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8-01-31金立江
金立江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与我国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所区别,是一种坚持企业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已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但是大多坚持学校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对现代学徒制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构架进行了阐释,最后在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以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6年6月国务院又出台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新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汽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以就业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我们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现阶段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人才培养,但是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使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人才培养的观念落后,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产教融合的优势,但是对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还不充分,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二是人才培养的师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对部分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院校纷纷新增热门专业,扩大招生,扩招的结果使得人才培养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三是忽视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尽管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但是企业的需求过分的影响了学校办学的方向和导向,学校片面放低了对“高素质”的要求,不顾师资力量,盲目扩招,在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的设计上,大量地删减了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使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不牢固。还有就是“技术立命”的功利思想严重,以就业为根本目的,对于专业技能以外的内容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四是综合能力弱,知识面狭窄,一方面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困难,招收的学生文化素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以就业作为主要的导向,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综合能力不强,一些院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尽量压缩基础理论课程,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薄弱,因此,学生毕业就业上岗后,综合能力普遍较弱,在单位的职业发展的竞争方面处于劣势。还有就是专业知识狭窄,职业迁移能力不足,触类旁通的敏锐性较弱,寻求其它职业抵抗职业风险的能力差,不能真正做到“能胜岗+能转岗”的职业要求。五是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不注重形成性(过程性)考核,第三方参与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比较少,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待提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较传统学徒制而言的,1919年,在德国推行了“基础课程”与“作坊训练”相结合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每个作坊的运作,都采取一个形式大师和一个作坊大师双重合作负责的方式,既重职业技能,又强调职业素质。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有所区别,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本质区别,德国“双元制”是现代学徒制的典型代表,“双元制”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当然现代学徒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也存在差异,现代学徒制重视知识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校企合作则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总之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教学计划,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学习培训的真实情境性,现代学徒制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校企双方双主体育人,实现工学交替、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在岗成才。根据情境学习理论,学徒是实践共同体的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通过对企业熟练员工或专门师傅的观察,在知识产生的情境中建构知识。二是培养对象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具备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新进员工同时也是注册在籍的学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学徒通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成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学习与实践,获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三是参与主体地位关系的明确性,有别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主体是学校和合作企业。企业根据工作岗位标准,制定职业能力标准,企业是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活动的主要场所,企业在整个现代学徒制培训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平衡各方利益。四是教学与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为保证学徒接受充分的、符合需要的学习与培训,校企双方要研究制定规范而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以保证培训质量。如英国的《学徒制框架》、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五是学习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所要接受的学习和培训包括基础性的和专业性的文化与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从而达到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本文主要尝试从四个层面构建了企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一是培养目标,“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是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转型的要求,“n”型人才是知识、技能与素养的综合体,具有的高规格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可以适应相关工作岗位要求的稳定性。二是从培养内容来看,“n”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构成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课程开发,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保障人才培养收到实效。例如可以对新进员工和全日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1-3年不等的弹性学制,进行灵活选择与调整,工学交替,交互训教。三是培养方式,要按照学徒每周3-4天在企业接受工作过程的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培养内容的具體形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例如知识层面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集中教学,技能层面的培养方式采用现场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另外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与“企本课程”有机统一起来。对于素养层面的培养可通过学校常规教学形式以及自我教育获得,需要企业良好的职业环境的熏陶与感化。四是质量评价,行业协会根据国家相关的学徒培训标准,在政府的监督下对学徒培训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例如为学徒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尽管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部分职业院校被应用,但是依然面临着主体之争,例如现代学徒制主体到底是学校还是企业?现代学徒制应用是中职还是职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是普适还是特制?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厘清,才能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保障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打造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发展平台,即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为培养学生(学徒/准员工)而各司其职,最终要将现代学徒制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要建立标准保障和过程保障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真正做到理论测评和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2.学科与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初步建立各专业职业岗位任务与能力标准,形成学习训练内容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以项目为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方式进行教学。另外重构课程体系,重建学习载体,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划定课程的课时比例,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就是推行“理实结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渗透与职业素质的养成,利用企业资源、制作微课视频等手段,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3.明确双重身份,建设双师队伍
要以学校为主的“订单式培养”转变为“校企双主体育人,全过程考核”的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由双方派员协商组成,从而构建真正的开放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身份”,解决学生的“双身份”难题。其次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提高待遇和考核等措施引进相关人才,保障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既要做到外向的“输血”,也要做到内向的“活血”。还要注意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遴选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和需求。对现代学徒制而言,还应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的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传统的校企合作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形式,结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已经被证明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熱情,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我国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仍然比较缓慢,如何实现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转换与适应,需要在日后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和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