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两种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2018-02-01朱富春
朱富春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河南漯河462300)
近年来,河南漯河市召陵区栽培食用菌由过去单一的平菇发展成为双孢蘑菇、鸡腿菇、金针菇、草菇等;出菇方式由过去的菌袋直接出菇改成覆土出菇。而随着食用菌生产发展,当地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两种真菌性病害逐年加重,造成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下降。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指导菇农的实践经验,及对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病害多年调查,基本摸清了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总结出综合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其传播与为害。
1 病原菌
1.1 核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或Pseudobalsamia microspoqa)
又名狄氏裸囊菌,块菌,属于真菌类、子囊菌亚门、散囊菌目、裸囊菌科、假块菌属。菌丝白色粗壮,有分隔、分枝;分生孢子串生或单生;菌落初为白色,以后转为黄白色,有时形成浓密的菌丝束。子囊果由一团疏松交错的菌丝组成,初为奶油色,老熟后为红褐色,菌体形状不规则,表面的网状皱纹似核桃仁,直径1~3 cm,群生。子囊排列不规则,短而宽阔,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近球形,且圆形光滑。
1.2 白色石膏霉(Scupulariopsis fimicola)
又名臭霉菌、面粉菌、粪生帚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菌落初为白色,成熟后变为水红色(或粉红色),手感如面粉状粉粒,分生孢子卵形至球形,基部平切,孢子堆呈粉红色,孢子脱落后在梗顶端留有环痕。
2 病害症状
两种真菌性病害都为害食用菌的培养料和覆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在料内、料面、土层中都容易发生并迅速蔓延。不同点:①核桃肉状菌菌丝白色粗壮,侵染初期无法与平菇、双孢蘑菇、鸡腿菇等菌丝区别。多发生在秋菇前期的覆土前后和春菇后期,使培养料变成黑色并带一些黏团,同时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气味。该菌大量发生时,食用菌菌丝会逐渐被“吃掉”,不能形成子实体,造成绝收。②白色石膏霉先在培养料内出现白色棉毛状菌丝体,随后蔓延到覆土层,在培养料或覆土层表面形成圆形菌落,不久变成白色石膏状的粉状物,最后变成粉红色粉状颗粒。受污染的培养料变黏、发黑、发臭,食用菌菌丝无法生长,且大多不出菇,偶尔出菇个头小,不规则,品质差。其病菌传播速度快,待其自溶后,臭气消失,食用菌菌丝仍能恢复生长。
3 传播途径
核桃肉状菌、白色石膏霉为土生霉菌,其孢子通过土壤、覆土材料、菌种、培养料、设备、空气、水等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极易造成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两种真菌性病害传播蔓延。
4 发生规律
4.1 菇场连用
老菇场多年连续使用,病原菌基数较高,且菇农多年习惯使用同一品种,品种抗病能力较低,是发生病菌为害主要原因。
4.2 管理不当
菇场长期通风不良,又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培养料偏湿或发酵不均匀、不彻底;水源不清洁,菌种质量不好、生长势弱、带有病菌等极易造成这两种病害的暴发。但是培养料偏酸易发生核桃肉状菌,偏碱易发生白色石膏霉。
5 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核桃肉状菌、白色石膏霉是双孢蘑菇、金针菇和鸡腿菇最顽固的竞争性杂菌,制种、发菌期和覆土后能够寄生在菌丝上,抑制菌丝生长。因此,对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有效果。
5.1 搞好环境卫生,菇棚(房)要严格消毒处理
按每平方米用高锰酸钾5 g、甲醛10 mL密闭熏蒸,2 d后开启通风,即可使用。老菇房的地面表土层铲去3~4 cm,挖取菜地下层土壤进行回填;或对菇房内外用1∶50倍金星消毒液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
5.2 挑选优质菌种
严格检查菌种,发现菌种中有过于浓而短的菌丝,有一粒粒核桃肉状的东西,且有漂白粉气味的,或者发现菌种中有白色石膏状粉状物,且变黏、发臭,坚决不用并及时销毁以防扩散。
5.3 推迟播期
发生过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的菇棚(房),在秋播时尤其要注意:应适当推迟播种期,当温度稳定在25℃时开始播种,在逐渐降温的季节里播种出菇是比较安全的。
5.4 合理配料
发酵料中增加过磷酸钙和石灰粉的用量,以降低培养料的pH,避免偏酸或偏碱,生产中一般将pH调为7.5~8,最高不超过8.5,这样不易发生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
5.5 覆土要严格消毒
覆土材料要选用含腐殖质少土壤且进行消毒处理。覆土前1 m3土喷洒5%甲醛2.5 kg与50%敌敌畏200倍液混合液,用塑料膜闷24 h,摊开晾干后待用。
5.6 做好料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期间,保持菇棚(房)温度70℃维持7 h以上,可杀死培养料和菇棚(房)内病菌孢子。
5.7 加强通风,降低菇棚(房)空气相对湿度
加强通风是有效地防治措施。菌丝培养期间,如外界气温高,可在早、中、晚通风3次,如外界气温低,可中午通风1次,每次通风时间保持在20~30 min,保持大棚、日光温室相对湿度在60%~65%,不超过70%。
5.8 尽量采取袋栽墙式出菇,而不采取覆土出菇方式
生产中尽可能采取墙式出菇,若采用覆土出菇,覆土可掺入10%石灰粉,将pH调为7.5~8,最高不超过8.5;脱袋覆土后当天不浇水,2~3 d后待表面菌丝恢复后再浇一次足水,有效控制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的发生。
5.9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应遵循最低限度原则,交替使用多种杀菌剂,以免产生抗药性。一旦发病,菇房、菇床表面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待土面干燥后,立即连同其周围5 cm范围覆土一起清除,并直接喷洒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石炭酸溶液,2~3 d后病斑区要及时覆土(覆土要严格消毒)至与原畦面等高,然后在覆土上喷施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石炭酸溶液。如发病严重,可适量撒施石灰粉抑制病斑扩大。注意:石灰粉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是食用菌上最顽固的竞争性杂菌,寄生于食用菌菌丝内吸收营养,使其不能正常发菌和出菇。因此,对其预防贯穿食用菌整个生产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生产中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熟练掌握好各项关键技术,才能控制其危害,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