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变革的政治与美学价值
2018-02-01孙全胜
孙全胜
(山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新媒体艺术是不断开放的影像体系,与社会思潮、技术理性、审美观念有紧密关系。首先,新媒体是科技理性推动的。科技理性让艺术更加商业化,呈现出后现代的时代特色。新媒体艺术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是借助于网络带来实验性的数码艺术,体现着科技进步和文化变迁。其次,新媒体艺术体现着社会思潮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更专注于个人意识和心理体验,采用感受性的色彩和形体,走向与现实脱离的纯粹性。新媒体艺术秉承了一些现代主义观念,更加多元和包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思潮交融也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最后,新媒体艺术彰显美学价值。当代社会物质财富丰富,但政治日益压抑。政治也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能够有利于政治向感性方向发展,消解政治暴政,推动政治体制革新。
一、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机制:晚期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新媒体艺术是影像、数字、网络、虚拟等各种因素互动的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形式美体现了审美价值和文化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美学感情和气质,形成了一定的媒体文化,蕴含着时代心理和思维方式。
(一)艺术体现着人的审美经历,审美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人的审美意识是复杂的情感,时刻侵袭着理智。人的审美意识的释放是多方面的,但现实阻碍了人的审美个性。艺术创作不仅靠想象,也要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为艺术创作定向。艺术是表达人审美情感的符号,始终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艺术技法不能让艺术有生命力和价值,意识才行。艺术强调天人合一,不能逃避现实。审美乱象大都是体制造成的,媒介是现实的帮凶,利用乡愿稳固统治,造成了人的伪善,处理不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历史是不断从恶到善的过程,但专制统治凭借权力阻止善的到来,假装天真、正经,让生活更加沉重,现代的艺术少有批判和控诉,大多是歌功颂德。艺术具有空间表现差异性、凝聚的形式性、抒情性、流动性、过程性、节奏性,而且具有形象间接性、含蓄意蕴性、表演的多元性,而审美意识可以通过政策、经济、法律、舆论、网络等实现。我们要注重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观念和创新理念,注重艺术设计的新颖性,促进艺术设计的多元化理念。
人的审美意识与时空问题有关。现代主义迷恋时间,后现代时间已经简化为身体,是空间战胜了时间的结果。“一般认为,后现代艺术形态的出现和对二战之后占主流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反叛有直接关系。”[1]新媒体艺术已经没有风格,而是混同了,成了消费品,是一种经济现象。网络时代已经成了理论化时代,其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历史仍有乌托邦幻想,让主体死亡,让时间性消失,造成了群众的盲目,制造了符号的暗影。人类长期忽视丑的意义,排斥美,而当代丑已经成了欣赏的对象,也有巨大的魅力,纵然是丑的东西也能产生艺术意义,也能制造出崇高效果。审美是自由的体验,沟通了人与世界。
新媒体艺术受资本支配,是商业生产行为,制造了虚拟的世界,制造了虚幻的享乐。艺术应当否定现行秩序,通过模仿、展现、欣赏实现审美需求,不能因为迎合社会需求而商业化。新媒体艺术的娱乐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只是为了让人再次投入劳作,早已纳入了资本运作体系。机械复制为艺术带来了进步,让艺术民主化,增进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但也让技术渗透进艺术,让文化产业模式化、世俗化。“即使当代艺术具备像以往现代主义那样的相同的形式特征,它也在我们的文化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地位。”[2]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制造了繁盛的大众文化,用技术理性压抑了人性。文化产业体现资本意识形态对思想的垄断,体现政府对文化一体性的要求,充当了统治工具,维护了政府统治,将现实美化为虚幻的美景。技术推动文化、政治、经济等融合为一个巨大体系,吞没了生活,让人失去主体性,成为工具。新媒体艺术也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同盟,为消费文化服务。消费文化是虚伪的,用虚假的仪式压抑人们,重感性轻理性,重群体轻个体,令个人缺乏公德,压抑了个人的独立思考,失去竞争心和创造力。消费文化和资本主义是一丘之貉。消费文化已经趋于停滞,没有重新转换的能力,应该加强美学教育,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注重文化的创造力,强调主体运用科技对文化的改造,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新媒体艺术体现着技术意识形态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是被人的意识制造出来的,体现劳动奇异性的整体。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是抽象的,取代了自然和现实的具体性。学者不赞同对现代的争议,也不赞成一些对现代性的辩护。现代在逻辑上已经实现了,废除了真理,而制造了一堆符号,艺术应当是启蒙、反抗和创造,而我们被迫接受了后现代的艺术抽象。艺术景观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和自由,让人们处于非人状态,处于荒芜的大陆。人们的幸福不在现世,而在另一个世界。后现代文明是悲剧性内爆,让市场为王,让乏力成了生产的首要因素,市场消解了一切可能性,造成了空的、冷漠的现实。现实是虚假的、梦幻的,却是存在的,艺术想象让我们意识到崇高,却不能完全将我们从世俗中解脱出来。潜能就是使世界更加差异和多元化。艺术是充满潜力的隐形符号,能让真理重生,是反市场的。艺术已经被市场整合为机械化的和疏离的。现实被集体劳动侵袭,充满暴力和抽象,成了循环的集体生产,大肆侵占人权。
新媒体艺术受着政治干预,体现意识形态,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示。当代艺术削弱了思想,被迫融入一体化进程。当代艺术是异托邦,而不是乌托邦。希腊化时期的美学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结果,是理性和神秘主义结合的产物。人的生活应该体现美学原则,而在当代社会,理想已经泯灭,人只能在内心道德里找到希望。巨大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局势紧张,恐怖主义非法使用暴力,用恐惧威吓公民,打着宗教和政治口号破坏和平。落后的地区还是相信暴力,认为为了光明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世界的主要危险是流氓政府支持恐怖主义,并拥有武器,国际社会需要合作以应对恐怖主义。但惩罚并不能完全解决恐怖主义。风险是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形式,财富和风险的相关性导致预防难度加大,需要改变风险评估方式。艺术有三大识别机制:影像伦理机制、艺术诗学机制、艺术美学机制。艺术影像伦理机制表明艺术不再是独立领域,而是影像区域;艺术诗学机制通过模仿来识别艺术,用编造的情节让艺术摆脱道德和信仰的束缚;艺术的美学机制是依据艺术的感性形式来区别的,能消解等级意识,让自由的艺术再现。
当新媒体艺术被资本支配成为商品,一切和谐的画面不过是为了赚取更多商业利益,并巩固着一体化的社会,让人安于现状,不会反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放弃了控制权,放弃对电脑的控制而不感到很后悔;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去追求误导人的目标甚至是非人性的目标。”[3]建构思想体系也有害处,应该拒绝肯定性和同一性,关注个体和特殊性。体系总是压制个体,将个体归于总体性,让特殊必须服从整体。总体是虚假的,个体才是实在的,应该从特殊个体出发解读整体。在当代深度异化和压抑的社会,需要彻底的批判,拯救机械原子的人,需要拒斥总体性、赞扬否定性,提炼出艺术的真理性。文化产业让艺术商品化,在浮躁的世界中建构了虚假快乐,应当建构超越世俗的真实艺术。艺术在否定社会中更能保证真实。传统艺术追求和谐美,当代艺术面对异化的社会以反艺术的形式出现,反对消费,坚持反叛。传统艺术的和谐只是强制的整体性,是浓缩的恐怖感。艺术不仅供人玩赏,更是一种认知判断能力,其否定性能给人希望。艺术画面中表现出的丑陋、破碎、疯狂恰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后现代文化扩展是商品经济推动的,经济采用了文化形式,文化也通过商业经济化,与市场联系在一起,都成了消费品,审美也被经济规律支配,让艺术也被同化为商品生产。新媒体艺术成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成了文化产业。当代艺术的抽象性恰是否定了世俗生活,代表了绝望后的希望。艺术改造了主体,让主体从爱欲解放转变为交往合理性。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可文明的演化就建立在用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的压制上。快乐原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但人只能在业余时间获得快乐。劳动的分工细化将人变为工具,强化了异化现象。现实操作原则对有机体做了异化训练,日常消费娱乐蔓延到了自由时间。社会制造了很多物质产品和商业需求,维护了操作原则支配的世界。人被虚假欲望引导,失去思考判断能力,自觉服从主流意识形态控制,成为单向度的人,也加剧了人的不自由,促进了人对人的征服。全面压抑的社会导致艺术也成了维护现实的力量。单向度社会的一体化消除了艺术与异质性现实的差别,让艺术只是时髦商品,变成人的玩物。经典艺术变得随处可见,已经被社会同化,被改变了本来面目,早已远离审美本质和法则,失去批判和否定力量。
二、新媒体艺术的本质:后现代技术的运用
新媒体艺术促进了前卫艺术的发展,是开放的数码艺术形态,是具有前瞻性的后现代艺术,是影像文化时代的产物,是观念性和实验性的媒介艺术,也不只是网络技术和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语言和美学特征,是科技和新媒体的互动,构成了新的艺术理念。
(一)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认知
新媒体艺术是后现代艺术思潮和大众传媒联合推动的,包括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等诸多形式,重构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改变了艺术审美模式,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时代特征,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信息时代的媒体语言符号。用媒体体现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让艺术与科技结合,实现了艺术传播与艺术欣赏的互动。“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4]新媒体艺术批判了传统艺术观念,提供了艺术新模式,反映了前沿文化课题,歧视思考传统文化课题,推动了文明进步。西方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体权利,从解放到解构,从政治到话语,已经是弹性生产和多样化生产。西方社会已经放弃了革命的路途,放弃了乌托邦的迷梦,更加务实和平和,放弃宏大叙事和统一性,反对本质主义,重视地方和自我。实践暴力减少,残忍斗争和霸权减少,对话和文化批判意识增多。艺术打上了商业文化的烙印,迎合着市场趣味,失去自由品格和灵性。人们失去艺术欣赏的耐性,在追求物欲和感官刺激中失去本真和自由。数字化媒体塑造了人的感性,让人用多种感觉感受艺术,走向多元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推动的,也是政治、经济、科技转型促进的。艺术是不断创新的,不断颠覆已有的模式,照相机的发明让肖像艺术家模仿自然不再时兴,而兴起现代主义艺术,专注于主观感知和意识,发挥非理性作用,打破了传统艺术观念,让艺术远离生活,走向纯粹,被纳入现存体制。抽象表现艺术反叛了现代主义艺术,努力重构现实与艺术的关系。后现代艺术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不再追求精英的纯粹艺术,而是致力于通过艺术表现生活,不再只描述可视化的物质形态,而是强调符号意义。后现代艺术是全球化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消解了中心和边缘的界限,消解了历史感。后现代艺术不再只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新鲜感,而是通过影像信息表达内心体验。媒体改变了人的生活,也对艺术产生了影响。科技推动电子艺术、无线传播艺术、录像艺术、卫星艺术、电视艺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和媒介的融合,尤其是网络技术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普及。
中国人崇尚的美是含蓄之美,不超出界限,是节制之美,是空灵的境界,舍弃自我,回归自然。这让中国的艺术呈现着中庸之美。中庸之道让大部分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表面随性自然,实则狡猾奸诈,产生了各种生活低级趣味,把瞬间的快乐当作永恒。西方历史走入了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却不断萎缩,不迎接市场经济,就会被世界抛弃,但一些守旧分子还在抵挡全球化和自由民主的世界潮流。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传统文化精神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鸦片战争之后的挫败,让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想废除汉字,但近几年刚吃饱饭的中国人又自信地宣称中国已经是盛世,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民族主义是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人不能一味相信艺术,也要与客观事物做斗争。世界是荒诞的,充满战争、核威胁,人生是荒谬的,在苦难中,除了人的自救没有别的出路。我们需要在艺术中重建人与世界、他人的关系。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发展历程。大众电视网络建成,电子媒介深入生活,艺术家利用电视、录像进行艺术实验,让艺术走上了数字化道路。新媒体艺术凭借科技带来的新的创作方式、表现方式和感受方式,深刻地改变了艺术的面貌,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形式和界限问题。艺术的形式是艺术各部分的安排,与界限、轮廓和本质有关,艺术需要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比例。艺术创作的主体不再是个人,而是技术。网络计算机不断开启人机交流的新模式,让艺术不再有固定模式,利用现代媒体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可互动性,改变了艺术观念的传达方式和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艺术模仿的不是视觉,而是意识感受,让我们透过艺术家的感受去观察世界,是虚构的现实,是异在的乌托邦。新媒体艺术注重展示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全非具像的认知图绘。我们通过媒体(尤其是数字媒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几乎是由媒体符号构成的。新媒体艺术拓展了人的感官能力,让观众有更多想象力,进入虚拟世界。艺术的真实是现实的模拟,是通过符号揭示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启发人重新思考世界。
(二)新媒体艺术是数字信息化技术的革新
数字化时代,电影中的艺术与技术发生了革新。“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5]新电影离不开技术革新,数字化技术推动电影制造视觉和感官震撼,丰富电影语言和表现范围,强化艺术感染力,推动电影美学发展,让真实和幻想呈现在荧幕上,满足了人的白日梦。电影艺术是人类追求逼真反映现实的产物,是木乃伊情结,摄影给现实涂上了香料,渴望让物质现实永存。数字化技术让电影从记录现实到展现梦想,让人类想象无限延伸,延伸到了无限空间,带来视觉冲击。数字化技术让电影的人物塑造、剧情展开、情感表达更为完善,让人如亲临其境,但也可能让画面淹没内容。电影让艺术和技术更紧密结合,制造了眼花缭乱的特效,却不一定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情感。电影特效技术也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让电影只有空洞的情节,演员只有虚假的演技,制造了技术滥用的粗制大片。
机械复制让艺术从崇拜仪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更接近大众,有更多现实政治意义。电影是机械复制的典型,从视觉和听觉上加深了人对世界的认知范围,用夸张的手法激起人的无意识世界,大多与商品化相关,带给人意识体验的同时,也收获了商业利益,造成了异化和物化。人类凭借科技支配了自然,但也在支配自然过程中建立了主从秩序,在摆脱盲目后又陷入了科技理性的专制和恐惧。工业生产推动了人的精神物化,让商品拜物教渗透进艺术各个领域,人被工业化总体性控制,显得无能无力,一切都只不过是旧事物的重复,让人陷入更重的异化。文化工业是对大众进行欺瞒的启蒙,是资产阶级愚昧百姓、强化。思想控制的工具,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垄断,让艺术和美学都成了牺牲品。文化产业是按照资本规律生产的,是工业生产的商品,提供了虚假的个性选择,复制了人的娱乐,让人生活商品化。当代资本主义统治方式早已不是经济剥削和政治高压,而是隐性的精神控制,无产阶级也因为生活改善而自觉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文化产业让人日益向资本权力屈服,让技术理性成为合理的支配权力,将个体变成大众,强化了资本运作方式。无产阶级不再有革命热情,不再反对资本,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文化产业阻止了社会的反抗力量,用娱乐消解了人的反抗意识。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改造了自己的思想,带上了资本运作的文化产业的烙印。流行音乐看似反秩序,其实因为其集体规则性而成为现实秩序,束缚了主体的感觉能力。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强化了其对听众的控制,教人学会主从逻辑,催眠了集体大众,让人盲从于社会主流意识。电视文化亦是大众文化的典型。资本主义文化产业消除了真理,编造了谎言,阻碍了人的自主意识和解放之路,是否定性的真实,欺骗了大众,充当了意识形态功能。
资本已经全面统治世界,渗透进人的生命过程。当代艺术就处于生命政治境遇中,权力已经生命政治化,表明资本权力的无处不在,激起了反抗力量。统治权力变成了生命权力,让世界成为了生命政治的世界。生命政治语境的产生是资本权力扩张和经济转向非物质生产的结果,表明资本吸纳能力的增强。艺术应该反映真实,用模仿、镜子、典型反映现实。当代艺术生产类似资本主义抽象价值生产,不再是现实的描摹,而是抽象的再现,它内在于社会生产,无法超越资本运作模式。当代抽象艺术生产行为具有能动性,是生命政治的生产。艺术生产是灵感创造,也是重构主体的政治活动。艺术的实在性是集体劳动的产品,也离不开个人灵感。新媒体艺术不再是对自然的反映,而是抽象集体作品,电影艺术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是商业营销和消费经济的结合。电影空间是没有时间感的空间,让历史感消失,不是为了呈现真实历史,而是重新拆解历史。通过以往历史片段的拼凑和模拟,让观众沉湎在怀旧情绪中,让人们把握不住真实历史,体现了意象的断裂,让人产生精神分裂的感觉,只留下一堆文本符号,破坏了人的空间体验。电影空间没有与现实的距离感,只是时代风貌的表象,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只是过去的细枝末节,制造了昔日的假象,远离了现实,更没有对现实批判,只是肤浅的虚假审美,是现实的表面替代物,建构了大众消费的乌托邦。电影空间给人的体验是虚假的、精神质的。表面浮华,实则平庸,只有无端的浅薄,消解了主体,没有具体的历史和深度,没有个人的情感,只有虚假的集体幻觉和形象跳跃式的崇高,是亦真亦幻的符号堆积,让人失去批判,只能随符号随波逐流。
当代新媒体艺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荒诞和恶心。当代艺术是快餐式的消费商业文化,没有了崇高,是艺术的全球化,导致艺术的不断流变。“文化身份既是‘存在’也是‘变化’。其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6]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艺术有不同的欣赏:文化不同导致的认识能力的差异,伦理道德、文化传统、教育水平都影响艺术审美。美的滥用导致艺术与美的分离,审美愉悦不是因为取悦了感官,而是因为带来了认识能力的协调运动。新媒体意识是作者和受众交互的创作体验,是偶发、拼贴与碎片,是非线性的审美体验,是数字化与虚拟空间,是非物质性的审美体验。艺术的美学体制导致了等级制的可感性分配逻辑的断裂,改变了我们看、听、说、想和做的方式,既创造了新的感觉范式,又创造了新的思考范式和行为范式。这种体制带来了文学的兴起,催生了艺术史的三次革命高潮,而且也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源头。
三、新媒体艺术变革的政治与美学意义
新媒体艺术以新的感性方式避免了艺术倒向哲学,整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新的感官盛筵,通过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艺术的“再媒介化”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新媒体艺术反思了信息时代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关注了媒介文化下人的生存境遇,体现了艺术的人性关怀。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不断嬗变的体现,冲击了艺术的原本样式,为艺术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可能。
(一)新媒体艺术能够反思社会和人性
新媒体艺术生产也如同物质生产活动,艺术生产力制约着艺术生产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就会引起艺术革命。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对网络时代的社会反思与人性拯救,应该揭示世界真相和人类本真。“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7]有些学者仍脱离现实谈论正义,假定等级秩序的永恒性,而不肯倾听和对话。市场经济仍是资本主导的经济,离真正的自由很远,是各阶级的被迫妥协,虽然发展了经济,但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市场比国家配置资源要好,能推动技术革新,提高效率,但保守势力不允许建立完全的市场。媒介总是把一种东西简单化和绝对化,让其具有经济和政治意义,不断去等级化、阶级化、权威化和中心化,变得更会讨好公民,似乎更全心着眼于每个公民的利益。西方社会进入微观政治,关注个体公民的日常生活,让个体完全从政治压迫中解放出来。新媒体艺术企图通过艺术反叛来拯救艺术的失落,从早期的录像装置到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艺术,一直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不断制造希望的乌托邦,制造了异化的世界和虚构的现实,透露了时代的迷茫和无助,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全非具像的认知图绘。人创造了符号,依赖符号交流,但陷入了符号漩涡。随着消费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更加受重视,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带来了符号时代。艺术提高了美,提升了情,有利于提升人性的善的方面和审美能力。艺术中体现着人文精神和情感,能让人们感受宇宙的伟大。新媒体艺术积极关注城市的话题,关注令人窒息的城市空间,关注媒体与真实的关系,关注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关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有社会关怀和人性关怀,关注人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关注网络生活与人性的关系,关注商业文化对人性的渗透。
新媒体艺术也重构了作者与观众的关系,祛除了中心化,消解了艺术作者在作品中的绝对话语权,试图与观众进行直接沟通,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超级民主”的时代,提供了交互的气氛,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让观众参与到艺术作品中。“观众必须在她所做的梯级作品上走来走去,用身体感受节奏,认识它们与空间新概念之间的相似性。”[8]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与艺术就从未分离过,艺术构成了人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不需要挤出时间,而是随时保持诗意的生活,但不能牺牲休息时间去进行无聊艺术,因为艺术也是休闲,放下所有的利益,去纯粹地欣赏,感动自己。身体就是一个小的宇宙空间,需要身体与艺术结合,追求生活的纯净。艺术理念要比艺术技巧重要,要把握整体和细节的关系,注重虚写和实写,做到数量和质量的适度。新媒体艺术呈现着人的生存空间形态,体现乌托邦理想。艺术和表演都需要停顿,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体现生活中固有节奏,是前一个动作的停止和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是另一番情感的酝酿、无声的语言,表示人物思想的深入和思考的延续,也是人物的一种无声反抗,也可表示人物在经历重大变故或在剧情高潮时,心理的尴尬窘迫或惶恐不安,还表示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微妙的心理变化。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艺术生产者的主导地位,打破了以视觉为主的模式,让艺术消费起作用,启发观众融入艺术作品,获得自主选择权力,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孤独的人过度认真看待人生,否定掉了人生有意义的部分,我们需要审美的人生,体验人生的游戏,但并不胡来。人们需要用欢乐取代悲愁,用超然取代世俗。超然的人会真切感知人生的本质,尊重自然法则。新媒体艺术关注他者,让观众的主动性起突出作用,实现了人与人更广泛的交流。艺术作品成了创造性文本,作者、作品、观众都是创作者。新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断裂,远离了传统的艺术规律、表现模式,构筑了新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更加开放自由。
(二)新媒体艺术能够促进政治革新
全球化存在极大差异,打破现实才能获得真实。个人是闯入生活的,需要审美化。在电影当中,经常把行动悬置起来,通过拍摄烟头、咖啡杯、门锁等生活细节表现出故事的真实感。记录片中一些细节上的材料可能也是假的,更不要说里面的音乐、文字等。自由市场隐含着一些限制,自由看上去越来越成为全球市场的必然性。于是,那些所谓的民主政府开始向它们的公民们解释说,经济和社会政策不再是一个自由选择的事情。共识是比这更激烈的东西:共识在讨论的条件、所涉及的现实上,实际上成了不可能不同意。文化革命是理性反叛。人需要不断忏悔,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变得谦卑恭顺,让自己灵魂得救,需要禁欲和苦行,达到清心寡欲,过严谨的生活,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善待他人,看低自己。人的内心萌发善良的种子和美好理念,引起善行,就会去爱别人。人生是充满道德实践困境的,内心不同理念会冲突,邪恶理念会不断占据头脑,导致恶性。面对外在世界,人成了变色龙,心口不一,道德成了工具。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没有什么区别,怎么做都没有区别。局外人也有爱、喜悦、痛苦等感觉,从来不是百分百痛苦,而是夹杂其他情感。追求真实艺术生活的人往往被生活在虚假中的群体孤立,压制了个体的基本需求。人生荒谬,但不应该拒绝生命,应该在追求真实中获得幸福和自由,享受真实的日子。当代人失去信仰,让伦理产生动摇,充满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带动了政治正义理论研究,凸显了政治正义问题。政治权力应该有其合法性。政治正义是为了实现政治自由,在政府权力与居民权利的博弈中达到平衡。
美学崇高能否定政治权力,超越生命权力,激发主体的想象力,体现主体创造的自由,摆脱奴役状态,是自由劳动的实现、人类潜能的体现、生命力的创造。艺术是通过集体劳动重塑世界的过程。审美救赎不是虚幻梦境,而是重新发现真实,走向自由解放。美学的崇高能转化为构成的艺术,是创造新生活实践,是新的现实主义。艺术是生命政治行为和事件。平等本身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思想解放的过程是相反预设的验证和智力平等的前提。智力平等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智力表现,而是政治美学上可感性的分配。有三种可感性分配的方式,即“描写”符号的外表、戏剧中分裂的现实、舞曲的旋律,需要在美学的政治中走向平等者的自我解放。它存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想,以及做与作的不同方式之中,存在于不断打破治安的可感性分配的界线、规则和等级。这就是“美学的政治”,它基于平等的预设,也是平等的践行,并最终通往平等者的解放。
(三)新媒体艺术能够推动审美意识的提升
新媒体艺术重构了艺术的展现形式和观念传达形式。“艺术活动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已成为举足轻重、居于核心地位的范畴。”[9]艺术是人情感的物化,需要一定的形式和载体,但新媒体艺术解构了艺术的纯粹形式,利用媒介技术扩展了艺术形式,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新媒体让艺术不再一定要遵循传统的美学规律,带来真实感,而是在虚幻空间里体验,再现普遍本质。新媒体艺术具有美学政治可感性和重新分配的艺术真理性价值。新媒体艺术的美感仍要立足于现实美,不能为保守的贵族阶级服务,而要更好服务于生活。艺术中具有数学理性,具有抽象的理性美。人类天生爱美,排斥丑陋,人的理想之美中找不到丑的影子。艺术美是现实美的提升,并不是艺术家凭空创造的,而是来源于实践生活。艺术美是人类审美能力的自由创造,集中了现实的分散美,但没有现实美那么庞杂。现实美比较真实,能够直接感染人,而且丰富生动,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艺术美也是长久的,不像现实美那么易逝,有比现实美优越的地方,因此,人们执着追求艺术美。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地体现了人的审美理想,更体现人的感情,可以将现实的美升华,甚至将丑改造为美。艺术都是经过人的审美化的,反映了人的审美取向。丑可以陪衬美,可以在其中发掘出美,可以以其本质反衬美的理想。艺术美具有建构性和创造性,能够展现真实的力量。艺术是自由的、民主的,能实现解放和潜能释放。
政治关注权力、正义等,艺术关注感觉、趣味,政治利用审美,本身就是美学的。审美本是没有功利利害关系的,是可感性的分配,政治的可感性分配涉及语言和行为,而且与时空占有有关。政治是美学的事物,内在于政治的美学。政府治安是维护国内秩序的管理技术,决定治安的是制度、法律及社会关系,是分配的地形学,让人产生从众心理。“在实际生活中,权宜从众是从众的一种主要类型。”[10]政治需要治安的保障,但政治是对治安分配秩序的扰乱,它没有原初的主体,政治主体只能是被排除权力的人,如平民、工人等。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平等也是实现政治的方法,政治需要展现平等。艺术美感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是审美主体的美的感受。人的感受是生理性和社会性的。人在实践中将自然改造为人的审美对象,也把自己变成审美主体。艺术不同于自然和手工艺,体现人的审美趣味。艺术美感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审美主体是从实用角度开始审美的,只有有用才会成为欣赏对象。美感是个人感受,一旦掺杂着功利目的就会被破坏,但审美仍有隐形的超然目的。审美是各种感觉和心理的综合产物。各种宗教艺术传入中国以来,也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决定审美趣味的是人的现实生活。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抒情的、感性的、纯粹的、让人觉醒的,让人在怀疑论指引下执着于人生。乱世也能形成独立的风骨。人要获得自由,就要遵从爱欲,超越现实原则和强制,回到原初。这是人的复归,是回到最初的乌托邦。我们需要谦逊、朴素的生活,不需要矫揉造作的慷慨激昂。审美意识孕育在日常生活中,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宁。失去艺术的审美,世界将会变得野蛮暴力。人生或痛苦消沉或反抗斗争或超脱,都需要审美意识来支撑。艺术获得自由,人也能获得解放。人要建立新的感受力,需要美学和艺术的革新。人的真正需求是爱欲的实现。艺术是能够救赎人的乌托邦,是唤醒爱欲的力量,能够引导人认清自己的本性,避免落入异化的泥潭。艺术是想象的,能够推动人的感性和幻想,呼唤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潜能。
总之,科技的不断进步让新媒体艺术也成了控制社会的新形式,不再仅是影响社会的工具,而是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成了生产方式,标志着信息时代的社会关系组织方式和政治意识形态支配形式。新媒体艺术要改变被技术理性控制的异化现实,就要对技术理性进行审美化变革,将美学价值添加进技术理性,让科技形而上学化,形成科技、艺术、哲学相结合的新技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