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奈达翻译理论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01-08,
,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引言
研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人们通常会关注到其研究法则的一个特点,即将翻译问题与语言学研究密切结合,进而将翻译研究归为语言学范畴。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可谓其代表之一。
根据谭载喜(1989)[1] 30-37,51、刘燕和童琳玲(2006)[2]121-124、马金龙(2002)[3]83-85的观点,可将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划分为描写语言学、交际理论、社会符号学、社会语言学、反思否定共五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主要集中于对翻译问题的再现与思考。交际理论阶段,则以“翻译即交际”的观点为核心,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观。社会符号学阶段,则提出了语言是依存于社会环境的符号的核心观点。社会语言学阶段,则强调翻译应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反思否定阶段,则体现了奈达基于翻译实践的复杂性,对翻译理论局限性进行反思,对翻译理论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二、研究回顾
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奈达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计1935篇。对文献进行年度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005年起,发文量更是急剧增加,进入迅猛发展期。
图1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对相关文献的搜索发现,最早将奈达介绍给国人的是郑南渡,《当代语言学》杂志1979年第2期上刊登了郑先生的论文《奈达》[4]44;而将奈达翻译理论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人当属林书武,他在《国外语言学》杂志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一文,开国内奈达翻译理论译介之先河[5]1-7。
(一)载文期刊统计
对1935条文献题录信息进行载文期刊统计,结果见表1(载文量≥10)。载文量达到10篇的期刊共有19种,占到载文总量的21.7571%。载文量列前7位的期刊有:《海外英语》、《中国翻译》、《科技信息》、《安徽文学(下半月)》、《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牡丹江大学学报》、《才智》。
总体来看,载文期刊比较分散,而且发表文献更多地集中于非核心与非CSSCI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奈达翻译理论研究在国内学界的由盛而衰。最初,国内学界对奈达翻译理论进行了引介和问题分析,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理性化和不断成熟,该研究逐渐谈出国内翻译界核心学者的关注视野。
表1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载文期刊统计
序号关键字段出现频次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备注1海外英语1015.2196%5.2196%2中国翻译462.3773%7.5969%核心、CSSCI3科技信息392.0155%9.6124%4安徽文学(下半月)271.3953%11.0078%5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21.1370%12.1447%核心、CSSCI6牡丹江大学学报211.0853%13.2300%7才智201.0336%14.2636%8文学界(理论版)160.8269%15.0904%9英语广场(学术研究)140.7235%15.8140%10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0.6718%16.4858%11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130.6718%17.1576%12外语与外语教学120.6202%17.7778%核心、CSSCI13电影文学120.6202%18.3979%核心14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120.6202%19.0181%15中国科技翻译110.5685%19.5866%核心16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0.5685%20.1550%17上海科技翻译110.5685%20.7235%核心、CSSCI18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0.5168%21.2403%19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00.5168%21.7571%
(二) 重要学者分析
对1935条文献题录信息第一作者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共有作者2211名。发文量为1的作者有1994名,占到作者总数的90.1854%,表明国内奈达翻译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许多学者并未将奈达研究作为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文献发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对发文量≥4的作者,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第一作者统计
序号第一作者发文量百分比累计百分比h-index1李田心241.2403%1.2403%52林克难70.3618%1.6021%63劳陇70.3618%1.9638%54谭载喜40.2067%2.1705%45杨司桂40.2067%2.3773%26王琳40.2067%2.5840%1
根据表2,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发文量≥4的第一作者,共有6位,发文总量占到总发文量的2.5840%。从h-index来看,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是林克难、李田心、劳陇、谭载喜。
林克难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林克难对奈达翻译理论进行了实践,并将其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严复的“信、达、雅”进行了比较,充分肯定了奈达“动态对等”译论的意义,并分析了其不足。他认为奈达翻译理论主张,以读者反应作为翻译的标准,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信、达、雅”标准体系,对改变我国翻译束缚于原文字面的倾向具有重大意义;但也要注意到奈达翻译理论的提出是以圣经翻译为背景的,并非适用于指导所有体裁翻译,再者,读者反应的标准只适用于信息传递效果的检验,还应与尊重原文作者相结合[6]1-5 [7]69-73 [8]7-10 [9] 2-5。
李田心,早期在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工作,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翻译学教授,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尤其是奈达翻译理论。李田心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误读与误译现象,认为“等值”“等效”是对equivalent/equivalence术语的曲解,不应求等,而应求似[10]126-130[11]60。
劳陇(1912—2006)是河北大学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许景渊教授的笔名。许景渊认为严复、奈达、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具有一致性,提出不应强分直译和意译,主张翻译的标准应为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12]52-54[13]32-38。
谭载喜,曾在湖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任教,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译学理论、中西翻译史比较、中英语言文化比较。在上世纪80年代末,谭载喜即开始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引介,并进行了科学的批判,认为文学作品翻译中应坚持文学化,不应一味强调可懂性[14]4-11[1]30-37, 51。
以上4位学者,对奈达翻译理论不仅进行了引介,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再思考,对奈达翻译理论进行了修正,厘清了翻译中的系列基本概念,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热点分析
将文献关键词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以Time Slicing=3,Top 30为标准进行数据运算,获得节点208个,连接1046个,结果见图2和表3。
在CiteSpace知识图谱中,中介中心度达到0.10的节点,表明其受到众多研究学者的共同关注,可称之为研究热点。根据图2和表3,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可概括为读者反应、动态对等、接受者、功能对等、论翻译6个。奈达与翻论理论作为本体词,在研究热点词中剔除。
“论翻译”是指奈达的翻译文论,主要包括金隄与奈达合著的《论翻译》和谭载喜编译的《奈达论翻译》,对国内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影响均十分重大。两部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奈达的语言学译论以及对等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对许多争议性问题提供了参考,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
图2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热点图谱
读者反应、动态对等、接受者、功能对等则构成了奈达翻译理论的基本体系, 遂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表3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关键词中介中心度列表
序号频次中介中心度关键词11500.49翻译理论2380.21读者反应31680.13动态对等4120.13接受者54550.12功能对等61530.11奈达7270.10论翻译
动态(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思想的核心。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剖析。但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观点,一类是认为动态对等理论是对翻译理想和实践的优化统一,超越了“直译”和“意译”之争[15]46-50,一类是认为动能对等理论的基本点是以原语文本读者与译语文本接受者的反应为翻译标准,具有文化归化和文化负载词空缺的缺陷,难以在文学翻译中实现[16]130-132。
动态(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使用的equivalence这一术语本身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李田心专门对奈达翻译理论中equivalence的涵义进行了探究,认为其指的是汉语“相当”一词,并不是“等效”或“等值”[11]60。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方岳华。他认为奈达理论中的equivalence术语,是指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再现,应称之为“贴近”原则[17]94-96。
马会娟研究认为,奈达翻译理论强调的是“等效”翻译,并非“等值”翻译,前者“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后者强调‘以文本为中心’,两者有本质的不同”[18]74-79。
读者反应论也是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点。国内译界对奈达“读者反应论”经历了从绝对排斥到理性接受的变化。刘英凯(1997)认为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就是王佐良先生所批判的“但求表面光滑的顺译派”,只尊重了读者,却忽视了原作及原作的作者,也是对读者认知能力、求真心理、求新求异心理、美学追求的低估,不利于文化的融合[19]2-7。陈玉萍认为读者反应论的精髓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动态性,应该在满足读者的期待与尊重文本之间寻找到平衡[20]59-61。秦洪武(1999)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对读者反应论进行了再阐释,认为翻译应综合考虑文本的性质和不同的受众,读者反应论并不过时[21]49-55。
(四)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以被引量为评价指标,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被引量达到100的文献共有8篇,结果见表4。
《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一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翻译应确立目标读者,强调翻译实践的读者导向,适应于读者的阅读需求,直译亦具有积极的作用[22]49-55。
表4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高影响力文献列表
序号篇名作者刊名年/期被引1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秦洪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13752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051583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张美芳上海科技翻译1999/041344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刘英凯上海科技翻译1997/011245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张南峰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5103
《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一文则阐述了奈达翻译观的转变,首次论及奈达对翻译理论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翻译是依托译者天赋的自动化过程,是天生生就,而非造就;好的翻译应考虑语言、文化、语境等要素,着眼于全文的意义[22]28-33。
《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利用翻译实践案例,阐释了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认为翻译应着眼于写作目的、读者文化背景、交际关系等因素,难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23]10-13。
《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一文,对读者反应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提出依从于奈达圣经翻译的实践目的,作为翻译指导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低估了读者的阅读欣赏能力,也无法满足读者的求真求异的心理[19]2-7。
《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对国内翻译界对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态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应该警惕自我中心的研究态度和一种翻译标准应该一统天下的价值判断[24]44-51。
(五)知识基础文献分析
对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研究文献进行共被引文献分析,以被引频次=10为阀值,得到17篇知识基础文献,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知,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主要以国内文献为知识基础,作为研究依据使用最多的前10本著作有《奈达论翻译》《新编奈达论翻译》《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等效翻译探索》《西方翻译简史》《英汉翻译教程》《当代翻译理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翻译论集》《语言与文化》。这其中,以谭载喜的翻译理论著作为最多。
从年代来看,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知识基础文献主要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翻译理论引介著作为主。这也反映了国内翻译界对奈达早期、中期的翻译理论观点研究较多,对其后期的反思否定关注较少。
表5 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知识基础文献列表
序号题名作者来源年/期被引频次1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3102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463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194等效翻译探索金雫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865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商务印书馆2004746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707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508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廖七一编著译林出版社2000459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商务印书馆19844110语言与文化邓炎昌,刘润清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711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3412翻译科学探索[美]尤金·奈达著(EugeneA.Nid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13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李文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14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等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515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051516译学辞典方梦之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17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苏文秀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0312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奈达翻译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其一,载文量列前7位的期刊有:海外英语、中国翻译、科技信息、安徽文学(下半月)、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牡丹江大学学报、才智。其二,从h-index来看,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是林克难、李田心、劳陇、谭载喜。其三,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可概括为读者反应、动态对等、接受者、功能对等、论翻译6个。其四,国内高影响力文献主要有:《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其五,国内奈达翻译研究领域知识基础文献主要有:《奈达论翻译》《新编奈达论翻译》《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等效翻译探索》《西方翻译简史》《英汉翻译教程》《当代翻译理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翻译论集》《语言与文化》。这其中,以谭载喜的翻译理论著作为最多。
国内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从引介起始,进行了理性的再思考,回归于客观。奈达翻译理论在国内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的广度有所失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论,鲜有涉及奈达理论的其他方面。对奈达理论,也经历了全盘崇拜,到批判,再到客观对待的过程。目前,国内奈达翻译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实践应用。
我国传统译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对佛经翻译的实践,具有丰厚的基础。国内翻译界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态度,积极引介西方译论,但并不是盲目的拿来主义,而应该立足于创建自己特色的译论体系,在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