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01-31胡兰兰
摘 要: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智慧的发展。文章从设计动脑动手的练习、设计动脑动口的练习以及注重创新与求真并重等几个方面,对培养学生数学一题多解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主要策略
一题多解,就是用多种方法和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活动。简言之,一题多解,就是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学中,有效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和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设计动脑、动手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动脑、动手的练习,引发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强化一题多解的意识。
如一年级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时,对于10的分合的教学,与其让学生计算2+8=? 3+7=?等,不如给出学生一个写计算式子的问题,如○+○=10,对于问题的算式的写法,不止一个,但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往往满足于一个,写出一个就认为问题解决了,如写出1+9=10,就左顾右盼,看其他学生苦苦思考,或者静等老师表扬,此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你还可以写出其他更多的算式吗?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想出更多的加法算式。学生们会写出许多个算式,如2+8=10、8+2=10、3+7=10、7+3=10等可以培養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发散思维能力。
再如《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时,对于“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是什么”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剪去一个角的方法的不同,而得到的图形不同的思路,而动手剪一剪,或者画一画,探讨出不同的结果(三种),从而既培养动脑、也培养动手的能力;三年级的“百分数的应用”时,可以设计诸如“一段公路2400公里,三天修了20%,修完这段路要多少天?”的问题,直接明确提出要求,最起码用三种方法解,解完后,分析、对比,哪个方法最简便?
一题多解的问题的设计,提高以问引思的含金量,也促使学生主动思维,创新思维,逐渐引导学生不拘泥于唯一的解法的局限,从而发散思维能力,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始终。
二、 设计动脑、动口的练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题多解的练习的设计,往往重视探讨的结果,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注重一题多解时,也需要在动脑、动口方面设计练习问题,促进学生既动脑、也动手,更动脑。
例如,对于数的比较的问题时,让学生反复做练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不如呈现给学生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 ○3 >40,对于这个填空题,显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学生们的答案却往往是唯一的,如填上4或者5等,就算完成了,而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填入一个数字就解决了问题的事,应引导学生思考:填入的数字,一定不是0,因为十位数上的数字不能是零,而且,个位数字是3比40的个位0大,所以十位数只需要是4或者比4大的数字,数字不能大于9,因为两位数的最高位是9,所以填入的数字大于等于4,小于等于9。如此练习,经常渗透,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动口、动脑的一题多解的运用,主要以动脑思考,找到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而动口,就是把解题的思路说出来,说出来具体的过程。动脑动口的练习,偏重于动口,当然,动脑是前提、是基础,动口是动脑的思维的结果和归宿。这种训练,有必要与小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给出问题后,明确要求——用多种方法求解,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实现全面整体提高之目的。
如教师提出问题:一条公路长2400 km,3天修了全长的20%,修完这条公路,需要多少天?问题提出后,教师先将学生分组,让每一组学生找出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先在组内交流,再在班级展示,最后看看哪个小组找出的方法多,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多的小组,叙述有条理的小组,给以“智慧组”的称号。
通过讨论交流,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做法:
解法一:3÷20%=15(天)
解法二:1÷(20%÷3)=1÷115=15(天)
解法三:3×(1÷20%)=3×5=15(天)
解法四:2400÷(2400×20%÷3)=2400÷(480÷3)=15(天)
解法五:2400÷(2400÷3×20%)=2400÷(800×20%)=15(天)
动口动脑的训练方式,还需要让学生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在讨论过程中,组员陈述,组长记录,从而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资源共享也互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的目的。
三、 注重创新与求真并重,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除了设计动脑动口、动脑动手的练习以外,还应该设计创新求真的问题,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并重,否则,仅仅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一题多解问题的设计,也缺少灵活性,缺乏训练的意义。因此,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面,创新与求实并重,才能突出一题多解的练习的意义。
(一) 掌握和巩固双基
一题多解的目的,通过设计活动,达到掌握双基、训练思维、拓宽思路、培养创造性学习的主体目标。其中,双基是目的,是基础,是一题多解的“重心”和“核心”。为此,一题多解的训练的设计,首先应注重双基的落实。
如上文提到的○+○=10的问题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这道练习题,主要是为了强化10的分合的学习,设计的目的是复习和巩固这个知识点,让学生熟练掌握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都可以合成10,从而,10的分合的知识得到强化和运用。endprint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为了突出知识为基础、基础知识的强化的目的,教师让学生注重一题多解,而不是拘泥于一个方法,并让学生说出方法和理由,从而在强化知识的同时,知识、技能、能力真正高度和谐、完美统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时间应限制
一题多解的练习,给出问题、明确要求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但应注意时间的限制问题,给学生的时间不能太短,因为太短的时间,不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时间太长,学生也容易疲劳,课堂出现“松动”现象。为此,在讨论的时间上应把握好“度”。
时间的限制,除了讨论的时间问题外,主要是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的时间“点”上,问题的设计应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主要目的,因此,一题多解的问题设计,应在新知识的强化、旧知识的复习时巧妙设计,与所学的知识巧妙联系。
如○+○=10的练习的设计,应在“10的分合”时,提出来,以强化课堂所学。而上文的修2400 km长的公路的问题,可以在单元复习或者章节复习时运用,对于○3>40的在○内填上符合条件的一位数的练习,在新授课中设计,不合时宜,而放在课后拓展训练时,更为合适,对于上文提到的长方形剪去一个角的问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想象,再動手亲自做做,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想,为此,课内外时间运用,都不容忽视。
(三) 练习设计需得当
一题多解的练习,要注意适用的层次,既要顾得上优生,也要兼顾学困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和启发性。如学习10的分合后,教师可以先提出:把10分为2份,有几种分法?哪几种?再提出○+○=10的问题,问题的引导,为这个一题多解练习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
一题多解的练习的融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开发解题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路漫漫其修远矣,我们应不断求索、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渐行渐远,教得高效,学生学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黄伟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4).
[2] 许占辉.开拓解题途径活跃解题思维——浅谈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36).
[3] 周洪伟.“一题多解”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作用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07).
[4] 丁维海.略论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5(06).
作者简介:
胡兰兰,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