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时间:内涵、价值与现实启迪

2018-01-31王禧婷李如密

关键词:要素教学活动教师

王禧婷,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针对教学场域中的时间问题,研究者已有相关论述和研究,但对教学时间的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厘清,其价值也需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唯有如此,教育者才可能更好地理解并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来促进教学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拟对教学时间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教学以现实启迪。

一 教学时间内涵的三维视域

基于不同的教学立场,研究者们对教学时间的概念解释不尽相同。有研究者从时间的客观性出发,将时间看作一个过程或一种资源,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时间创造价值,比如,刘定巧将教学时间界定为“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之间所花费的时间”[1];周鹤风认为,教学时间是“一种有限存在,是一种不可再生、复原、储存的稀缺资源”[2]。有研究者侧重于教学时间的社会性,把教学时间视为一种管理系统,从制度化角度强调教学时间对于教学活动的规范作用,例如,宋秋前认为,教学时间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功能系统”[3]。还有的研究者立足于生命哲学基础,将教学时间界定为师生的生命历程和感受,比如,张更立认为要尊重“儿童生命的真正的时间”[4],从而实现儿童的生命意义。概言之,因时间本身无形、无声,对于时间内涵的认识,还是要回到教学场域和教学事件当中,由此,教学时间也呈现出三维视域的特征。

(一)教学时间表现为一种空间化时间

教学活动必须有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时空是相互渗透的。因此,空间化时间是教学时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特殊的物质客体,因此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形式。自从有了专门的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时间,就有了教学时间空间化的表现。教学时间的空间化表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各种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着和运动着,各个教学要素与时间要素相互作用,由此成就了教学过程的连续进行。空间中存在着各种教学要素,例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等,教学时间就是这些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的持续性表现。空间化的教学时间主要有三个特征:历时性、共时性和系统性。历时性是指教学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形成了教学时间序列,比如某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共时性是指在同一时间点,不同的教学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场域。比如,当各种教学要素共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又充满困惑而不得解时,正是教师教学的有利时机,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判断和处理。而系统性则是指教学过程是一个时空一体、交叉、渗透、互补和相互转换的系统,既是在时间上持续不断的,也是具有内部联系的。概言之,教学时间的空间化,表现在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在消耗时间中得以实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教学的形式和效果,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方面,通过时机、时序、节奏和效率体现出来。

(二)教学时间表现为一种制度化时间

随着近代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教学时间制度逐渐细致和完善,制度化时间成为教学时间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时间观逐渐取代自然时间观而占据时间观念的主要位置,而现代学校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学时间也表现出社会化特征。制度化教学时间是指教学时间以钟点制、星期制、学年制等制度形式表现出来,时间发挥着规范教学活动的作用。制度化的教学时间是一种刚性时间,强化了时间控制与整个教育过程的关系,要求教育活动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步调组织,通过对时间的管理来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化的教学时间还具有区隔性,学校设置了上课和下课、工作日和周末以及学期和假期等时段的区隔,使得各种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界限。时间表是制度化教学时间最直接和最表面的呈现方式,时间表通过将教学时间划分成不同的模块和组合,从而协调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制度化时间是主体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时间规范体系,以此将教学时间区别于其他时间,并将教学时间尽可能与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发展规律相协调,与教学内容的顺序特点相一致,形成了学校教学的特殊性。

(三)教学时间表现为一种意识化时间

空间化时间和制度化时间更多体现在客观性方面,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时间也可表现为一种意识化倾向,更加强调主体的时间感受,这种意识化时间也是教学时间最根本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空间化时间和制度化时间都是外在于人的意识和体验的,是物化的时间,但是,对同一教学过程,学生的时间体验是不同的,进而学习体验也是不同的。这说明时间最终还是要内化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才算是真正获得某一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果。早在中世纪,奥古斯丁就提出时间不仅是外在的客观物,而且也是人的意识的回忆、思索和期望。20世纪以后,从伯格森到胡塞尔再到海德格尔,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人的直观感受和人的内在时间意识方面描述时间经验,时间被认为与人的存在有关,是人感知世界和体验生命的基础。教学时间也可看作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同时,教学活动又与学生的其他方面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命的生长与创造过程中体验时间并创造着有自己特点的时间。因此,在认识到教学场域所体现的空间化时间和制度化时间的同时,也要承认时间是人存在的方式,教学时间是教学过程中人的存在形式,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

由上可知,上述三种时间表现形式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具有其内部逻辑。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对于教学时间的调控、统筹、利用和感受等共同构成了教学时间的整体样态,而空间化时间、制度化时间和意识化时间的共同作用,发挥了教学时间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同时,教学时间和其他类型的时间相区别,教学时间是立足于教学场域的,与教学和学习息息相关,离开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要素,教学时间则成了无意义的“空壳”,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时间。因此,不能脱离教学来谈教学时间。

二 教学时间的价值

教学时间自身不能创造价值,其价值必须通过教育者的合理组织以及学习者的积极利用而实现,并且,教学时间的价值还与一定时代的特点有关,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适时而教”促进有效教学

中国古代就形成了“适时而教”的教学思想,可以说,“适时而教”就是空间化教学时间的价值表现。在这一时间观念之下,教育者往往视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高的教学效率为教学追求。换句话说,各种教学要素都要在时间当中发挥作用,并且其作用的发挥与时间的长短、节奏等息息相关。由此,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时间节奏、密度、时机、时序等形式的调控、运筹和利用,能够对教学产生影响。适时而教,就是对时间与教学其他要素关系的合理调控。从共时性角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把握教学诸要素的时间分配,协调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以“教学三三构成要素”为例,教学包括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构成要素以及目的、方法和环境三个影响要素。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特性被赋予不同的教学时间点和时间段,而这些对于时间的管理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并且,教学时间分配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同教学目的影响着各种教学要素所占有的教学时间,不同的教学方法也隐含着不同的时间分配方式和时间密度,而教学环境本身就体现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历时性角度而言,教学是一个发展过程,具有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教师如果既能够明确教学过程中规律性的变化,并且也能抓住较为关键的偶然性时机,便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恰当的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对于教学要素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于时间的调控,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时间结构、时机、时序、和节奏的改变。由此,教育者一旦把握了教学时间对教学作用的规律,便可能在教学中合理统筹教学要素,抓住教学时机,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

(二)设置时间制度规范教学秩序

时间制度是用来组织行动环境中的时空序列的。[5]近代学校和班级授课制出现后,学校设置了各种时间制度来规范教学秩序,在每一天的学校教学时间当中,教师和学生以时间表来调控教学和学习,使得教学时间有了一定的标准和限定,并且不断走向细致和全面。作为现代组织的学校,将教学活动组织在具有物理空间边界的场所中,学校中的各种时间表又将学校的全部时间进行有序划分,保证学校各种要素并存并和谐有序运行。同时,现代学制将学校教学时间与学生的全部生活时间区分开来,学校在其特有的时空组织下发挥教学功能,并且通过时间制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使学生形成现代的守时、纪律和效率等时间观念。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许多方面都包含有时间制度的变革。在某些情况下,教学改革也是对于教学时间制度的改革,对教学时间的多样化应用与管理影响着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例如,就“三维”课程目标结构而言,许多学校增加了情感、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教学时间的比例。再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一些学校尝试将学年的课程内容按照核心素养的主题重新组织和排列,在确立长远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时间方面的考量。还如,基础教育“减负”政策,有研究显示,当增加教学时间量时,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大不同水平学生学业差距。[6]通过改革学校各科目教学时间密度,以及减少学生在校时间长度,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此外,一些学校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且使其制度化,曾有实验对“先学后教”模式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系统研究,时间因素表现出对这些教学模式的多方面影响。[7]总之,从教学时间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中能够发现,当前许多教学改革都涉及对学校教学时间制度内容的重塑。在这些改革中,有的教学时间改革是显性的,比如“减负”制度,但更多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对于教学改革的影响是隐性的,未被刻意为之,却也时时相关,在改革中发挥着独有的价值。

(三)通过时间体验再生产时间观念

教学时间不仅仅涉及时间规律和时间管理问题,在某些表象深层也存在一定的时间观念。现代学校通过教学时间的设定塑造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随着社会和教学的变革而改变,并且也反过来影响着学校教学。一方面,当前教育情境中,越来越关注人的现实甚至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注重时间控制与整个教育过程的关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实现了宗教神学的“祛魅”,确立了以理性本身作为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基础,以标度时间和测度时间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量化计时方法强化了时间的社会意义。学校教学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进行了严密和刚性的安排,作息时刻表、课程表、校历等规约着学生全部的在校生活,时间制度使得个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再生产出现代时间惯习,培养了学生守时、效率、纪律、协作以及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意识和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在学校中形成的习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反复,最终逐渐深入到学生的观念当中,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更大的生活空间中的思维和行为。追求效率、追求理性的教学时间观,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讲求高效率和计划性,而这种对于高效率和理性化的追求,也正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追求和主流。因此,一些教育者通过协调教学时间结构,比如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合作时间、闲暇时间等方式,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成长需求,正体现了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个人知识、真实体验和师生互动的重视。当社会发生重大改变时,人们的时间意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8]另一方面,时间的变革对于教学也产生了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学时间更加丰富和多变,学生只有在适应这种丰富和多变时,才能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因素。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时间的价值经教师的能动性得以实现,当教师对于时间科学有深入的理解,对教学时间因素具有敏感度时,才能够合理调控教学的时机、节奏等要素来提高教学效率。在此,教师的时间观念对学生的时间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教师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到学生的时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转变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通过时间观念的变革,学生能够把握时代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总体而言,教学时间最根本的价值是教师通过“适时而教”来促进有效教学,而适时而教的立足点,是学生在某一时刻的切实水平和学习需要。教学作为社会性活动,时间在其中又发挥着限定和规约的功能,具有维持和变革的意义。而教学时间对学习者更深入的影响,则体现在教学时间观方面,其能够再生产现代时间观,同时变革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价值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教学时间本身并不能稳定地发挥这些价值,要使时间成为教学当中的积极因素,必须依靠教育者对教学时间科学认识的增加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 教学时间对教育者的现实启迪

教学时间的建构有其合理性,一旦其建构超过了一定限度,其消极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有序地利用教学时间促进有效教学,规范教学秩序,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教育者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教学时间的复杂性

人们对教学时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直线到立体、形式到内容、静态到动态的不断发展历程。早期的教学时间实验中,有相关研究证明了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教育者对于不同课程的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学生成绩有相关关系。[9]近期的教学时间实验从更深层次证明了这种相关关系的复杂性,即不能只关注到时间“量”,而要综合考虑实际教学情况中的各种因素。教学时间所涉及的变量不断丰富,这些变量包括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能力、基础等因素,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期望与反思等教师因素和师生交互作用因素,还包括媒体、空间等外界因素。例如,一些教师片面看待教学时间对于教学的作用,对于时间的认识和利用局限于通过时间“量”的积累来达到学习目标。反思教学时间问题出现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时间在教学中与其他要素的复杂关系,片面看待教学时间对于教学的作用。

教学时间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而教”。首先,“时”指向时机,意思是指在合适的时间抓住教学时机,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进行恰当的教学。以教学评价为例,在教学的不同时段进行评价会对学习起到不同的效果。[10]课堂中充满了偶然却具有教育性的时机,教师如果善用教育机智把握住时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如果说时机是教学中的静态时间点,那么节奏就是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动态关系,周期性和节律性是它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教学内容质与量的安排、课堂教学节奏速度快慢的把控、不同情境下学生的内在精神体验等因素都要通过节奏来控制,节奏所强调的是教学时间中不同因素的密度和关系问题。这提醒教育者,要合理把控教学节奏和密度,并不能只追求快,也要追求节奏的协调。再次,效率是指效能或者效果与速度的关系,效率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以往教学中片面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作为评价效率的单一标准。如今,效率的内涵更加丰富,涉及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内心自我效能的提高、教学的长远效能,等等,而不能只凭借表面的学业成绩来验证。总之,丰富教学时间形式,使得教学过程“快慢相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和整体和谐”[11],教学过程才能更加多样和生动,学生的各种时间体验和学习体验才能更加丰富。

(二) 彰显教学时间的张力

针对教学时间所表现的控制性和划一性,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彰显教学时间的张力。此处,“张力”指的是在严格的时间控制中,时间管理也要张弛有度,发挥其灵活性,为学生和教师都留出一些可以自主规划的“留白”时间。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以标度时间和测度时间的方式感受时间的存在,在教育领域亦如此。课程表和铃声把时间区分为各自分离的时间段;结构化的实践次数和吃饭次数以及放学时间;减去休息时间的学科计划;限定时间的考试和测验;以及值日次数、计划次数和教师会议的次数。人们理所当然地把时间理解成一种能够被最有效管理与组织、独立的、抽象的实在。[12]在一些关于时间的教学改革中,部分教育者过于关注对于时间形式的改变,一味求新,却并未真正思考在这些的改革中为何改变时间结构,因此,一些时间形式的改变并没有对教学发挥显著作用。例如,德国一些地区的学校近年来做过关于时间的教学改革,期望通过缩短一年的教学时间来传授与之前同量的知识,以达到促进劳动力更快再生产,结果导致教学节奏更快、密度更高,为教学带来诸多负面影响。[13]学校时间已经被安排得密密麻麻,学生没有机会再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渐渐地对于时间的自我感知能力和规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退。由此可见,时间管理的变革对教学的影响是显著的,要谨慎而行。

另外,在看似“应然”的教学形态中,人们似乎忘却了自己对于教学和学习时间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教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学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往往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认知科学以达到多样化利用教学时间。进一步来讲,教学时间与其他教学要素的关系类似于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其他教学要素要在时间中得以整合,而时间变换不同的形式,教学内容会随即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当中,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等要素出发来调控时间,包括对同一教学要素不同时段的把握,以及同一时间内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由此才能更好地协调各个教学要素,促进教学发展。正如前文所讨论的,教学时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学要素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时间的利用,首先要协调教学时间与其他教学要素的关系。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学中的媒体、环境、话语,活动等因素更为复杂,如果仍以刚性的、模式化或者片面化思维来对待教学时间,恐怕难以适应教学需求。

(三) 回归教学时间的本真

博比特(J.F. Bobbitt)把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相比拟,他将企业生产中“效率趋向”、“控制中心”的“科学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以时间来规范教学场域中人的行为,以期得到时间与效果的线性关系。在这其中,教学中的各种活动都以规定的时间为标准而受到教学时间的制约,教师对于时间分配的能动性仍然较低,而学生也必须依据外在时间限制来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节奏。“这样的教学时间观将人与时间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时间同人的存在的有机联系,并且把它们对立起来,二者只是单向的、线性的发生关系,强调时间对于人的王权作用。”[14]举例来说,现代教学节奏以快为准绳,变得越来越急迫、紧张、逼仄,教师和学生被迫将自然的生命节律置于其中,不仅要在课堂内抓紧分分秒秒开展教和学,而且还要用更多的课外闲暇时间去补足课内时间。[15]在高密度、快节奏的教学生活中,在以快为准绳的教学节奏里,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关注学业成绩,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已然无暇顾及,学习过程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了。

因此,教育者应解放教学时间观念,发挥教学时间的变革性。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人主体意识的发现,在时间观方面,体现在人能够具有时间利用和规划的自主能力。然而,学校教学中对于时间的掌控又使得学生逐渐丧失自我对于时间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时间的改革,应当将学生置于主动地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于时间管理的主动性,并且通过有意识的时间管理教学来帮助学生发现其对于时间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而适应时代对于学习的新要求。同时,只有当教学时间标准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需要相契合,跟教学主体自身的生命节律相符合,同教学主体内在意识体验相协调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是人的活动,人既要与周围环境因素相适应,也需要与人自身内部生理、心理状况相协调,而其中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应当是学生的切实发展。在教学时间方面,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做出适时的呼应和调整,以便促使学生在时间意识的维度上生成真正的经验和意义。[16]教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会享受学习时间,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概言之,工业社会对生产效率的诉求折射在教学领域造成了以效率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固然不能否认效率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当转变唯效率的教学时间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时间观念,唤醒人们对于时间的主观能动性。陶行知先生曾提到过解放儿童时间的重要性,指出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赶考把时间赶跑了。然而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学生也需要时间留白,需要一定的自我时间去感受、去创造。

猜你喜欢

要素教学活动教师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最美教师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