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角色创新营销策略
2018-01-31胡彦峰
摘 要:日本动漫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曾凭借“用好角色演好故事”的创作理念,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些动漫作品中,出现了大批为日本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的角色。2008年以来,日本动漫市场的规模始终保持在2000亿日元以上是全球的第一大动漫出口国。笔者认为,日本动漫角色“哆啦A梦”影响了中国一代代青年,在日本众多动漫角色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在日本“二次元”经济时代,动漫角色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成为新的经济业态的一种,并凸显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
关键词:日本动漫;哆啦A梦;营销策略;新传媒
作者简介:胡彦峰(1992.10-),女,山西省阳泉市人,黑龙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1.前言
“哆啦A夢”漫画叙述了一只来自22世纪的猫型机器人,受主人野比世修的托付回到20世纪,用自己的百宝箱和各种工具,来帮助小学生野比大雄,以及生活中发生的轻松幽默、搞笑感人的故事。原作者的后继者仍然对该作品进行不断创作,截止到2015年10月,这部TV版短篇动画已经更新到2577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内到外,对“哆啦A梦”这一动漫角色商品化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其中值得借鉴学习的成分。
2.从内涵催生动漫产业链延伸
韩若冰教授曾定义“动漫角色商品化”为:将动漫作品中的知名角色用于商品或服务上,当消费者因为该动漫知名角色所包含的内在价值或特定的意义而购买时,动漫角色会实现从“形象价值”到“符号价值”的转换。可以说,各类动漫角色商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了动漫角色众多衍生品,派生出众多动漫角色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具体到“哆啦A梦”这一形象,动画片第一次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展现真实的家庭场景和实际生活,加之日本动漫特有的表现张力,不仅引起了日本孩子们的共鸣,甚至在全世界掀起一阵“小叮当”热,扩大了日本动漫的国际影响力。
3.多渠道多平台聚合传播效果
动漫角色消费市场凭借其本身的相互交融,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哆啦A梦”的人物形象通过书店、电视和电影屏幕,让全世界的“动漫迷”们切身感受到了友情的重要,同时体验到了怀旧童年的温暖。
“哆啦A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87年。该动漫角色进入中国市场,正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之时,这部动画片陪伴了中国第一批独生子的成长。其中登场的众多人物,比如大雄、静香、冈田武、小夫等被刻画得栩栩如生。2006年,《大雄的恐龙2006》在中国上映,成为第一部在中国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哆啦A梦”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令人震惊,这与多渠道多平台推进挖掘这一角色是分不开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1979年《哆啦A梦》系列动画片在日本朝日电视台播出后,影响迅速波及到海外。1992年系列动画片开始在东南也和南美各地上映。2002年“哆啦A梦”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英雄”。鉴于“哆啦A梦”在世界上的极大反响,日本政府决定授予其“动画文化大使”这一称号。2013年,“哆啦A梦”成为首位东京申奥特殊大使,通过ACG的正能量激发与鼓舞更多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突出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文化影响力。这些剧场版电影仅仅从在日本十亿的票房收入就可以看出,该系列电影给投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4.借力新媒体进行市场细分
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日本动漫角色商品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笔者认为,其商品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4.1女性作品逐渐出现,“宅萌废”的特点日益显著。以“怀旧、可爱”为卖点、面向25到30岁成年女性的、以动漫角色为题材的上百种商品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女性”经济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
4.2加大动漫角色的广告效用。尤其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东京宣传片,更是凸显了动漫角色广告利用的广阔前景。
4.3日益面向高龄群体。随着日本少子化现象日益严峻,动画衍生品市场也随之将销售目标定位于成年人。从《你的名字》等动漫电影的全球热播,也可以看出日本动漫角色商品化正在加速向成人化转型,这也必然会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效能。
5.结语
在推进动漫角色创新营销方面,日本从内涵、路径、前景三方面入手,借助多种渠道,为自己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哆啦A梦”这一动漫角色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因而成功进军世界市场。为了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实现日本动漫角色商品化的有益经验,努力制作充满民族特色的、高质量的动画精品,甚至可以通过吸收日本动画形象塑造方面的长处,打造我国自己的典型动画形象。我们相信,通过借鉴“他山之石”,结合本民族特点,我们也可以创作出像“哆啦A梦”一样闻名世界的中国动画形象,最终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岡崎茂生.卓越设计让品牌有形[J].艺饰,2017(09).
[2]韩若冰.日本动漫角色与角色消费研究[C].博士学位论文.2015(05)
[3]常凤霞,张志宇,苏锋.“哆啦A梦”动画形象成功塑造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