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三个维度
2018-01-31,
,
(1.上海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043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这一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对于深化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坚定对“四个自信”的信念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向中国的先进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展示了精神力量的伟大,提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国家发展道路。由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民族未来获得新生力量。
(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
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某些思潮和启示出发,中国先进分子去阐释和引介马克思主义,易于使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亲切感,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中国先进分子通过《新青年》等媒介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通过介绍,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国先进分子围绕唯物史观,重点介绍了社会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围绕阶级斗争,着重阐释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定义、缘起。在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国人认识到“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改造世界;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拯救世界人民”,“中国也不能外此”[2]191。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坦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用来考察、解决中国命运的工具。”[3]1471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时代精英,作为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瞿秋白等人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者,是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拓荒者和引路人。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两大阶段。
在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大革命失败后,为了给中国革命“找着新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突破传统的认识局限,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等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实践,以实际行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完成了中国人民的首次精神主动。
在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二次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6等系列重大问题的回答,总结、凝练、升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实、丰富、发展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成果。
两个阶段、两次飞跃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前提与基础,第一阶段精神主动形成的经验、教训、成果为第二阶段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第二阶段精神主动是第一阶段的不断深化,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的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价值土壤
任何外来文化要在中国成功落地,就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从中国文化中找到其机缘与巧合,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必须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某种价值的内在契合性、内在对接性以及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形成于欧洲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文明体系中的优秀成果,汇聚了人类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重要前提。
同时,放眼全球,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普遍同一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与问题,这决定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里,人类的思想必然会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局限,具有普遍的共同性。
由此可见,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尽管具有不同的质,但是二者之间也必然会相容、相通、共融、共通。
对于二者在价值上的契合、在学理上的一致,有些学者已从多个角度阐释与论证过。张岱年、程宜山说:“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5]190
但是,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重大课题时,与中国传统理想的价值契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依据。在传统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之间,前者注重与追求理想人格,后者倡导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二者是契合的,相通的。这奠定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理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意蕴。
不言而喻,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具有自己的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内在机制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1842年马克思在《致达·奥本海姆》的信中就明确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6]433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742-743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不断批判、革命的同时,也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
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内在机制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面对时代和实践的要求,面对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蓬勃生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发展。
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触发源自于当代中国的实践。这是前无古人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实践,是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为目标的实践。
中国人民精神主动内在机制的运行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其反馈是提炼最新的规律的、经验性的分析范式,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坚强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时代发展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精神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意味着中国人民由精神被动跨越到精神主动,成为时代的强者与领航者。从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步入改造中国的新时期。
(一)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核心价值
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行动指南,是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主动的方向与旗帜,是号召、凝聚中国人民的一套价值认知体系。中国共产党自一大以来,党的指导思想历经数年演变,呈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突出特征。
解放思想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首要前提。党的指导思想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不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不断体现中国人民意愿与意志的过程。中国人民在精神上要积极拥抱新时代、与时代同向同行,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及时转变观念,不断凝聚共识。
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灵魂和根本。众所周知,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8]801。中国人民要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精神主动,实现价值引领,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如此,中国人民发挥精神主动的进程才能符合客观实际,中国人民发挥精神主动的成效才能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保持一致,才能与时代进步的脚步形成同频共振。
与时俱进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根本特征。一方面,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党的指导思想的产生有着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历史条件,有着特殊的社会实践基础,而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和永恒变动的。二者之间紧密联系,既提高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性,也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中国人民加深了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认知和领悟,积极投身当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不断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行动指归
党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制度导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但是党的长远目标、最终目标是永恒的、是长期坚持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奋斗目标与行动纲领,其中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则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来制定。
党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利益导向。纵观党的90多年历史,党始终把奋斗目标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由此可见,从党的奋斗目标到中国人民的具体行动,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充分理解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指归问题,更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人民的立场和态度问题。
党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效果导向。党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只有中国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才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只有把群众路线贯彻好了,党群关系才会密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党群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9]11。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就是党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奋斗目标上来的过程。这必将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权威和地位。
(三)党开创的伟大事业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基石
党的伟大事业是中国人民正在积极参与的“四个伟大”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推进“四个伟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离不开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离不开“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任务”的持续推进。
党的伟大事业是中国人民首创精神的出发点。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在参与、支持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征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创造精神。党的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的事业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己任,以依靠中国人民为前提,充分尊重中国人民的意愿,是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报效国家与民族的出发点。
党的伟大事业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落脚点。历史的实践表明,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心中有人民”,党的事业就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在党的伟大事业征程中,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实践逻辑是:党的事业来自于群众,最终也要回到群众中去。
(四)党的光辉历史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科学范式
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发挥精神主动、积极完成党的使命的历史。回首历史,从二大开始,党就把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奋斗,作为党的使命,庄严地写进党纲。实践证明,我们党的历史是与中国人民情比金坚的历史,是血浓于水的历史,是时刻依靠中国人民的历史,是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的历史。
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发挥精神主动、积极投身伟大实践的历史。革命前辈习仲勋曾指出:“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如果丢开人民来谈历史的话,就丢掉了党的历史真相,因此,应该重视人民群众在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10]391。在党的光辉历史进程中,锤炼和锻造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坚定信仰,更加坚定了广大人民矢志不渝跟党走,而这一精神主动必将为国家繁荣、民族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发挥精神主动、积极服务自身的历史。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服务中国人民为己任的历史。党领导中国人民投身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就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领导就是服务”,要求我党要始终相信自身、服务自身,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做历史的创造者,做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红船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源泉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应运而生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成为著名的“红船精神”[11]。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复兴征程中,“红船精神”贯穿始终,对党的领导、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首创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发挥时代价值的先进经验
中国人民“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理论上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巨大飞跃。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的历史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历史性飞跃中,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分别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首创精神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辟新局面的力量源泉。诚如胡锦涛所言,“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体”[12]24-29。
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的基本实践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结合,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自下而上的、着眼于眼前的、局部的实践工作,后者是自上而下的、着眼于长远的、整体的实践工作;前者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之源,后者是为激发中国人民的智慧提供保障。
落实中国人民首创精神的根本路径是坚持实事求是,践行群众路线。落实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首要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这意味着要对人民的意见和经验进行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演绎”,进行规律性的提炼与批判研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也是践行群众路线中“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同时,要实事求是地落实领导者的顶层设计,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就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民主而又审慎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中“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二)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永葆时代本色的内在动力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贯穿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中国人民永葆时代本色的内在动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充满着艰难困苦,都充满斗争,但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
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开拓的品质是中国人民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怕苦、不怕死,以惊人的毅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给予对方有力的回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里没有被盖。”[13]892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经过长期的奋斗而取得的。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之源。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尽管经济上一穷二白,但中国人民仍旧在“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指引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财政状况的逐步稳定,人民政权的逐步稳固。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两大时代难题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一是六十年代初期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二是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面对严峻形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功地度过难关。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奋斗精神,比如“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寨精神等,共同谱写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篇章。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就充分意识到“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4]306;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征程中,中国人民不仅意识到而且也把奋斗精神渗透到小康社会建设的始终,并且始终保持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昂扬向上、埋头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唤起,“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再一次彰显它的时代价值和活力,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前行的一面旗帜。
(三)奉献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传承时代品质的根本保证
回首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无数的中国人民,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以换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现出极为崇高的奉献精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为先,勇于奉献、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诸如方志敏、叶挺、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们甘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展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成就,无不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奉献精神,诸如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建成“十大建筑”、实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升空人造地球卫星、完成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落成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贯通京九铁路等。可以说,共和国的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私奉献的历史。这一无私奉献精神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精神主动传承时代品质的根本保证。
今天中国人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传承奉献精神这一优秀时代品质。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践行“先富帮后富”的理念,需要奉献精神;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奉献精神;切实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奉献精神。可以说,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极易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这一理论基础能够对中国人民起到巨大动员、鼓舞和指引作用。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党的奋斗目标的时代性、党的伟大事业的开创性、党的历史的不可替代性,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坚强组织是当之无愧的,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更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时代的领导者,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红船精神是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深刻总结,是中国人民精神主动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精神主动的根本动力。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永远在路上,迈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要重温“红船精神”,弘扬“红船精神”,践行“红船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重温和弘扬“红船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稳步推进,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