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
2018-01-31许长鸣秦小舒何劲鹏
许长鸣+秦小舒+何劲鹏
摘 要: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很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厘清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体育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1)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2)加速建设体育中心城市;3)重视发展社区体育组织;4)培育城市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城市群;体育产业;社区体育组织;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 80-052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Sports industry,as a new green industry,fits well with the goal of new urbanization.This research set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new urbanization,analyze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urbanization,including:1) to cultivate sports talents;2)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entral cities;3)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4) to cultivate sports city cultural atmosphere.
Keywords: urbanization;new urbanization;urban agglomeration;sports industry;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 sports culture;sports central city;sports talents training; sports culture
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较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体育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展开论述。
1 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简单概括就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进而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近10年间,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52.6%,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达65个,成为世界上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最多的国家 [1]。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1万9 000亿元,人均收入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体 [2]。可以说,中国城镇化进程不仅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于中国城市的建设和生活空间的拓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少地区出现了“冒进”现象,造成大中城市盲目扩张,城市化进程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内涵建设,最终导致在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盲目扩张的过程中,忽略了城市生态空间的协同和持续发展 [3]。厉以宁认为,“城镇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中国的城镇化就是先进行工业化的发达市场国家的城市化模式” [4],以至于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国传统的城镇化先后进行了产业和城市的双转型。
所谓的新型城镇化就是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即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以人為本的发展理念,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那么,要实现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必须做到3点:1)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同发展转变;2)由数量增长型城镇向质量提升型城镇转变;3)由少数人先富型城镇向共同富裕型城镇转变 [5]。另外,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还要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首先,实现以人为本,解决城镇人群需求的特殊性问题;其次,依靠科学发展观,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最后,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总之,要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布局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空间,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一体化格局。
2 体育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主要在于在大规模城镇化的基础上,要求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协同发展的变革过程。简言之,就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生态空间进行重构,使城市群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城市是人口聚集的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相关研究统计预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到2020年,中国城镇覆盖率将达到75% [6]。研究[7]表明,当城镇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则达100%。体育产业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态与民族活力,城市文明更依赖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以其做基础,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8]。
其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建设将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城市群面积仅为21.78%,却承载着全国48.99%的总人口和78.78%的经济总量[9]。那么,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群数量逐渐增多,随之,人口数量的密集度将剧增。而人的体育需求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城市群的增加会促进人们的体育需求,尤其是对体育健康产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需求。从产业属性看,体育健康产业与体育竞赛表演业都属于体育服务业;但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比例中,体育用品业占79%,体育服务业仅占21%,而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占到了70%,体育用品仅占30% [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对城市群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endprint
最后,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可通过转移就业增加其经济收入,进而提升消费能力,这是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国外有关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体育产业发展越为成熟。以我国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 000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比例的30%[11];而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的京津冀城市群,其体育产业的规模和质量都呈现出稳步的增长态势 [12]。这表明体育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初见成效。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
体育产业涉及体育、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有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做支撑。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表明,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13];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配以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可采取高校、培训机构、企业相结合的方式。高校主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与体育企业合作开设体育产业综合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管理知识和体育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例如,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某一项目,开展短期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通过聘请体育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定期对学生开展知识培训或专题讲座,体育企业针对公司的业务,让学生参与体育产业项目的组织、规划和策划,而培训机构也可利用其课程集中、高效的特点,通过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以产业的前沿知识和实用技能对特定人员进行培训。对于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加大体育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及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从我国国情出发,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仍在高校,因此,应重点加强相关高校学科和师资建设。加大力度促进学科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学科理论建设。加强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学科内容、管理体制方面的建设。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和助手组成的梯队体系,这是体育产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另外,可通过课题和学术活动等促进学科建设,建立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支持其提高学历或参与国内外进修。同时,广纳贤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3.2 加速建设体育中心城市
体育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体育生态、体育事务和体育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类城市 [14]。它们既是体育生态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节点城市,也是在体育文化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体育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积累。例如,欧美一些因著名体育赛事和俱乐部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很多拥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在现代社会, 体育赛事和俱乐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在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由于体育产业不仅有着显著的“名片”效应,同时具备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力强、附加值高等特征,因而,区域体育中心城市能够利用其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同时带动整个区域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体育运动的品牌和集群效应。因此,应全力打造区域体育中心城市,加强城市相关规划的制订和基础设施建设,把城市重点体育项目的培育与建设嵌入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之中;但打造区域体育中心城市,应充分考虑体育产业与城市主题的契合度,重点打造符合城市优势的体育品牌,构建相应的体育文化和配套产业体系,结合城市体育传统和经济实力,引进和推广相关体育项目。加强相关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加强投融资支持力度,加速形成成熟的由俱乐部、运动协会等构成的赛事运行体系。可借鉴伦敦发展体育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利用已有超大型城市的独特优势,率先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以超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体育产业城市圈。例如,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形成长三角区域体育城市圈,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形成珠三角区域体育城市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形成环渤海区域体育城市圈。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城市圈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以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支撑,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扩散作用,在全力打造区域体育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向周边城市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体育中心城市辐射圈,促进区域多层次体育产业的联动发展。但在建设体育中心城市的同时需要解决3个问题:第一,明晰体育产业主体的知识产权,加快知识产权市场化,形成有形资产;第二,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体育的认知,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第三,解决电视媒体版权稀缺与垄断的现象,加快体育竞赛业的发展。
3.3 重视发展社区体育组织
市场需求的满足是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余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对于健康和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休闲健身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欧美国家开始普遍兴起社区休闲体育规划及相关建设。例如,德国兴起了“候鸟运动”,广大青年有组织地走向自然和农村,社区休闲体育也随之蓬勃发展。企业也认识到劳动生产率与员工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开始在企业内部成立各类体育运动俱乐部。美国也非常重视社区休闲体育的发展。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玛丽博士的倡导下,美国仿照德国模式,加强综合性社区体育中心建设,并于1932—1937年制定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建设标准,通过调拨专用款项和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强资金支持[15]。目前,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的社区活动中心,并都配备了运动室、更衣室、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和阅览室等附属设施。此外,美国在1996年便提前完成其“健康公民2000年计划”,即美国社区每1 000人即拥有1.6 km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万5 000人拥有1个公共游泳池,每1 000人拥有0.003 km2公共开放的休闲公园。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社区体育中心建设标准,规定每2万5 000人拥有1个社区体育中心 [16]。可见,欧美发达国家体育运动及体育產业同样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得到普及与发展的,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人们越来越渴求多种形式的休闲健身运动;因此,要适应人们的需求变化,重点培育基础好、带动性强、易产业化的体育项目,提升城市体育运动需求的服务能力。另外,城市体育产业项目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居民的消费习惯及城市的比较优势,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相关赛事的发展趋势。例如:东北地区的城市应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多雪的气候条件,发展冰上运动和滑雪运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冬季旅游活动;北京应通过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和欧洲冠军杯足球赛等赛事,带动网球、斯诺克和足球等体育项目的发展;上海应通过举办ATP 1 000大师赛、F1大奖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和国际马拉松等赛事,致力于发展网球、赛车及重点田径项目;广州应通过举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广州国际网球公开赛等赛事,扩大羽毛球、网球等体育项目的发展规模。同时,应从广大居民日益旺盛的休闲健身需求出发,借鉴欧美成熟经验,重点发展社区休闲体育项目建设。根据居民的消费能力,设置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体育休闲区,以及能够满足中、高档消费的专业健身机构,形成多层次的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结构。在促进体育社区组织发展时,组织上可建立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形式,管理上实行民办官协、自营自治的形式,经营上可采取半公益、半收费的模式。在推进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同时,要制订服务于大众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还要建立社会体育组织的评估激励机制。endprint
3.4 培育城市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发展历史长河中核心价值的体现,并已成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之一。现代体育文化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演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于休闲体育行业、竞技体育行业和大众体育运动中,并深度影响着体育用品行业及相关众多产业。体育文化只有深入人心,其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体育文化是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体育文化之所以对城市发展十分重要,主要原因是其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城市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甚至成为很多国际大都市和新兴城市人口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独特的体育文化可成为这些流动人口加速融入城市的主要渠道,强化其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17]。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由于其所具备的独特人文精神,可促进城市竞争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保证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而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且实践证明,很多城市通过引进国际大型赛事,带动城市体育文化的形成,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例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通过承办第25届奥运会而成为欧洲第7大城市,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通过承办奥运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澳大利亚悉尼借助第27届奥运会提前发展了7年。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城市体育文化,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大众体育运动,形成积极健康的大众体育文化,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带动休闲体育和竞技体育行业的快速成熟与发展,最终实现城市体育文化的生活化与社会化。在城市体育文化培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传承城市体育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城市的特色体育文化。注重资源整合,加速形成体育产业的龙头企业,借以形成广为认可的城市核心体育文化,保证城市的发展活力,并以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为目标,构建体育文化多元化主体格局。同时,实施体育文化传播战略,重视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鼓励外来体育文化进入,凝聚、提升和传播相关研究成果。体育文化的传播应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体育文化传播中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遵循协调性、系统性原则,创新管理思路,以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为目标,大胆引入新元素,保证城市体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在培育城市体育文化时也要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管理的职能转变。首先,建立完善的政策规范,维护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秩序;其次,加强城市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在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时有法可依。
4 结束语
体育产业发展对城市生态空间的重构、城市群的建设及城市群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突出作用,可通过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加速建设体育中心城市、重视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培育城市体育文化氛围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李广宇,燕月,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J].人文地理,2012(5):48.
[2] 段进军,姚士谋,陈明星,等.中国城镇化研究报告[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23.
[3]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641.
[4] 厉以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N].文汇报,2012-12-24(B).
[5]央视网.李克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EB/OL]. [2016-12-17].http://news.cntv.cn/program/difangminglan/20121130/10
4846.shtml.
[6] 杨金金.2030年的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5%[EB/OL].[2016-12-17].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11/463106.html.
[7] 钱杰,杨康民,姜同仁.城市化:体育产业发展的依托与主题[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0):6.
[8] 刘晓艳.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系统耦合互动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3):204.
[9] 方创琳,宋吉涛.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
[10] 陈祥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3):75.
[11] 张林.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文献出版社,2015:4.
[12] 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29(6):881.
[13]白丽,孙晨晨.互联网时代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16,23(4):63.
[14] 鲍晓明.北京建设国家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
[15] 李丽,夏冬,刘志敏.对中外社区、社区概念界定与发展流变的若干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34.
[16] 程华,戴健,赵蕊.发达国家大众体育政策评估的特点及启示:以美国、法国和日本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3):36.
[17] 肖坤鹏.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现象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52.
[18] 范尧,陈李凡,扬帆,等.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導刊,2016(1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