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社交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2018-01-31黄蕾蕾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提高,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成人在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而这种能力从幼儿时期便可人为地加以塑造。如今,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原生家庭父母个性因素;社会竞争状態下幼儿的孤立;由于上一辈亲属抚养造成的过度干预导致的幼儿交往能力弱化以及独生子女的交往问题。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应做的是消除他们交往的障碍,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氛围,通过家庭教育、同伴间游戏等方式,逐步提高幼儿社交的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家庭教育;游戏
一、 问题提出
幼儿的社交即是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过程中,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这其中,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与老师和同伴相处,也能学习到表达和沟通的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尤其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长辈又对其言听计从,沟通和谈判的能力较少得到锻炼,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不乐于分享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
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合作与分享意识较差
目前的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现象是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无法顾及同伴的感受,也很少关心他人。合作与分享意识差,一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书籍被其他小朋友拿走,或者需求没有被满足,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二) 冷漠、退缩、不合作行为
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不合群,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交往的兴趣,出现退缩、冷漠、压抑等行为表现。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向老师主动表达需求,有交往的意识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喜欢独自玩耍或呆在一边,同伴来接近自己也是拒绝的态度,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部分幼儿处在探索社交行为的初期,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很可能导致自闭症等更加严重的问题。
(三) 攻击性行为
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干预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急躁易怒的情绪和性格,极不利于健康的成长。而被攻击幼儿则更容易出现自卑、压抑和退缩情绪,更加抗拒社交。
二、 幼儿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一) 性格遗传因素
在幼儿园通常有少数幼儿不爱说话,性格孤僻、从不参与社交的幼儿,有患有社交恐惧症甚至自闭症的可能。目前认为自闭症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主要致病因素。自闭症孩子双亲的人格特征也常见冷淡、刻板、敏感、焦虑、谈话专断、固执、缺乏言语交流、很少发展友谊等。
(二)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基于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上一辈的教养态度与方法,无论是过分保护、溺爱还是粗暴、严厉管教等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1. 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有求必应,必将强化孩子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一旦进入到家庭以外的环境中,在家里可以得到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内心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心理落差极大,由于没有习得礼让分享的模式与感受,易与同伴产生冲突,无法建立有效的社交渠道,因此抗拒与同伴的交往。
2. 粗暴和严厉的教养方式,易使幼儿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有的幼儿通过模仿习得家长的行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拒绝与其交往。在幼儿遭受多次拒绝后,为同伴所拒绝,幼儿可能失去许多学习、形成良好行为品德和社会交往所需社交技能的机会,可能对其社会化过程和水平造成较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3.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和行为习惯考虑,限制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孩子的交往范围变得狭窄,缺乏了学习如何与不同类型幼儿相处的机会,也就不可能养成孩子独立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孩子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和集体中,就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厌恶和害怕集体生活,变得不愿与人交往。
(三) 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授课形式也是以教师主导课堂,只有少数幼儿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社交能力锻炼的机会偏少。幼儿园内环境较单纯,缺乏对真实社会的接触,也无法真正提高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由于社会治安等原因,出于对幼儿的保护,也不宜过早让幼儿在无保护的状态下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环境。
三、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一)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树立幼儿自信
1. 改变“溺爱”或“严厉”的管教方式,平等对待幼儿。让幼儿懂得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差别,控制不合理需求。逐渐习得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的行为模式,并将其转化到日常生活活动中,从而改变孩子“自我中心”不会交往的现状;家长更要做到公正以及言行一致,并协助创设社交场景,经常邀请幼儿同伴来家里参与群体活动,从中使幼儿学会分享与沟通的社交能力。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产生冲突时,家长要能够进行必要的干预,发表合理、公正的意见,并启发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2. 不打骂孩子,以适当表扬为主,提高自信心。来自父母的评价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善于发现不合群幼儿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不合群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提高交往自信心。
(二) 在园教学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1.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教授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克服社交障碍的途径。教师运用教材、课件、小故事等方式,让幼儿正确认识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合作。此外,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社交的乐趣。其中角色扮演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儿童“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如“娃娃家”、“医院”、“超市”、“餐厅”等区域中,幼儿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学习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体育游戏“穿大鞋比赛”就是这样一种让幼儿体会到合作重要性的游戏。
2.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蕴藏着锻炼及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教师也应在各个领域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在园生活中的情景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在喝水、上厕所、吃饭、睡觉等情景中,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发挥幼儿良好的谦让品质,激发幼儿交往的内在动机。
(三) 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家庭、幼儿园合作,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重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共同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良好家庭环境。教师和家长及时沟通,根据幼儿在园表现和个性特点,发现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互相配合发现并引导幼儿克服社交障碍。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获得自信和自尊,发展成为积极、乐观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第1期.
[2]王静慧.幼儿社交能力怎样炼成.《中国教育报》,2012 年5月6日第003版.
[3]张晓会.探讨家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学周刊》,2015年第9期.
作者简介:
黄蕾蕾,天津市,南开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