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转化
2018-02-01唐骏��
唐骏��
摘要: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和惰性。通过对《论语》內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论语》学习;创造性转化;教育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否定、割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越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化越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讲:“中国人(华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十有六七是孔子和儒家塑造的……”中华文化大致可以等同于儒家文化。《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典籍,在小学教育阶段,通过阅读《论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儿童民族主体意识,传承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从而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实现“中国梦”培土筑基,其价值与意义不用赘言。
来丁斯基说:“教育是依照天性的自然行程和人类经常向善的方向上天然能力的发展”,所以儿童阅读《论语》要去功利化。不是摇头晃脑的“读经”也不是死记硬背的应试,而要在不违背儿童天性的前提下浸润与熏陶。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适量适度的学习,在必要的规训中达到教化的意义。也就是说要去除功利,用合乎儿童心身发展规律方法学习《论语》。
“创造性转化”是美国华裔学者林毓生首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在现代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他又认为光说“传统”也是不够的,“传统”如长河,从远古而来,将“旧高原”泥沙沉渣一起裹挟而至,势必不利于现代化。因此要有“创造性转化”,要有适应现代的“更新改作”。这样,既继承,又改造传统,便能形成关于传统价值的共识,树立民族的信心,获得民族的凝聚。林毓生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影响甚广。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通过对《论语》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要遵循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要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儿童学习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儿童学习《论语》的兴趣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难点在于《论语》中的人、事、思想要义以及语言离儿童的生活很远,普通的教学策略都很难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这就需要选用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策略。
1. 用人物故事呈现《论语》文本内容的策略。《论语》里人物多,但是主要人物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晰的。孔子与子路、颜回、子贡等几个大弟子都有一些趣事;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发生的故事;孔子弟子之间的故事也有不少,将这些故事呈现给儿童,会激发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
2. 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论语》热情的策略。“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人物。”课堂里课件使用、环境布置、音乐氛围营造、角色扮演等情境的创设是促进儿童学习《论语》的重要策略。
3. 联系儿童生活,激发兴趣的策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分布于当代社会的角角落落,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其影响,这种影响或隐性或显性地与儿童的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儿童的生活其实与《论语》的思想内涵有着深深的联系。儿童《论语》学习一旦将这种联系挖掘出来,儿童一定惊叹自己其实已经和孔子有了心灵的沟通,情感亲近,学习便主动而轻松了。
4. 对话教学,体验感悟的策略。儿童《论语》学习课堂一定是对话课堂。正如新课标里所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对话形式可以有教师与儿童的对话、儿童与儿童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儿童与文本的对话。
5. 儿童《论语》新读本建构策略。儿童学习《论语》要对文本重新编排梳理,这是因为《论语》中并非所有内容都具有当代价值。需要选择内容,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重新组合《论语》文本,这是实现儿童学习《论语》创造性转化的着重点。新读本的建构是将《论语》的章句打乱后从两个方面安排内容,一是以孔子与弟子人物关系介绍,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介绍。
儿童学习《论语》聚焦于儿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论述。阅读改变人生,通过创造性转化的手段,儿童学习《论语》就会改变儿童的思想、人格与行为方式。《论语》里的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联系,让这种联系走出模糊,走向清晰,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田立君,陈旭远.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
[2]余培源.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3).
[3]田立君,陈旭远.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3).
作者简介:唐骏,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城中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