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审视及路径分析
2018-01-31潘惠锦
潘惠锦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未来将在这代人身上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得到了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非常容易受新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在多元价值的影响下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的追求,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本文就高校当前情况,剖析“中国梦”内涵,探析“中国梦”融入的新路径,以实现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坚定个人信仰,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梦;思政教育;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1B-0025-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中国崛起的使命,掌握着中国的未来。“中国梦”将在青年人身上实现。现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将“中国梦”这一概念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植根于他们的内心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阵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引导,使其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党的大政方针的重任。我们应该把“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恰当地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中国梦”在高校中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政策性导向,让大学生明白“中国梦”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承担起社会给予他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一、“中国梦”的内涵
什么是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会议以后,习总书记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又对“中国梦”给出了更详细的实现路径,“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这些阐释体现了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高度统一,是对“中国梦”本质的深度概括。
(一)“中国梦”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它是国家梦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深刻展现。基于我国国体的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领导下的建设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二)“中国梦”体现着历史的使命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过去的很多朝代中,中国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唐朝,更是达到了空前盛世,前来中国经商学习的外国人不计其数,中国文化传到海外,所产物品成为其他国家竞相追逐的商品。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响打开了清朝紧闭的国门,中国这一辉煌大国被迫走向了屈辱、没落的近代社会。赔款求和、屈辱挨打、战争不断,成了中国近代不可磨灭的记忆。从辉煌走向没落,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反差,成为了我国同胞无法忘记的画面。“中国梦”就是要承前启后,吸取历史教训,高扬传统文化精神,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而努力。
“中国梦”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有更好的保障,这是需要人民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粮食的生产者,人民的进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中国梦”是人民的美好生活梦,它的实现有赖于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奋斗。
“中国梦”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内在统一的梦。它不仅是国家的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的梦想。国家的“梦”与民族的“梦”紧紧相依,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相依并存。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宏观规划,具有实现可能的梦,“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宏伟蓝图的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
二、“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审视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前沿,引导学生将“中国夢”内化于心,在平时的生活中践行“中国梦”,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引导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从教师方面分析
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发展自己的新思维,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接受新内容,培养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新青年。眼下,高校思政教师讲课过程中存在如下几点不足:第一,教师课堂内容不新,对政治的敏感度不高,对“中国梦”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十九大会议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思政教师应该积极关注这些动向,将它们准确地贯彻到自己的课堂中。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中并没有把这些新东西很好地融入其中,缺乏政治敏感度,在时事政治方面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引导。第二,教师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考核方式也一成不变。教师宣传“中国梦”照本宣科,没有与当下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极大地减少了课堂的吸引力,这种模式无法使大学生真正对它感兴趣,甚至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课堂的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只追求考试合格,还照搬教科书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根本没有达到要将“中国梦”深入到学生内心的教育目的。
(二)从学生方面分析
受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金钱就是万能的”“金钱越多,意义越大”这种观点受到很多人追捧。如果这些观点蔓延到高校,就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开始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权益,一部分大学生被物质所吸引,向往获取更多金钱的生活方式,将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定义为将来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这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利益的竞争中,形成利己主义的思想。他们认识不到个人生活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对国家的发展前途毫不在意,认为国家的未来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
(三)从学校方面来考察
部分学校重视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并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很多学校片面地追求就业率,注重专业课建设,将思政课边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影响着我们思政教育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助力和动力,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内容,并激发对思政课本身的兴趣,达到对“中国梦”的思想认同。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方式,应该把它作为高校对“中国梦”进行传播的重要形式。
“中国梦”关系到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富强,广大青年学子要深刻认识“中国梦”,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学校要在整体和细节方面来宣传渗透“中国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既要在课堂教育中宣扬,又要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它的好处。充分重视“中国梦”在学生中的内化程度,发挥教师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从个人“修身齐家”扩展到对天下的关注。
三,“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契机。新形势的发展造就了新的课题,我们亟待找到将思政深入大学生内心的方法。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传播“中国梦”需要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国梦”结合,为“中国梦”的传播营造新的话语体系。教育上新的活力的注入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一)在平时的教育中贯彻“中国梦”
思政教育是传播“中国梦”的主阵地,我们要把“中国梦”这个概念融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第一,教师要精确把握“中国梦”,对“中国梦”的本质要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在课堂中,教师必须讲清楚“中国梦”的内涵,讲清楚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系个人的切身利益。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第二,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因为思政理论课是宣传“中国梦”的主要阵地。
高校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转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形式,让大学生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强化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所需力量、所走道路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应多申请参与一些与 “中国梦”主题有关的课题,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挖掘“中国梦”的新内涵,研究普及“中国梦”的新方法。另外聘请一些对“中国梦”颇有研究的资深学者来学校作培训讲座,让大学生有机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梦”,在实践中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在实践中理解“中国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在实践中理论知识才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它指导实践的作用。开展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青年学子不仅需要学习课堂知识,还要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中国梦”的元素,以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更新与完善。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中国梦”的活动,让校园成为宣扬“中国梦”的舆论大本营,强化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意识建设。将课堂教育与极具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切实感受“中国梦”的洗礼,强化“中国梦”的观念。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梦”是民族梦、时代梦以及百姓梦等多个方面的统一,让学生继承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奠定实践经验基础。
实现“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是当代青年乃至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如何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大学生内心是当前高校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转换旧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努力寻找“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点,从现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入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展开“中国梦”教育,努力探寻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佳丽.“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5,(7).
[2]刘朋.“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