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及对策研究
2018-01-31袁晓文
袁晓文
摘 要: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论文从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入手,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
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的逐步开展也拓宽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渠道。现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和地区,就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应對措施进行探索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一)对口招生模式
教育部门或高职院校单独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高考招生,考试采取3+X的方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综合专业课一科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两科。学生可以考入高职或者本科院校,入学后一般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统一教学、统一管理。
(二)“3+2”分段贯通模式
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联合办学,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三年中职课程后,不用参加统一组织的高考,直接或者通过高职学院组织的入学测试,升入高职学院对口专业就读,成绩合格后毕业,授予专科类高职教育毕业证书。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籍上前三年按照中职管理,后两年按照高职管理,五年学业期满,成绩合格后毕业,授予专科类高职教育毕业证书。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样化的招生考试方式,已经比较好地构建了中高职“立交桥”,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深层次衔接
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仅是确保了学制、升学渠道上有衔接,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中职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型人才。实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相当比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中职高职各自为政,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和相应的职业标准。
(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化设计
虽然中高职院校在衔接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衔接和沟通机制,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重复、课程体系脱节、职业技能倒挂等问题。中高职学校往往各自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专业,由于对应的院校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体系。以大连电子学校的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学校与省内3个高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课程、教材、评价却各不相同。
(三)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监控
中高职衔接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等方面也缺乏有效融合,教学资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就业信息、教学成果都没能实现共享,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组织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没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和规范管理。
三、中高职衔接实施的对策
中高职衔接不只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方式和通道,不只是“学历衔接”,不只单纯地解决学历提升,更多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建设和衔接。
(一)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保障运行机制
单纯依靠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不能有效突破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中高职衔接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行业指导作用,对中高职衔接进行系统的发展规划和全面的统筹管理。激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维护中高职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动态平衡,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别、标准和数量。强调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带动中职院校做好全方位的改革衔接,真正做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联动,协同促进中高职衔接健康有序发展。
(二)理清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源头,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中高职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也有层次性的差别。中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工作一线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双目标性”,即就业目标和升学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基础,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保持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的一致性,落实人才培养规格。
(三)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的最终落脚点在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在课程设置和衔接过程中,要坚持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原则,中高职院校要共同合作,整体设计教学计划,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学分、实践教学统一安排。中高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但各有侧重点,要依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和典型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融合,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要进行重组,界定好中高职各完成的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断档、不遗漏。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其中专业核心课是难点。公共基础课的设计,中职阶段主要依据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来执行,但应考虑为升入高职学习打基础。高职教育要在坚持功能文化的前提下注意学生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都应当以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基础,中职阶段要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练习,特别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高职阶段则应当适当考虑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专业能力方面侧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笑平.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4.
[2]吴晋.中、高职教育衔接政策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45.
[3]刘育峰.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加油,2002(10):89.
[4]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05):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