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展农业特色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效应及思路
——以武威职业学院“科技支农”社会实践为例
2018-01-31李强栋
李强栋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全国共青团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内容、凝聚青年学生的组织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专业特色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将有关农业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涉农企业、农村一线宣传普及,促进涉农企业、农村基层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农科学子而言,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是新形势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育人,实现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素养养成,推进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重要环节。如何利用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提升第一、二课堂耦合,突出专业特色,就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1 社会实践项目设置应符合专业特色
实践项目要确定实践主题,选准社会关切的项目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实践主题的确定需要与所学专业有较强的相关性,才能有利于整合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结构,提升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在坚持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甘肃省农村“三变”改革、共青团改革等背景,结合设施农业与装备、种子生产与经营、园林技术、植物保护及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特点,突出专业重点实训内容,以“乡村稼穑情 振兴中国梦”作为农学专业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形成“科技支农”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重点探索和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质量兴农”路径,即,围绕“深入探索供给侧结构改革”主线,将质量兴农战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内容贯穿其中,该主题涉及专业学科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常见园林花卉栽培、园林植物识别、设施环境调控、农业生态学、节水灌溉、土壤肥料学、农产品营销等专业课程重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农学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在内容设置上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初衷。
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并因地制宜,将“科技支农”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五个子项目,即以枸杞采摘加工、滴灌系统分析、甘草羊加工销售、双面拱棚设计建造为主的“生态农业治沙兴绿,助农增收精准脱贫”实践项目;以志愿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合作社运营、蟹虾水产养殖、有机水稻种植为主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实践项目;以开展西红柿温室育苗、蔬菜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网络为主的“志愿实践现代农业,服务农业科技转化”实践项目;以调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的“体验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践项目;五是突出生态治理的“探访特色小镇建设,调研农业结构改革”调研项目,该五个子项目的设置进一步加深了专业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初期,实践队组织教师开展了专业重点实训内容集中讲授,实践队队员通过网络、媒体主动学习农学相关知识和宣传技术,在全面掌握农学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通过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等方法,提高到基层企业、农村一线掌握新技术能力。
2 社会实践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内涵
组织高职院校农科学子开展社会实践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意志的落地生根。通过专项实践可以开展高职农业类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有利于高职农学生改变以往的狭隘思维,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不愿意从事有关农业工作的思想,有利于改善长期以来“农学”冷门专业不被看好的弱势地位。在进行实践教育时,将农业类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农村农新时代,对今后农学相关工作产生积极的思考和实践。
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第二课堂是根据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上源于教材而又不限于教材;在育人模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习空间广阔,被认为是实施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随着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和发展,青年成长成才的渴望进一步增强,以专业为基础,兴趣爱好为特点的第二课堂又能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
而基于农学专业特色,结合兴趣爱好组织开展的科技支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队很好的深化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改革,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即,前期专业知识学习,中期第一、第二课堂衔接,后期第二课堂实践开展,末期资料整理宣传等四个环节,构建了理论与实训结合、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衔接的实践育人体系,可以培养出或者引导出具备较强职业技能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实践队学生在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大赛、创新创业比赛、课外学术竞赛中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感,部分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第二课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和体验,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通过实地调研或志愿服务、深度访谈探讨、文献查询分析、资料整理宣传等环节丰富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措施。
3 社会实践有效促进第一、二课堂耦合
3.1 丰富实践内容,打造实践育人载体
“乡村稼穑情 振兴中国梦”志愿服务紧密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内涵丰富的“科技支农”品牌。特别是围绕生态农业治沙兴绿、助农增收精准脱贫,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志愿实践现代农业、服务农业科技转化,调研农村文化旅游、体验特色文化产业,探访特色小镇建设、调研农业结构改革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农科学子志愿服务。目前我志愿服务小组已在当地开展大中小志愿服务多次,其中,在生态农业建设、农田节水灌溉、农产品贮藏加工、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当地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了独特的力量,同时,有效促进了我院共青团同当地团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了院校和地方共青团的有效互动。
3.2 实施服务项目,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助人的精神
独立思考是一种洞察力思维,在遇到问题既不能找别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师、书、同学、资料等,也不能从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库、认识库、偏见库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3.3 服务企业生产,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者在实质上的统一,构成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实现自我价值是属务实的理性选择,实现社会价值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思想,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志愿行为得以延续的动因之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表明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积极的、善良的。现实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个人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焦点,每个人都要将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以适应不同竞争环境变化。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社会恰好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让大学生接触到社会更多群体的真实情况,从而能够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农科学子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的社会行动中,付出了人力和爱心,收获了尊严和满足感,也感受到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3.4 实施服务项目,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助人的精神
独立思考是一种洞察力思维,在遇到问题既不能找别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师、书、同学、资料等,也不能从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库、认识库、偏见库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4 开展专项社会实践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实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师生参与面不够广泛、深入,前期专业辅导离目标设定存在距离,针对性不强;农村相关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一致,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偏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等等。因此,要认真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保障实践条件和环境需求,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对此,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改进。
4.1 提高师生专项社会实践认识,调动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教学、共青团工作中要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社会实践工作意义的认识,利用行政班会、主题团会、主题团日等载体不断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意识到社会实践工作是自我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难得机会(与创就业竞赛、职业生涯等活动结合),只有将自身的优势、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于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拓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才能真正做好社会工作能力提升。
4.2 以学院为中心立足周边乡镇,积极争取校企合作企业大力支持
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具备一个良好的教学条件、适宜的实践环境,需要依靠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要争取实践地校企合作单位对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借助教学、实训(科研)、顶岗实习环节带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签订校外实践协议,定期派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和校外实习。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本着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精神,在校企之间建立类型多样、相对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实践单位以优质的实践基地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支撑;校方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智力优势,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双方互惠共赢,促使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得到锻炼,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4.3 建立社会实践制度化,实现专项行动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依据特定的学科专业、任务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有计划、有内容地进行组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建立管理体系,制订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章程、计划,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生涯、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设置,在课程中加入志愿服务内容;在共青团改革中,特别在组织机构、主题团日、活力团支部运行、三会两制一课等平台中制度化体现;在教学、实训等方面形成方案、制度,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中,为学生提供专业保障。
以专业为基础的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最重要的是实效性,实践队员要在实践阶段通过亲身、实在的践行获得经验、经历、成长和能力的综合收益。农科学子与暑期专项社会实践的本质有着自然的供需性,更能体现出社会实践的实践要求,农科学子参加专项社会实践是实训(科研)的继续、延伸和拓展,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育人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的课堂、项目、基地、社会等属性提出对策并实施,达到第一课堂专业教学实践要求,促进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综合素养提升,实现第一、二课堂耦合,助力大学生思想引领核心工作,助力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