与听课后的思考,教师就能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同时结合典型课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还穿插了分析教材、备课、评课、反思等方法的培训,使教师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教师对此次培训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这样的培训与交流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并表示欢迎今后多组织一些类似的培训活动。这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仍旧是“听——讨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了听前的“准备”,教师的听不再盲目、思考不再浅显、讨论不再无话可说,收获的不再仅仅是感慨,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
二、组内学习,携手共进下的团队发展
教研组作为在职教师进行非学历进修的第二课堂,是教师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的关键。优秀的教研组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教改规律的基地,是教学工作科学化、理论化的关键,因此,在教研组团体学习方面我们进行了精心地探索。
(一)依据学校实际,合理分组
学校除语文、数学教师,其他教师多数情况下一人担任一个年级或一门学科的课程,也就是说我校有49%的教师因受学科和年级的限制,在学校无法与他人进行学科专业或同步内容的教学研讨与交流。久而久之,这部分“独自任课”的教师就很容易产生课堂教学安于现状、教学研究倦怠的心理。为了避免出现这类现象,改变教研的方式,尽快促使所有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我们打破了以往的分组方式,数学按年段分为低中高三个组、英语为一组、其余教学内容相近的学科安排在一组,同时借助区连片教研的力量增加同学科教师的网络教研。这样整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科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带动。
(二)依据教师需要,确定内容与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着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此,我们联想到,学校管理也要面对全体教师,着力于每一位教师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位教师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观念的引领下,我们从一线教师人手,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后确立了这样的教研内容:以课的研究为主。策划了“教研组优秀课评比”活动——要求前三个月各教研组的组员轮流担当每次活动的主研人并安排当次教研活动的内容。最后一个月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研究1-2节课,选派教师代表全组参加学校的教研课评比。让教研组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出谋划策,保证每位教师都能经历教学研究的全过程。
这一策划一经提出,各个教研组便积极行动起来。在学校经常能看到同组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切磋教学、交流经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笔者除参与活动外,也主动邀请其他教师走进笔者的课堂,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样大家不仅在业务上可以互相切磋,而且感情上也更加亲密。
(三)基于扎实研究,收获集体智慧
学期末,学校每个教研组推出一节优质课参加学校展评,课后教研组长进行点评。每一节课都凝结着集体的汗水与辛劳,体现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教师感受到了与同事在一起的温暖,体会到了教学研究的乐趣。
三、个体学习,量身定制下的个体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个人不断地学习,构建教师个人发展性培训计划,鼓励教师自我超越。尤其是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求以点带面实现全体教师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提升。
(一)显性要求,督促成长
组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互助。我们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去阅读有利于自己教学实践的书籍和杂志;学会反思,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思考,对工作中的方法进行剖析;学会总结,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记录下来,作为日后研究的资料。
“培训”在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灌输”。学校应更好地为青年教师创设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因此,学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一起制定了每月发展目标和拜师学习计划。骨干教师平时在旁听青年教师课堂的同时,也欢迎他们随时走进骨干教师的课堂。每月都会仔细阅读青年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另外组织青年教师在学校上汇报课。有了这样的经历,青年教师更加成熟、更加自信,课堂上也表现得更加轻松自如。
(二)激发内因,自觉成长
以上提及的听课、上课、反思等都属于环境、条件因素——外因。在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外因时,不能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内因。一学期过后,学校为教师搭建了许多平台,保证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自己的成长、感受自己的进步。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实践中萌发出学习的渴望,进而自主地进行尝试和探索。
教师在职培训与学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必盲目地追求形式,教育教学中的学习、反思、總结都是一次培训、一次教育。作为一名继续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妨听听教师的声音,听听他们最需要的继续教育方式,以此走近教师、走近一线,给予教师最希望的“培训与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