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逸飞画作中展现的传统服装与缝制技艺

2018-02-01冯宪编辑丙甲

科学生活 2018年1期
关键词:陈逸飞缝制服饰

文/冯宪 编辑/丙甲

冯宪

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原上海市服装研究所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学术部、科普部副部长。

上海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生前曾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采用西方绘画技法表现中国文化题材,一直是他所坚持的一种创作手法,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无论是景致,还是人物,构图画面均带有强烈的写实感,时代印记清晰,而且描绘笔触真实、周全,很好地反映出了一些细节,十分耐看。其中不少描绘清末民初江南女子生活的作品,可以说是陈逸飞先生绘画创作中的“亮点”之一,就像刻意描绘江南水乡名镇——周庄一样,他对描写旧时江南殷实家庭女子的衣着打扮及生活环境也情有独钟,体现出一种对这种昔日生活场景的眷恋,带有浓浓的乡土怀旧情怀,包括后来创作的以“海上旧梦”为名,描写海派旗袍的系列作品,证明他的记忆里有这方面强烈的审美意识和感应,于是,这些题材便成为了他绘画乃至后来的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陈逸飞先生自己也未曾想到过,他的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些历史印痕,而且还保留了不少与服装设计和制作有关的细节,可以让服装专业工作者和服饰文化爱好者形象化地深入认识与了解,也能够成为服装修饰专业知识普及以及审美能力培育的好教材。

本文正是想从这一视角出发,结合陈逸飞先生创作的清末民初江南女子生活与涉及海派旗袍的几幅代表性作品,分析一下其所展现出来的传统服装的特色与缝制技艺,意在强调介绍绘画艺术与服装文化关联度紧密的实质。

此幅作品名为《浔阳遗韵》,创作于1991年。系陈逸飞先生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一幅意境幽雅、深沉的油画杰作。在深沉的夜色中,三位年轻貌美、衣着华丽的江南女子围坐在一起,操弄丝竹自娱自乐。其中弹琵琶女子凝神拨弹琴弦,吹箫女子低首轻吹,而执扇女子神情微微有些凝重,仿佛已被舒缓、幽雅的古曲深深吸引。从服装专业视角分析,三位女子身穿服装所用面料均为丝绸织物,光泽鲜亮、色彩丰富,且质地厚实,所反映的穿着季节不是在深秋便是在初春。服装款式则带有明显的清朝旗人装束的特点:吹箫女子衣着的款式是立领、连袖宽袖口、摆缝开衩长上衣与裙装的结合;而执扇女子身着的偏襟宽腰身开叉袍服,则似乎可以确定为后来修身海派旗袍的前身,近代传统服饰式样的特点可谓是尽显无遗。

此幅作品名称是《拿烟斗的女人》,创作年代不详。一位衣着华美、精致的女子斜躺着,其右手持得一把水烟壶。泛着金色光泽的水烟壶与该女子明亮、姣好的面容交相辉映,似乎构成了画面的焦点。然而,从服装专业视角分析,该画的另一出彩之处则在于对服装细节的描绘上。利用光感效应,无论是丝绸面料的质感,还是布面图纹花样的“点睛”表现,均显得十分细致,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尤其是画面右下端接近裙摆的大面积绣花部位特别明显,甚至连丝线的质感及凸出布面的效果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面料上刺绣,可谓是旧时提高服装精美性的一种缝纫工艺,也是设计者与制作者创造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迄今为止,尽管机械绣花技术和设备已十分普及,但“手工刺绣”仍然归类于传统服装缝制的高档技艺范畴,显得十分精贵。

这幅作品名为《花样年华》,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品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身着配色丰富、款式传统的服装,神情淡定地坐在式样古朴、精致的红木椅子上。她右手执扇,并自然地搭靠在红木案几上,一旁的鸟笼更是对一种殷实、闲情雅致生活的点缀。而表现出来的服装色彩搭配及缝制技艺,也很好地烘托了这幅作品“花样年华”的主题:以黑色为基调,并配有盘花纽扣的立领上衣,通过镶拼与贴嵌缝制技艺的运用,增加了诸如粉红、金黄、翠绿和宝蓝的颜色,使得上衣在端庄的底蕴中又增添了几分典雅的元素。同理,下身的裙装也显得色彩斑斓、花纹图案细致精美。整体着装与主人公的年龄、身份与所处环境十分契合,体现出绘画者的一种怀旧情怀及细致的观察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盘花钮、镶拼和贴嵌等缝制技艺都属于中式传统服饰成衣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值得关注与传承。

这幅作品名为《仕女•望》,也是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品描绘的是一位身穿传统服饰、坐在地上的青年女子,其表情为侧脸微扬、向上凝视的一瞬间。整个画面以蓝绿的冷色调为主,契合了主人公有些清高、冷峻的神态,而服饰肩部、门襟、衣摆及袖口运用了淡朱红暖色调的镶拼绣花贴边,则给画面带来了一丝温情脉脉的感觉。从服装专业的角度分析,画中女主人公的服饰不仅运用了镶拼、贴嵌技艺,而且还在裙装缝制上运用了荡条(亦称宕条)技艺。所谓“荡条”,就是在整块面料上加配一些细长的异色条状布料,起到分割和修饰部位的作用,突出一种流畅的视觉效果。这里还必须提一下的是,画中描绘的镶拼绣花贴边采用了一种叫做“如意头”的造型,也属于一种传统服装缝制技艺。在图中可以隐约看到上衣偏门襟及摆缝开衩处,贴边带有一些圆弧形、弯曲轮廓线的形状,那便是“如意头”,它的顶部通常呈现出尖角状,且左右两边的圆弧、弯曲部位形成了对称、协调的效果。为了达到齐整和对称的效果,与服装覆合之前需对它做些加工处理,即将其放入一块模板中,在反面把四周的毛缝边均匀地折转烫平,再与服装相对应的部位固定,以利于缝缉时保持平整与服贴。“如意头”的运用可增强一些服装边缘部位的“块面”视觉效果,增加美感。

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海上旧梦•第2号》,创作于2004年,题材取自于老上海常见的舞厅场景。在深色的背景中,一位身穿浅粉色、无袖偏襟印花旗袍的烫发女郎,显然成为了画面中的主角。她手持一把打开的鹅毛折扇,斜视的目光有些迷离,或是已经一曲舞罢,正在回望那位离开的舞伴,亦或是尚未进入舞池,正在等待下一位舞伴的邀请……身后的演奏乐队,包括一名萨克斯手、两位小提琴手和一位低音贝司提琴手,不言而喻便是点明了舞厅特有的环境,尤其是他们专心致志地演奏神态,让观者似乎感到有一些节奏鲜明、曲调欢快的音乐声传出。而另一位身穿黄绿相间、连袖偏襟旗袍的女子则目光低垂,似乎是在整理自己的衣衫,而她身穿服装的颜色则与前一位女郎手持的鹅毛折扇形成了呼应,给人一种递进的层次感,因此并不显得唐突。从服装专业的角度分析,画中女主角服饰最值得一说的是,其运用了传统的嵌线和滚边缝制技艺。所谓嵌线就将一种异色布料斜裁成约1cm宽的布条进行拼接,对折后用以包覆一根细麻绳或蜡线。而滚边也是将另一种颜色的布料斜裁成1.6cm宽的布条进行拼接,随后将两者复合,共同缝缉于服装的领子、领圈、门襟、摆缝开衩、袖口、袖窿等部位,最终形成0.5×0.7cm宽的包边,以产生令轮廓线醒目的装饰性效果。其实,要做到雅致,嵌线和滚边的配色也很讲究。比如图中女主人公身穿的旗袍,其嵌线和滚边的配色是根据面料花型的颜色匹配的:嵌线采用的颜色与面料花型中的副色(橘红色)相配,而滚边采用的颜色泽则与面料花型中的主色(墨绿色)相配,这样才能做到相得益彰,十分协调精致。

从服装专业分析视角切入,对以上陈逸飞先生创作的名画进行解读,不仅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殷实家庭女子服饰的材质、款式特征,而且还能了解“绣、镶、嵌、滚、荡、贴”等传统中式服装所特有的缝制工艺,尤其是“盘花钮”“如意头”等现如今已不多见的服装加工工艺形式。在享受绘画艺术佳作的同时,借机梳理一下传统服饰的款式特点和缝制加工的特色技艺,感受它们所带来的还不算太遥远的记忆,能让人对海派服饰传统文化多一些认知与关注。

猜你喜欢

陈逸飞缝制服饰
女衬衫缝制作业标准动作的优化设计
动物“闯”入服饰界
穿上了奶奶缝制的旗袍
蟾蜍的大帽子
陈逸飞:如果再有十年时间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探究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
富怡模板CAD在自动缝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