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售式破产重整增加地方金融风险
2018-01-31王照洪
王照洪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及新破产法的颁布,越来越多企业走上破产重整道路,其中大部分属于出售式破产重整,即剥离并出售企业尚有经营价值的优质资产,出售价款及剩余资产拍卖所得用于支付费用、缴纳税款、清偿债务等。虽然出售式破产重整在降低社会负面影响、提高一般债权人受偿率等方面要优于直接破产清算,但带来的金融风险亦不容忽视。
一、涉及金融风险
一是区域不良贷款将迅速攀升。能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企业前期大多属于优质民营企业,是各金融机构争相支持的对象,往往涉及多家金融机构大量贷款。一旦企业破产,涉贷金融机构势必将资产下划至不良等级,区域不良贷款短期内将迅速攀升,以致风险集中暴露。
二是民间借贷增加不确定性。破产重整企业通常有体量不小的民间借贷,包括但不限于小贷公司、财富公司、关联企业等。此类融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事先很难全面掌握,事后容易喷涌而出,大大增加了债权人受偿金额不确定性,影响金融稳定。
三是追偿保证人或引发连锁破产。若破产企业存在连带责任保证人,债权人将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追偿。在债务量大且保证人单一的情况下,保证人有可能因偿还保证债务导致自身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四是实体资金或将更加紧张。企业破产造成大额不良资产,相关金融机构上级行在严厉问责的同时将进一步上收部分贷款审批权限并要求当地分支机构加大潜在风险排查力度,无形中提高了区域内其他企业融资或转续贷门槛,或将加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资金面紧张度。
五是意欲逃废债企业可能恶意破产。由于新破产法仅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进行重整。并未明确企业申请破产的具体标准,使得破产准入门槛较低,让逃废债有可趁之机。一旦逃废债式破产成为风气,将极大恶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影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议与对策
一是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逃废债,谨防恶意破产。建议将打击逃废债范围扩大到事前、事中,提倡债权人提供证据举报债务人,相关部门应对前期出现逃废倾向的单位、个人进行警示、威慑以及一定限制,将逃废债风险防患于未然。加大打击宣传力度、拓宽逃废债惩治渠道,逐步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打击体系,在全社会形成逃废债打击严厉,成本高昂,代价惨痛的认识,让逃废债成为不敢触碰的高压线。
二是金融机构应提高风险前瞻性,防范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应科学评估企业发展前景,前移金融服务触角,密切跟踪企业发展趋势,增加对企业高增值低风险业务支持,限制其盲目扩张投资。对于在多家金融机构融资且融资规模较大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及时成立债委会,定期加强沟通,减少对企业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应避免在企业发展前景乐观时蜂拥而至过度授信,在企业进入困境时雪上加霜集体断贷。提倡培养中小企业客户忠诚度,与少数银行建立良好的长期专一融资关系,减少因多家金融机构集中行为导致的顺周期性效应。
三是金融办应关注小贷公司交易,及时提示风险。小贷公司融资不显示在信用报告中,贷款人不能明确知晓借款人是否在其他小贷公司进行融资。金融办应及时按借款人分类汇总辖内小贷公司贷款、不良贷款,将风险适时反馈给小贷公司;并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将上述收集的信息共享至辖内各商业银行,提示相关风险,减少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弥补信用报告不完善的缺陷,从整体上降低辖内金融风险。
四是地方政府应合理干预,平衡保障各方利益。大部分企业破产重整是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完成的。对于有救助价值的企业,地方政府在其陷入困境初期应积极合理开展救助,例如提供转贷基金、收储减贷等,适当帮扶企业或许能避免破产。重整期间应注重保障债权人利益,在破产企业管理人的组成中适当加入主要债权人,允许债权人参与重整的制定和磋商,提升重整的公正性、合理性。同时,要为破产企业积极争取税收优惠。现行税法主要立足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企业,尚未针对企业重整颁布特别规定,某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重整的目标和措施存在冲突,地方政府應与税务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平衡保障各方利益。
五是人民银行应培育社会征信机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现有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涵盖了大部分持牌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及部分企业和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时形成的负责,但随着经济金融发展的深化,无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等融资金额占比不断提升。人民银行应培育社会征信机构,引导其重点采集无牌金融机构相关信贷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形成互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