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
2018-01-31,
,
(1.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2.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100)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成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视为体育领域的杰出代表,其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成为了体育界追求的崇高理想。相反,东方体育包括中国传统体育的阵地逐渐萎缩,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以至于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产生于海洋文明、具有强烈竞争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代表了体育的先进方向;而萌发于河流文明,追求和谐、宁静的中国传统体育被视为落后、保守的象征,二者无论在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上均存在着明显不同,差别不可以道里计。要扭转这一认识上的偏颇,首先要对中外体育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二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齐鲁文化思想和西方现代体育杰出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历史的分析,方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一、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
齐鲁文化是指先秦时期位于山东境内的齐、鲁两国所在地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结合体。二者最初都发端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东夷文化,由建国之初齐鲁两国国君尊崇不同的治国纲领而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二者有着各自显明的特点,齐崇尚举贤尚功,鲁推崇亲亲尊尊;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1]13。此后,经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学者的游学和传播,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者进行了碰撞、渗透与融合,进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圈,后经汉代皇家的推崇,逐渐占据了国家主流思想的位置。最终,齐鲁文化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派[2]70。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齐鲁文化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教育诸多领域的指导思想,并且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富含东方韵味的体育文化。
奥林匹克精神一词最早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由他制定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倡导人们将身体和心灵均衡地结合起来,将体育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为建立一个具有尊严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3]8。”这其中蕴含了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公平竞争的平等精神,和平友谊的国际精神和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一词汇虽由顾拜旦首创,但其中蕴含某些思想在古代奥林匹克文化背景中就有所体现,即在公正的原则下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战胜对手,去获取胜利,古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这一价值观念至今仍是现代体育追求的核心价值。
二、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经说过,伟大的文明之间在价值的基本取向方面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4]18。用这一观点来审视齐鲁文化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时,我们发现,二者竟存在着许多高度统一、不谋而合之处。此前,就中西方传统体育而言,学者们更为关注的是发端于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诞生在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体育之间的诸多差异,把二者当做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来看待。但是,透过表面上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来审视,我们会发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齐鲁文化思想与西方体育精髓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厘清这两种不同文化实质的内在统一,对于全面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传承和宏扬传统体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认为,齐鲁文化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一)注重人性关怀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核心
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文明以其独特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在哲学、文学、数学、伦理学、艺术及体育等方面都有着骄人的成就,以至于今天仍有“言必称希腊”的说法[5]581。古希腊人最早开始了对人的思索,无论是镌刻在阿波罗神庙墙壁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还是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古希腊人把哲学关注的焦点从天神拉向了人间,从此,寻找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成为了世界哲学不朽的话题。关注人,探索人生的价值,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把这一思想上升到哲学的最高高度。
脱胎于古希腊奥林匹克祭祀大会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既重视身体运动又崇尚人文精神的完整统一体。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之日起,顾拜旦就试图把它建立在一种富含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之上,以期避免奥林匹克仅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肢体活动而缺乏良好的思想依托而流于平凡。奥林匹克运动反对一切歧视,包括种族、性别、意识形态,提倡人与人的平等[6]45。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类展示在运动领域所能达到的健力美的高超成就,也是表达人类坚强意志品质和体现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盛筵,展现富含尊严与价值的人性之美。时至今日,带有强烈人文意味的奥林匹克运动比其它体育比赛在人们心中占据了更崇高的地位。
高度关注人性也是齐鲁文化思想的价值核心。齐鲁文化紧密围绕着“人”这一核心展开,齐鲁诸子,无不高举宏扬人性的大旗,把人作为万物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终归宿。管仲倡导“以民为本”,晏婴讲求“度义因民”,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宣扬“民贵君轻”,实则都把人的重要性放在了首位,特别是“仁者爱人”思想,进而成为了儒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价值体系和行为标准。从根本意义上说,齐鲁文化倡导的以民为本、仁者爱人的观点,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完美体现。所以,在关重人性这一点上,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二)强调身心全面发展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目标
奥林匹克竞技大会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相传,神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希腊人通过各种肢体运动雕凿和打造着神所赋予的肢体,并把向神展示健美的肉体作为对神最高的敬意。古希腊推行了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注重人的智力和身体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崇尚完美人体的观点不仅使得古希腊人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练就了希腊人健美而强壮的体格,还创造出展示高超运动能力的奥林匹克盛会。古奥运会追求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竞技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具有健美的体魄,而且还被要求道德上没有污点,否则就没有参赛的资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承了古奥运会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理念,顾拜旦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艺术的[7]114”。《奥林匹克宪章》中将其表述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8]3”。要想在竞技中取胜,运动员不仅要有发达的肌肉,高超的技术,还要具备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奥林匹克赛场带给我们无数竞争激烈、富含智慧、具有强烈美感多维一体的精彩表演。
与此相反,人们普遍认为重文轻武是古代中国取士用人的典型特点。《左传》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说法;《孟子》中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的言论;民间更广泛流传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推崇读书的说教,并把重文轻武这一罪名加在儒家,特别是孔子身上。其实,这之中存在着误读。古代中国以六经取士最初始于汉代,而真正形成重文轻武观念、把体育推向深渊则来自宋代的程朱理学。相反,先秦时期齐鲁两国对“武”是十分重视的,东夷文化中“夷”字就是一个高大的人背着一张弓的形象;《荀子》中有“齐人隆技击”之说;《左传》中也有“吾国之士,皆武士也”的记载;孔子更主张“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均彰显出这一时期武的重要地位。出身于士人阶层的孔子身受“六艺”教育,除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还对体育活动身体力行,精通射御之术,能“力拓国门之关”。此外,孔子办学授徒,目标是培养技能、智慧、德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过程中采用文武并举的全面教育。他认为,只有智、仁、勇、礼、乐、艺得以全面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完人境地。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9]61,教学中开展以德为主,包括智育和体育的“六艺”教育,《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说明孔子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孔子外,齐鲁大地还走出了太公姜尚、兵圣孙武,火牛阵大破燕兵的田单、勇于刺虎的卞庄等在兵学和武学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士。齐国广泛开展了射箭、技击、蹴鞠、赛马赛车、斗鸡走犬、六博、毂击、乐舞等形式众多的体育娱乐活动[10]43,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2004年7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宣布足球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开展的蹴鞠,把齐国故都临淄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齐鲁两国广泛开展的文艺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还确立了中国早期体育中的注重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价值理念。可见,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方面也呈现出高度统一。
(三)倡导积极进取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致追求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尚书》和《诗经》中充满着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气息。《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动的无休无止、永远向前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11]7。积极进取、刚健自强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管仲重功名、尚有为,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爱思想,四处碰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其有为理念。孟子发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豪言。正是这种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锻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哺育了中华儿女自强自立,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奋进意识和开拓精神[12]18。古往今来,齐鲁文化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入人心,对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同样,“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则更加直白而清晰地表达出奥林匹克运动追求不断进取、永远向前的奋斗精神。它不仅体现在竞技场上面对对手要发扬英勇无畏的精神,奋力拼搏,去获取胜利,不断激励自己向新的目标迈进;同时还勉励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超越,永葆奋发向上的朝气。超越是奥林匹克运动永恒的主题,使奥林匹克运动具有了无限生命力。在这种超越精神的鼓舞下,运动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竞赛规则不断完善,运动器材不断更新,运动成绩不断提高[13]147,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无限魅力。在积极进取方面,齐鲁文化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也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四)追求和谐包容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愿望
追求和谐是齐鲁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孔子及其后世弟子们曾创造了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孟子》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也强调人的修养应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致中和”的境界,才符合“中庸”的标准。齐鲁文化中对“和”的追求是天地人全方位的和谐。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和的思想怀有“和而不同”的巨大包容性,展现出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和谐但不千篇一律,存不同而不彼此冲突;和谐促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14]3。这种追求万事万物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造就了古代中国和谐、宁静与稳定的生活方式与平和的生活态度,这种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对我国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相当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多元文化的共性聚合,而非单一文化的无限膨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发展并不以牺牲其他民族的文化为代价,而提倡各民族分别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人类的共有价值做出贡献[2]70。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世界文化面对面地聚集在一个狭小时空范围内的集中展现,只有具备宽广的胸怀,才有可能摆脱对不同文化的狭隘目光,欣赏到人类文化千姿百态共同展现的壮丽场景,认识各民族具有的神奇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学会尊敬和理解其他民族,虚心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以实现世界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五)致力维护和平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高理想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使奥运会自出现起就彰显出强烈的和平意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仍以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顾拜旦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充满团结、友谊的更美好的世界。他在1935年柏林广播讲话中曾指出:“休战思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和平最好的守护神[15]42。”顾拜旦试图通过奥林匹克运动阻止德国掀起世界战争的愿望虽未能实现,但奥林匹克的追求和平意愿却深入人心,成为奥林匹克的崇高理想。《奥林匹克宪章》指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8]P6。力图通过体育和教育使和平扩展到整个国际社会,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最终实现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美好世界的愿望。
齐鲁文化崇尚以和为贵、兼爱非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平准则,这种追求谦逊、礼让的风格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容友好、以礼待人的特点,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人通过施行“仁”和“礼”来修已安人,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和平理想,奉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具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以致呈现出多民族在华夏大地和睦相处,儒、释、道多种宗教相容共存的和平局面。这种崇尚以和为贵、君子不争的和平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和平、友谊、团结的宗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六)具有宗教献身精神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寄托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感慨“在希腊,神充斥一切”,希腊人在对神的崇拜、描绘中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古代奥林匹克祭典本身就是对希腊众神之王宙斯的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是希腊人献给神的祭品,并最终形成了全希腊的宗教竞技盛会。所以古奥运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深的宗教烙印。
顾拜旦曾说过:“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于其中的宗教精神,古代运动员像雕塑家雕凿塑像那样用锻炼塑造着自己的躯体,以此向众神致敬,同样,现代运动员也通过身体较量的方式为自己的祖国、民族及国旗赢得荣誉”[16]19。这种宗教精神可以理解为虔诚、奉献、进取等高尚情操并有助于改良社会。经顾拜旦设计或听取别人建议而采用的的运动会入场式,圣火传递、放飞和平鸽、运动员宣誓等一系列奥运仪式,都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
齐鲁文化源自东夷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最初产生了“八祀”崇拜和泰山崇拜等一系列带有宗教性质的礼仪活动,进而与后来产生的儒家文化、道文化与佛文化相互作用共同使得齐鲁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宗教内涵。任继愈指出,儒学具有稳定社会的世俗伦理价值和安定人心、安身立命的宗教属性;为民众开辟了精神生活的途径,它不仅指导人生,成就人格,而且调节个人的内心世界[17]22,应被视为道德宗教。儒家通过推崇仁、义、忠、信、礼、孝等一些可以作为永恒道德价值的行为标准,几千年来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基本准则。儒家教人要修身成道以俟天命,儒者往往以道自任,铁肩担道义,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于承担人间苦难以经世济民,甚至以身殉道,具有类似于宗教信徒般的献身精神。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如汤因比所言,不同文明间基本价值取向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西方体育和中国传统体育虽然在外在表现形式、器械规则、评价体系、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价值取向方面,构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思想核心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统一,二者在注重人性关怀,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倡导积极进取,追求和谐包容,致力维护和平,具有宗教献身精神几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关注人性,通过体育来促进人类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中展示出人的美与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带来和平的福音是齐鲁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追求。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8]。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9]。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不仅能滋养当代中国的精神世界,也能为世界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世界发展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独一无二的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奥林匹克精神进行着融合和补充。这种双赢的结果,既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又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为世界体育文化进行更好地交流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