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探析
2018-01-31钱颖
钱颖
【摘要】内部审计对于公司的治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某集团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的风险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对于完善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风险;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45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越来越大,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式也从一开始的财务报表审计到后来的内控审计、责任审计等。职能也从纠错防舞弊转移成降风险、创价值。但是,由于内外部的不同影响因素,造成内部审计质量参差不齐。
一、公司内部审计质量风险及成因
(一)外部环境与审计客体所带来的风险
近几年,随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外贸公司已经置身于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些优势在逐渐消失。公司参与到國际竞争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当前很多公司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或者风险评估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给审计客体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带来的风险
以某集团为例,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纪委,内审人员通常向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或总经理汇报,独立性尚可,但是由于很少深入业务,造成内审人员较少参与企业管理,难以发挥防范风险、增值提效的作用。
(三)内审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自身原因带来的风险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以某集团为例,只有6名审计人员,需要内审整个集团公司所有的范围,审计人员的缺失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次则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对员工中人才的开发与投入不够合理,这样就导致内审环节的缺失,在工厂的布局、工程施工、投资发展等核心领域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
以某集团为例,不仅组织结构复杂,层次较多,而且由于实现多元化、跨地区、跨国别的经营战略,审计范围不仅涉及母公司,更有众多的子公司,控股单位及非独立法人需要审计,对于内审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英语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程序与方法所带来的风险
当前,某集团的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粗放而且审计能力较弱。在制度改革前,薪资水平都是依据公司岗位工资、公司级别工资的标准来确立的,工资受到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公司管理者、员工的思维模式。
另外内控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于内控评估工作一般都是从执行是否有效的角度上进行,而对于设计是否合理关注的较少,这与公司的内控审计的工作习惯、思维定式和职业技术水平等息息相关。他们认为制度设计与自己的工作范围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常常导致内控评估的深度不够,使得公司的员工不能够发现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五)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带来的风险
以某集团为例,集团内部的信息化还在更新换代,下属法人单位的系统不尽相同,用友软件、公司内部自己编写的ITS系统,海外公司的Oracle,DATEV,QUICKBOOK,XERO系统,这么多的系统会造成数据口径兼容性等一系列问题,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数据无法抓取,准确性无法保证。
二、公司审计质量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一)变革公司组织结构
1.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该加大独立董事的数量,减少内部董事的比例。独立董事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公司经理人的表现进行评价。独立董事会的存在是为了监督经理人,独立董事会的独立程度代表着公司愿意自愿披露公司信息的程度。
2.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在公司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指的就是完善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监事会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董事会的决策以及决策实行的程度和公司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董事会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可以听取监事会的意见。
3.建立经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取得的利润挂钩,因此会出现为了提高薪酬而保证财务报表,造成内部控制风险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经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在激励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通过契约的形式约束和监督经理人的行为。避免粉饰会计报表的风险。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为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更好的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工作的实践发展,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十分关键。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内部监管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内部监管机制主要指的是将良好的监督意识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传达和实践。而外部监管机制则需要借助专门的监督机构来执行,公司可以针对内部审计工作专门设立一个监督机构,从而使得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既可以接受公司内部的监督,同时还时刻被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所管控,这可以起到对公司的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督促作用,提升他们工作的认真度,从而尽可能的提升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对于监管机制的完善需要多方的配合和积极实践,如果仅仅依靠外部的监督机构,显然无法实现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这需要公司的每个员工树立良好的监督意识,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监督、部门与部门之间监督以及外部机构监督的良好的局面。除此之外,还要站在正确的监督角度上,积极对做好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核算范围以及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与培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内部控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改进,提升经营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司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注重增强全体员工和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员工能够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当前风险防范是公司实现目标、提升公司价值最为有效的途径,能够帮助公司快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加以揭露,以便采取措施改进。
(二)建设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和相对稳定的内部控制评估人员队伍,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评估人员要能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要能够熟悉和精通公司内控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公司还要注重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估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升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估工作质量。
(三)风险点与控制点相结合,完善内控制度
公司在开展评估工作的时候,要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估,能够根据评估的内控风险,查找在内控实施细则出现的控制点去防范。同时还要注重能够将风险点和控制点结合起来加以实施,这样能够确保防范重大内控风险,以便能够真正发挥内部控制评估的作用。对于内部控制评估方式,公司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将内部风险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使得这项工作能够贯穿到日常的生产与经营中,而不是采用集中式和突然式的方式去开展。同时还需要将各种内控评估与其他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与外部事务所的审计结合,这样可以在年度评估时把专业评估与其他检查工作纳入到公司的年度工作报告中,能够极大程度的减少内部控制中风险评估的重复性问题,提升评估作用的效率与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某集团正在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因此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运行效率与效果,使得公司能够及时掌握公司的营运情况,提供一个全面、及时和正确的信息,并且还能够实现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首先,要能够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结合,使得管理者当局能够意识到信息系统的修订工作,同时建立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信息系统。其次,公司的各个部门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供应链意识,要能够积极按照下级消费者的需求,去识别消费者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使其能够将顺利履行职责。第三,公司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会计和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得公司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加强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与协调。
(五)审计过程中抓住重点业务
某集团内部多法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想要对各个板块进行全面的审计不太现实,不仅难度大,而且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重点审计核心业务、风险大的业务并且调高审计频率,对于一般性的业务采取抽查等方式,节约资源,考虑“性价比”。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公司的工作机构,对于完善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现在的某集团来说,内部审计还没有发挥出增值提效的作用。因此,需要企业所有者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不断的积累,使内审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倩倩.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研究[D].南京大学,2017.
[2]陆开森.内部审计能够抑制哪一类高管腐败?[D].云南财经大学,2017.
[3]黄秋菊.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4]王孜.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5]贺婧.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相关性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6]侯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在职消费与经营绩效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7]郭军.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6.
[8]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2(01):76-84.
[9]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內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06):100-107.
[10]王鲁平,杨诗雯,段兴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4(24):91-99.
[11]郭巧玲.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12]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