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问题分析
2018-01-31杨留华
杨留华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亚洲各相关国家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我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带动他国经济及贸易发展的大国精神。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在此基础上,以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解析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的潜力,并分析了影响贸易流通的各项因素,针对“双赢”局面的形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目的在于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落实,及各亚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一带一路” 农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农产品贸易逐渐拓展到了世界范围内,有效解决了部分国家土地资源紧缺、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依托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进一步提高了亚洲各国农产品贸易的便利性。但受贸易保护主义及国内贸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排除各影响因素,是亚洲各国及本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于2015年3月28日被首次提出。该战略提出的目的在于,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实现商业及贸易的流通,以形成亚洲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新常态,提高各国的整体实力及国际地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亚洲各个国家农产品的贸易及流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在该经济带沿线的各个国家,均可实现对优质产能的分享,实现贸易、政策以及人心的相互沟通。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部分国家,均为农产品大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近些年来,亚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量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由于该战略的实施时间较短,各相关政策等仍不成熟,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亚洲各国在农产品贸易及流通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分析导致各国之间贸易量无法提高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各国家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使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是确保“一带一路”伟大战略能够顺利实现的基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各个国家需要关注的重点事项。
三、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影响因素假设及实证分析
(一)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影响因素假设
从贸易保护主义、国内贸易条件以及市场结构3个角度出发,针对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影响因素,提出了3种假设:
1.贸易保护因素。假设[1]:贸易保护主义是阻碍“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各国农产品贸易与流通的主要因素。
分析:贸易保护主义指一国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采用多种手段及借口限制其他国家对本国的产品出口过程的一种行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印度对我国所实性的“强制检验”制度,即属于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通过对该制度实施后我国对印农产品贸易情况的观察发现,贸易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与贸易模式不合理存在一定联系。实现绿色贸易及贸易互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国内贸易条件。假设:利用国内贸易优势,能够达到提高产内产品出口量的目的。
分析: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特点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均具有不同的贸易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国内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量,使贸易顺差得以实现。
3.市场结构因素。假设:市场结构是否能实现互补,是决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双边农产品贸易及流通量是否能够提升的主要因素。
分析:从市场结构方面看,不同的国家农产品市场结构不同。例如:中国人多地少,因此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相对而言,俄罗斯地广人稀,在种植小麦方面,优势较为显著。两者如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内,建立起优质的双边贸易合作环境,使各自的市场结构实现互补。对“双赢”局面的形成,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模型的建立
1.模型变量的选择。本实证模型所选择的变量,包括规模变量、市场结构及贸易政策3种:(1)规模变量: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以GDP表示)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特点2项指标,即国内贸易条件[2]。(2)市场结构:以亚洲各国家国内市各农产品的占有率为代表数据。(3)贸易政策:以贸易保护政策等为主。
2.模型的建立。基于各影响因素假设,建立了引力模型方程如下:
InX=C+a1InGDP+a2InGDP+a3InPOP+a4InPOP+a5InCA+ a6InCA+a8APEC+a9FTA
该方程中,不同变量所代表的含义不同。X代表被解释变量。GDP代表某国经济总量。POP代表最高农产品占有率。CA代表某国农产品生产面积。APEC为虚拟变量。FTA为贸易政策因素。
3.樣本的选取。(1)样本选取:选择“一带一路”范围内的亚洲国家共37个作为样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农产品贸易及流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选取依据:所选择国家均为亚洲“一带一路”范围内的农产品大国,农产品贸易比重占国内总贸易比重均在92%以上[3]。
4.平稳性检验方法及结果。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样本国家的面板数据作为平稳性检验的主要数据,以GDP及国内人口等变量作为主要变量,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以GDP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特点为代表的“国内贸易条件”均为分平稳序列。POP同样为非平稳序列。
5.协整检验方法及结果。针对非平稳序列的原序列进行了检测,得到结果如下:Kao检验提示,各变量对比,ADF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来假设,协整检验通过。表明本文所选择的各个样本变量均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endprint
6.回归分析方法及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贸易保护因素、国内贸易条件以及恒定市场份额,均属于影响亚洲各国农产品贸易及流通的主要因素。单独分析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局面可以发现:(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GDP与贸易额正相关:中国GDP每增加1%,中国贸易额的增加量将达到0.6574%。其他国家GDP每增加1%,中国贸易额的增加量将达到0.650%。(2)贸易保护与贸易额负相关: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过每增加1%,中国的贸易额将减少0.4852%。(3)如两国的农产品能够实现互补,两国的贸易量均会显著提升。
可以看出,提高国家GDP、提高自身经济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互补性、实现市场结构的互补,均能够达到提高“一带一路”战略下各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及流通水平的目的。
四、提高“一带一路”战略下各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及流通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贸易模式
针对由贸易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农产品贸易及流通率低的问题,应通过优化贸易模式的方法,使之得到解决。具体如下:
1.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有量。近些年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调查显示,2016年1年中,亚洲各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74.2%,并逐渐成为了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4]。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在于实现对本国优质贸易的保护,但如本国缺乏该类产品,保护力度则通常会有所下降。中國、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等,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以上述国家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农产品贸易出口的敲门砖,达到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例如:可适当增加蔬菜的生产量,建立蔬菜产品保险以及包装体系,鼓励水产品养殖,在保证国内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将剩余产品出口,以提高相应亚洲国家农产品的出口量。
2.实现绿色贸易。绿色贸易为国际产品贸易的主要发展方向,贸易保护主义中,大部分国家拒绝接受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的理由,均为“环保质量不达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及个人,均存在着环保意识差的问题,多数农产品均为三无产品,出口极为困难。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国内农产品滞销,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对此,存在上述问题的亚洲各国,应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将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作为主要生产方向,以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
实证分析发现,国内贸易条件是影响农产品贸易与流通量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正相关。优化产品结构,是优化国内贸易条件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亚洲各国农产品贸易水平的主要途径:
1.优化水产品结构。我国海域辽阔,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发展水产品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就我国国内而言,截至到2013年,国家新建的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数量已经达到了1131家,水产品生产总量达到了6172万吨。至2016年末为止,我国水产品的生产量仍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个亚洲国家水产品进口额的调查发现,2016年1年中,部分国家的进口额最高已达96.06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了13.52%的比例[5]。为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个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水平,亚洲国家内部,应努力实现水产品互补。对外则应在考虑其他国家水产品生产的不足的基础上展开贸易,以在提高双边贸易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国际贸易水平。
2.提高纺织类产品的占有量。纺织业属于农业的衍生产业,布匹的生产等,对棉花的需求量较高。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进步,2016年,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7460公顷,总产量突破了2015年的587万吨,达到了660万吨,国内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巨面膜。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棉花生产行业逐渐将发展眼光转移到了国外。2016年,我国的棉花出口量为37.0万吨,消耗库存比例达66.68%。除中国外,“一带一路”沿线的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同样为棉花生产大国。通过对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特点的观察可以发现,两国纺织品的互补指数高达298,可见,“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在棉花贸易方面,贸易量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各国应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了解其他国家的纺织类产品生产特点。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适当增加某一类纺织品的生产量,以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量,能够得到共同的提升。
(三)优化市场结构
优化市场结构,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范围内,建立不同的贸易板块,对于市场结构的优化,以及亚洲各国家贸易量的共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如下:
1.中亚五国市场。中亚五国位于亚洲大陆腹地,现已建成交通线路共87条,交通相对便利。对比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存在人口基数大,人均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可着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及水产品等,提高国家的贸易水平。在考虑中亚五国中其他国家优势的基础上,棉花以及活动物等,可以以进口的方式获取资源,以降低自身的劳动成本,促进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2.俄罗斯贸易市场。我国与俄罗斯接壤,且交通便利,农产品运输距离短,成本低,产品进出口所受限制较小。就俄罗斯的农产品生产特点来看,受国家气候特点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农田均呈荒废的状态,不具有生产及农作物种植能力。因此该国以蔬菜及水果为主的多数农产品均需要通过进口的方式获得。2016年,俄罗斯的蔬菜进口率为88.8%、水果进口率50.8%,鱼类进口率65.5%。考虑俄罗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特点,我国可进一步增加水果及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量,作为对俄罗斯的主要出口产品。同时,减少小麦的生产量,由俄罗斯进口,以形成双赢的局面。
3.印度贸易市场。印度具有土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国耕地面积为2.97亿公顷,净播种面积为1.04亿公顷。可见,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在耕地面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气候条件的角度看,印度气候的变化程度较大,但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过大的影响。目前,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竞争较为严重,印度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一度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对此,中国应加强与印度的谈判,使两国达成一致,以使“双赢”的局面得以形成。
五、结论
综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亚洲国家应积极抓住机会,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之提供的便利条件,深入分析本国与其他国家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其他国家之间,实现市场互补,以为两国贸易“双赢”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中国应充分体现大国的包容性,通过谈判等方法,与其他亚洲国家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龙江.“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亚农业边境贸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7):5-6.
[2]许振宝,李哲敏.“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探析[J].世界农业,2016,(08):192-196.
[3]张侃,郭雪萌.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6,(05):34-35.
[4]薛振莉.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的互补及发展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09):104-107.
[5]耿晔强,张碧玮.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农产品贸易关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04):109-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