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华烟云》姚木兰之“美”
2018-01-31何梅香
何梅香
摘 要 木兰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人物,她是中国儒道思想的理想结合,是中西文化的辩证统一。书中主人公姚木兰,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更兼具现代精神。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优点及人文思考,本文就木兰的容颜美、学识美、传统美、坚韧美和现代美五个方面,对这一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京华烟云》 姚木兰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京华烟云》是一部有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并不因此而成为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反而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也有哲学。林如斯说,它成为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她风姿绰约、清新高雅、恬静温柔、聪慧练达、勇敢坚强,同时又博爱、大度、淡然,既是“道家女儿”又是“儒家媳妇”,她是作者钟爱的理想女性。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1姚木兰人物性格
1.1传统的女性
在姚木兰身上,有道家的灵性和脱俗之美,但同时,作为曾家这个儒学之家的媳妇儿,她同时具备文静、娴熟、典雅、包容和传统之美。
木兰在管理大家庭上轻松容易,并且办事老练,因而她的才干发挥得很好,是大家庭的贤内助。在木兰的传统美中还要谈木兰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慈爱之心。木兰的一生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她的生活经历少有痛苦,但真切的痛苦也还是有的,那就是她痛失爱女。木兰对儿女的爱超越了她对自己人生的坚持,儿子的诞生使她对出外游玩的兴趣几乎消失,“母性的力量,把她降低到与普通妇女了无差异”,使她展现出“她真实的肉的人间世的一面了”,而女儿阿满的死,重伤了她的心,她默默无语,不问也不哭泣,只是决定为保护自己的家人,要隐居起来过简单而平静的日子。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或许没有雄心壮志,她们的思想或许狭隘,但她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来保护自己的家人,维护家庭平静。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没有什么不能放弃的自我需求。
1.2坚强的女性
“五四”运动爆发,姚木兰的女儿阿满在抗击军阀的游行中被枪杀,她悲痛欲绝,此时她是毫无政治意识的痛哭。幼时逃亡与家人失散、险些被人贩子拐卖惊慌后的镇定,哥哥暴卒时的震惊,爱女阿满死时的以泪洗面,得知曼妮等亲人的不幸悲痛寡言,展示了木兰的性格逐渐变得勇敢而坚韧。当她得知孔立夫由于写了几篇抨击军阀混战社会黑暗的文章而身陷图圄时,她毅然冒着生命和失贞的危险深入虎口,凭借着胆识和魄力成功地营救出孔立夫。当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她深知“国若不存,家有何用”,因此她并没有逃避退缩,而是用超乎寻常的凛然与坚强将唯一的儿子送上抗日战场。自己也在向内地逃亡中沿途收留、帮助孤儿,最后溶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自此,木兰的精神和思想不再局限于道家的顺乎自然,已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变得勇敢而坚韧,思想升华到崇高,因而人物形象更加地充实而完美。
1.3思想解放的新女性
姚木兰作为道家女,又为儒家媳,她的身上结合了儒道两家文化精神的精华,并兼具现代精神,这一点是贯穿整部小说之中的。她接受新思想、新教育,还有现代文化对于爱情的理解的我行我素和面对传统观念束缚的果敢,是一個有独立主见的人。
在木兰小时候,即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各地流行新思想,百日维新的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已流传到人民大众中去,姚思安就从当时流行的报纸杂志上吸收了新思想。而姚体仁欺负木兰姐妹俩,使木兰更喜欢姚思安谈论的“新时代的女子”的话题,而一些西洋观念如天足不裹脚、男女平等、现代教育等问题也进入了木兰的头脑。她的解放思想还表现在她反礼俗、任人性之自然的一些举动上。清末民国初,女子唱京戏,吹口哨,逛公园,进馆子,看电影,仍被礼俗视为“不正经”。木兰不受此约束,在她小时候,受父亲姚思安的道家思想熏陶,唱京戏,吹口哨。成家以后,不顾公公的反对,常和丈夫一起逛公园、进馆子、看电影,甚至当自己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时,还和小弟、小妹一起放风筝,显示了超俗之美。
2分析姚木兰思想性格的成因
2.1父亲的影响和木兰幼年的经历,使她成为“道家的女儿”
2.1.1父亲的影响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安适悠闲的生活方式,追求人生的永恒和自我解脱,偏爱自然、自由。作品中姚思安和姚木兰是道家思想的典型。姚思安是木兰的父亲,他是个“现代的庄子”。他身为富商,家财百万,却对生意和赚钱兴味索然,对日常俗务也不太关心,一心追求道家的虚静超脱。为此,他离家外出游历十年,到大自然中去找“自我”。姚木兰自小耳濡目染,父亲顺应天命的道家思想在木兰心中形成了深刻影响。木兰在道家思想熏陶下成长,她相信命运,顺乎自然,胸怀豁达,淡薄名利,酷爱自由,喜欢亲近大自然。道家主张一切顺乎自然,庄子认为,顺从自然本性,自然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的幸福。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因而,虽然她所嫁并非自己的最爱,却能坦然地接受这命定的婚事,很快从痛苦中求得心灵的平衡。
姚恩安在当时流行的报刊、杂志、书本上吸收了光绪维新以来的新思想,和一些西洋观念,决定要把木兰教养成新式的女孩子。他让木兰读林琴南的汉译西洋小说,并跟木兰讨论男女平等、现代教育等问题。因为父亲的坚持,木兰是一双天足。
2.1.2幼年经历的影响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童年经历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人在孩提时代的经历,对性格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木兰不仅“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而且相信人的整个命运都是自己无可支配的。除了父亲给她的影响外,她自己的遭遇也使他深信这一点。姚家全家离京逃难之际,“木兰在选择车辆时,不是看着骡子好坏,而是取决于骡夫的样子”,这个偶然的选择竞招致不久木兰与家人的失散以至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来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有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瘦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一生也就不同了。”她险些被卖,巧遇父亲的知交曾文璞并得以相救。这时,木兰的命运似乎就同曾家连结起来了。面对即将与荪亚订婚的现实,她记起了还都是孩子的时候与荪亚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命运真是把他们俩撮合在一块了!好多不由人作主的事情发生、演变,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运的婚姻!” 曾与木兰小时候一起被拐的暗香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来到了曾家给木兰作佣人,这再次印证了“一切都是天命,天命一定,谁也逃不过的”。这对木兰来说无疑是又一次命运的震动,使她坚信“万事由天命,我的一生都是这样儿。”endprint
2.2母亲的影响,使她成为“儒家的媳妇”
木兰在接受父亲给她的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母亲给予她的世俗豹智慧。母亲姚太太是个本分的贤妻良母。严厉的母亲给了木兰传统的教育,使姚木兰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如节俭、勤劳、端庄、知书、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剪裁、缝纫等。她作为女儿媳妇,孝敬父母、公婆;作为妻子,她宽宏大量,从不嫉妒;作为家庭的成员,她对上对下谦谦有理,与人和睦相处。在木兰的身上深深地保留了传统妇德。嫁人曾家,她又在公公那里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盡管荪亚并非是她最为理想的伴侣,但是结婚之后,她努力发掘丈夫身上的优点,这使他们自始至终相知相守,心心相印,婚姻生活美满幸福。
2.3教育以及时代、社会环境使她成为现代的女性
姚思安的朋友傅增湘,给木兰带来的影响是更大的。傅增湘本人就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又娶了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太太,因此,他们夫妻热心于民众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当他们在天津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时,由于傅姚两家的友情,木兰就进入了政府办的第一个女子学校求学,成为第一批蒙受女子教育运动利益的一个新时代女子。正因为木兰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要比同时期的女子要强很多,具有很强的主动意识。她愿意并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能为人生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对于爱情,她虽然接受了现实的婚姻,但她并没有就此抹去心中对孔立夫的爱,当孔立夫遇到困难时,她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身入虎穴,拯救心中的爱人,这一点虽表现出传统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但更多地也包含了她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具有的对爱情一种抛弃传统观念束缚的果敢,而这一切,在木兰行来,也是坦荡荡的,她对立夫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在她、荪亚、立夫、莫愁四人之间,她把对立夫的情感处理得理性而到位。
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极大的制约作用。姚木兰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北京。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衰微,列强入侵。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碰撞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子,既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又晕眩于新时代的漩涡,还经受着乱世的社会动荡带来的苦痛。小说中提到一个绰号“马祖婆”的牛太太见到木兰莫愁姐妹时说的那段话反映出了那时期妇女观的复杂。
姚木兰,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长成一个成熟而智慧的少妇,后来由于战乱变为村妇,最后投身到社会洪流,成为一个普通妇女。这是姚木兰的成长历程。姚木兰既是道家女,又是儒家媳,既有东方女性的文静、典雅和包容,又有西方女性的活泼、大方、自由和个性。木兰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人物,她是中国儒道思想的理想结合。是中西文化的辩证统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