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电视剧审美趣味变迁原因探究
2018-01-31刘睿文
刘睿文
(内蒙古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 呼和浩特 010010)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普及,互联网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基础的零售方式到社会的组织形式再到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思维模式,互联网影响和改变着与之相关的一切。而在互联网全面覆盖下成长起来的电视剧观众,其审美趣味也与传统的电视观众不尽相同。与传统电视剧审美趣味中对于英雄的崇拜、崇高的追求、逻辑性、历史真实性和价值观念的追索不一样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电视剧的审美意趣呈现出部分低俗化、娱乐化、反英雄、反逻辑、非理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下,造成这种审美趣味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媒介技术革新导致的电视剧受众变化
(一)电视剧受众观剧渠道的变化
根据《2015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的统计,电视在城市居民总体中的日到达率从2010年的91.6%下降到2015年的74.3%,而日收看时间从2010年的174分钟下降到2015年的118分钟。在观看电视的同时通过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连接互联网去参与电视评论的电视受众达到近一半(49.6%),而这一比例在中青年群体(15~54岁)中更是达到54%。这一数据说明,现在电视观众利用电视收看电视节目的比例在大幅下降,这部分下降的收视率意味着观众并不是不再观看电视,而是群体发生了分流。根据同一份调查,从2010年到2015年,互联网的日到达率不断增长,平均每天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从2010年的89分钟增长到2015年的160分钟,增长了近1倍。这说明电视所流失的观众大部分在利用互联网观看电视节目,而且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不同移动终端上网的受众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其中手机上网的比例最多,而且年轻群体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更为突出(90后为81.4%;80后为80.7%;70后为73.2%;60后为41.1%)。同时,各大软件应用商开发出了品种多样的配套APP,在众多APP中最受欢迎的是视频类APP。通过以上的几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互联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转移到了互联网终端上,并且这些观众大多以“70~90后”为主体,他们更习惯使用移动终端去观看电视节目。另据笔者观察,以北京为例,在上下班的地铁和公交车中,大多数的年轻群体都会利用这一段时间用手机上网看视频或阅读。“70~90后”这些群体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加之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每天没有太多的时间耗费在电视机前,所以这些年轻群体的观看方式还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改变其观看渠道,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终端上来。
近年来,随着电视剧受众群体观看渠道的改变,电视剧的网络版权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如从2006年《士兵突击》网络版权价格每集0.3万到即将播出的《如懿传》每集已达900万的天价。在刚刚过去的上海电视节上,腾讯视频版权合作部总经理韩志杰坦言:“三四年前,最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版权费是30万一集,但是去年同级别的电视剧涨了10倍,今年更涨了30倍。影视剧的网络版权价格在暴涨。”在未来一年里像《择天记》《欢乐颂2》《海上牧云记》等IP剧,腾讯都花了高价购买。视频网站花大价钱购买电视剧网络版权的背后诱因,正是电视剧受众观看渠道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以“70~90后”为代表的电视剧受众观看渠道和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使用什么工具欣赏的问题,而是电视剧受众地位和审美趣味的转变。
(二)电视剧受众地位的转变
传统的电视剧播放方式是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频道播出固定的节目,电视剧的创作方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电视剧的创作者是主体,欣赏者是客体,并且由于反馈渠道的有限,客体是绝对服从于主体的。而互联网所带来的点播系统,使得电视剧的审美方式发生了主客体身份的转化,观众拥有了自主选择观看时间、观看地点、观看方式的权力,变为了电视剧审美中的主体,而电视剧的制作方为了收视率则变为客体,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主体的转变使得传统电视剧审美方式中的审美趣味主要由电视创作者决定,转向了根据市场需求,主要由电视剧受众所决定的模式。所以,电视剧受众的审美趣味成为当前电视剧审美趣味的主导力量。这使得电视剧受众的审美趣味得到了无限放大的机会,并产生了多元化的特点。在这种审美变迁之中包含着电视剧创作者和受众双方的一种复合影响。
二、电视剧创作与受众审美趣味的复合影响
(一)电视剧创作者的审美导向作用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期待视野”,按照接受美学的观念,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就是说观众在观看一部电视剧之前,便会先根据自己原有的观剧经验、个人的学识素养、审美趣味,形成对电视剧的欣赏要求,未看剧之前就会先产生一种审美的期待。在具体的观赏过程中,如果新的电视剧的审美趣味与观众原有的审美经验相符合,那就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观看的满足感。但如果新的电视剧的审美趣味与观众原有的审美经验有所不同,那么这就会使观众将新电视剧和过去的观剧审美经验进行比较,以改变现有的审美经验所能达到的界限,这种比较起到拓展观众的审美视界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观众的审美趣味。所以,根据这个理论,电视剧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对电视剧观众的审美趣味有一种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但是,这种与观众固有审美经验不同的新的审美体验也有一定的风险性,那就是完全走向其反面。观众在与其过去的审美经验的对比中发现新的审美体验与其个人的审美趣味、个人素养、理想价值观念完全不同,那么观众可能会产生抵制这种审美体验的诉求。而电视剧所传达的审美理念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差别越大,这种风险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电视剧热播,有些电视剧却反响平平的原因所在。
(二)受众对电视剧创作的反影响
一部电视剧在创作之初就已经预设了目标群体,一部电视剧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审美期待,所以,每部电视剧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群体。那么怎么把握目标群体,尽可能多地吸引不同群体的喜好就成了电视剧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观看方式是每天晚上各家庭成员聚集在电视机前,共同欣赏一部电视剧,这是一种相对公共公开的审美方式。伴随着对剧情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一种较小的集体审美模式。但是这种欣赏方式给予电视剧创作者的回馈并不是很多。一部电视剧的好坏往往是根据收视率的高低,或者专业的电视剧评论人员的剧评来作为把握受众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太过粗放,且专业的剧评人其所在的文化背景、社会层次决定其审美趣味与普通大众不尽相同,这种方式对于目标群体的把握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移动终端上收看就使得对于电视剧的选择不再受家庭接收装置多少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接收装置,形成了根据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独立的审美方式,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具有了私密性的特点。针对这种观剧方式所带来的独立审美缺陷,即审美体验无处交流的问题,各大视频APP都采取了弹幕、评论、论坛等方式,来满足受众交流审美体验的欲望。这种对审美体验的交流正是电视剧创作者想要了解和把握的。互联网的这种互动性,使得电视剧受众的审美趣味在电视剧创作者面前显露无遗。对于怎么抓住年轻人的口味,电视剧《花千骨》的制片人唐丽君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三点:槽点、爆点、痛点。而中汇影业创始人侯小强则表示还应该包括雷点、泪点和笑点等等。2015年由乐视网制作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异军突起,一路爆红,在没有前期大投入的广告宣传之下,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是由朋友推荐而观看,观看的原因就是该剧的“雷”,观众们在网络观看的同时与相熟朋友共同“吐槽”这些“雷人”的剧情。但是,这个看上去因为审美趣味独特而引起观众共同声讨而偶然爆红的电视剧,实际上电视剧的制作者表示,他们在看样片时对该剧设置了300个“吐槽点”,每一个“吐槽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且在播出期间将这些“吐槽点”制作成为能够引起谈论的话题抛向社交网络。在看似随意的背后,其实质是对电视剧目标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期待的准确把握。电视剧受众的审美喜好通过互动评论、弹幕吐槽和网络点击量,直接影响着电视剧创作者推出什么样的电视剧。在电视剧创作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电视剧的创作者对于高利润的不断追求,把迎合观众审美趣味当作电视剧创作的唯一标准。在这一标准指导之下,类型化的电视剧在不断被重复制作,比如:古装宫斗类、古装玄幻类、都市类、情景喜剧类等,这些电视剧类型一旦获得成功,马上就有众多效仿者。2015年网络点击量前50部电视剧中,都市(19部)+古装(13部)两类剧目合计32部,总数量占比64%,累计点击次数856亿次。
电视剧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受众的审美趣味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复合关系。作为电视剧制作者一方,其文化修养、整体素质是处于社会的中上端,本应在电视剧的审美中起到审美导向的作用,用电视艺术的教育功能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水平。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电视剧审美趣味的整体导向完全是由受众一方为主导,其结果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电视剧的制作者完全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进行电视剧创作,电视受众满足于这种全然符合其审美期待的电视剧作品,审美视界无法拓展,审美水平无法提高,长期循环往复,最终陷入到一个审美趣味越来越庸俗化、娱乐化、只重感官享受的现实之中。如今电视剧市场“雷剧”“闹剧”大行其道,电视剧制作明星颜值第一,各种小鲜肉充斥荧屏,画面的清晰度和美感成为电视剧追求的首要标准,而对于电视艺术文学中最为重要的剧情、逻辑、价值内涵等传统电视剧审美的首要因素却变得不再重要,这势必影响到电视剧的创作水准和艺术追求。
三、大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审美文化转变
20世纪中叶,大众文化在全世界开始流行。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同时,电视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引领着电视剧受众的审美取向。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更开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全球化的视野带来了社会生活更深层次的变革,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加深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改变。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这种文化理念改变了中国电视剧受众的单一的审美趣味,除了对英雄的崇拜、对于正确价值的追寻、对于人生意义、社会使命等宏大主题的关注,也转向了对于电视剧所能带来的视觉感受的极致追求,这正是由大众文化本质特征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所决定的。
曾经受到受众热捧的古装历史剧《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都有着严肃主题,是基于历史史实和文学经典的精品之作。
1987年播出的电视剧《红楼梦》是由多位红学学者作为联合编剧创作的电视艺术佳作,从筹备开拍到拍摄完成共用了三年之久。其中专门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开了两期演员训练班,训练演员熟悉原著。此类电视剧就是在当时追求经典、追求艺术品质的那一代艺术家创作的,具有引领大众审美趣味的电视艺术。也是当时大众对于古装剧中展现出的历史感与时代感融合与碰撞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电视艺术的体验。同样以古装剧为例,从早年的《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再到现在的《花千骨》《甄嬛传》《芈月传》《锦绣未央》,戏说历史、解构经典、虚构人物、玄幻架空已经成为古装剧的主流态势,一部电视剧的制作一般短短的三个月到半年就可以完成,并且类型相同、情节相似的电视剧不断重复上演,电视剧制作出现了工业化、可复制的特点,电视剧渐渐由精英艺术转变为大众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大众文化迅捷的传播工具,在它们的双重作用下,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趣味的改变还会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网剧的诞生将会开启电视剧审美变异的新时代。
总结
电视剧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而通过对其审美变迁原因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电视剧艺术的时代规律,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符合大众审美的高品质、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